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作品数:15 被引量:35H指数:5
相关作者:刘楚李晓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原核表达
  • 7篇生物信息
  • 7篇生物信息学
  • 7篇生物信息学分...
  • 7篇克隆
  • 4篇多杀性
  • 4篇多杀性巴氏杆...
  • 4篇热带
  • 4篇类鼻疽
  • 4篇类鼻疽伯克霍...
  • 4篇杆菌
  • 4篇巴氏杆菌
  • 4篇BLO
  • 3篇蛋白
  • 3篇小鼠
  • 3篇抗原
  • 3篇基因
  • 3篇变应原
  • 2篇抗原表位
  • 2篇N基因

机构

  • 15篇海南大学

作者

  • 4篇韦双双
  • 4篇王大勇
  • 4篇裴业春
  • 1篇王晓哲
  • 1篇李晓烨
  • 1篇刘楚
  • 1篇关怀

传媒

  • 8篇中国畜牧兽医
  • 3篇热带生物学报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野生动物学报

年份

  • 4篇2019
  • 5篇2018
  • 6篇201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带无爪螨主要变应原Blo t 21抗原表位的预测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预测热带无爪螨主要变应原Blo t 21的抗原表位。方法利用DNAStar Protean软件分析热带无爪螨主要变应原Blo t 21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如理化性质、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柔韧性等,预测Blo t 21蛋白的B抗原表位和T抗原表位,同时利用Bepi Pred在线分析预测其可能的B细胞抗原表位。结果 Blo t 21蛋白的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存在7个潜在的B抗原表位位点,可能的B抗原表位区域有:2-11,19-28,35-54,55-70,72-83,96-112,123-129氨基酸残基或其附近。含有8个潜在的T细胞抗原表位区域:13-17,22-31,37-46,51-64,69-75,80-84,95-99,102-105氨基酸残基或其附近。结论应用Protean软件和Bepi Pred在线预测了热带无爪螨主要变应原Blo t 21的抗原表位,为进一步研究Blo t 21变应原的结构与功能,研制针对热带螨的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开发相应的诊断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肖正泮韦双双关怀王大勇裴业春
关键词:抗原表位变应原BLO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PSS0180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试验旨在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seudomallea)的BPSS0180基因进行克隆和原核表达,并对其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参照GenBank中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K96243标准株BPSS0180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hn-1株进行PCR扩增获得BPSS0180基因片段。将得到的BPSS0180基因连接到pET-28a(+)载体,构建pET-28a(+)-BPSS0180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中,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鉴定正确后,将构建成功的pET-28a(+)-BPSS0180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进行分析。应用DNAMAN、ProtParam、SOPMA和Protscale对BPSS0180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克隆了1 146bp的BPSS0180基因,诱导表达得到的His-BPSS0180融合蛋白大小约为45ku,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BPSS0180蛋白的分子式为C_1779H_2809N_545O_536S_7,分子质量为40.6ku,消光系数为40 575,疏水指数为85.43。其不稳定系数为46.52,属于不稳定蛋白;理论等电点(pI)为5.54,为酸性蛋白;总平均疏水性(GRAVY)是-0.261,为亲水性蛋白。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以α-螺旋(58.79%)和无规卷曲(32.02%)为主,预测其在哺乳动物网织红细胞的半衰期为30h。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BPSS0180基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张振兴聂鑫杨小健曹瑞勇李宝宝黄海峰朱姝李国华彭冬梅李亚颖王凤阳杜丽
关键词: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克隆原核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
羊源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分离鉴定
2018年
海南省某个山羊养殖场,发生多只成年山羊发热、寒颤、咳嗽、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为探究其发病原因,无菌条件下采集病羊肺脏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生化反应、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曹瑞勇张振兴聂鑫李宝宝黄海峰杨小健朱姝张萌萌杜丽王凤阳
关键词:海南黑山羊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重组热带螨Blo t 21变应原诱导小鼠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模型的建立
2017年
为了建立热带螨重组变应原Blo t 21(rBlo t 21)诱导小鼠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模型,笔者利用从NCBI Gen Bank库里获得的热带螨Blo t 21基因序列,进行了序列优化与全基因合成,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QE80LrBlo t 21,在大肠杆菌内诱导表达rBlo t 21,利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rBlo t 21蛋白。1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BS组)与诱导组(rBlo t 21组),每组6只,通过腹腔注射致敏与气道诱导后,分别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总IgE水平;鼠尾静脉注射变应原诱发应激性过敏反应;HE染色观察小鼠肺部炎症严重程度。本试验成功表达与纯化了重组热带螨变应原Blo t 21。利用纯化的rBlo t 21诱导小鼠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模型,与PBS组相比,rBlo t 21组的小鼠血清总IgE水平显著升高,肺部组织细胞侵润明显增加(P<0.05)。原核表达纯化的重组Blo t 21变应原能够诱导小鼠产生变态反应气道炎症。
肖正泮刘金莹韦双双王大勇裴业春
关键词:气道炎症
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12
2019年
试验旨在克隆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中多杀性巴氏杆菌HN07株ompW基因序列(登录号:CP007040.1),使用DNAMAN 5.0软件设计1对引物,选取高保真酶PrimeSTARMax DNA Polymerase进行PCR反应获取目的基因片段,并对ompW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预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PCR扩增产物约为615bp,编码204个氨基酸。核苷酸同源性比对分析显示,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与猪源、牛源、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同源性较高,而与兔源同源性较低。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与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亲缘关系最近。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ompW蛋白分子式为C1007H1567N257O283S3,分子质量为21.90ku,理论等电点(pI)为9.16,属碱性蛋白质,疏水指数为96.57,总平均疏水性(GRAVY)为0.173(>0),属于疏水类蛋白;前21位氨基酸为信号肽,第5-27位氨基酸区域存在1个跨膜区,存在N-糖基化位点及磷酸化位点,不存在O-糖基化位点,具有多个B细胞、CTL细胞及Th细胞抗原表位;二级结构的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17.65%、35.29%、3.92%和43.14%;三级结构是呈β-桶状的单聚体,隶属于外膜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侵染宿主过程中自身的抗宿主免疫胁迫机制及疫苗的开发与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宝宝张振兴黄海峰张萌萌郑义盈王成强章泸尹安琪杨小健聂鑫曹瑞勇朱姝王凤阳杜丽
关键词:多杀性巴氏杆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利用DNAStar软件预测热带无爪螨主要致敏原Blo t 5的抗原表位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DNAStar Protean软件对热带无爪螨主要致敏原Blo t 5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进行分析,如理化性质、亲水性、表面可及性、可塑性等,预测Blo t 5蛋白的B抗原表位和T抗原表位。实验结果表明,Blo t 5蛋白的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存在6个潜在的B抗原表位位点,可能的B抗原表位区域有:18-31,39-48,56-77,86-101,105-112,117-133氨基酸残基或其附近。含有7个潜在的T细胞抗原表位区域:32-37,40-44,57-65,70-79,86-95,100-104,115-120氨基酸残基或其附近。笔者应用Protean软件预测了热带无爪螨主要致敏原Blo t 5的抗原表位,为进一步研究Blo t 5致敏原的结构与功能,研制针对热带螨的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开发相应的诊断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王晓哲肖正泮韦双双王大勇裴业春
关键词:抗原表位BLO
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sod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为了解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生物学功能,本试验对该菌sodA基因进行克隆及原核表达,并对克隆的sodA基因进行遗传进化树分析,对其表达的SOD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参照GenBank中多杀性巴氏杆菌HN06株基因组中sodA基因序列信息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将产物与pET-28a(+)载体相连,构建pET-28a(+)-sodA重组质粒,将该质粒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进行克隆,再转化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表达,经IPTG诱导后对表达蛋白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扩增出大小为645bp的目的片段,并表达出大小约28ku的目的蛋白。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与HN07(GenBank登录号:CP007040.1)和Pm70(GenBank登录号:AE004439.1)株亲缘关系较近,重组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融合蛋白为稳定的酸性亲水可溶性蛋白,分子式为C1085H1651N293O309S9,分子质量为24 032.36u,理论等电点为6.19,消光系数为45 170,不稳定系数为26.87(<40),在哺乳动物网织红细胞的半衰期预计为30h,疏水指数为82.15,总平均疏水性(GRAVY)为-0.282,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以上研究结果为后续深入研究多杀性巴氏杆菌在羊体内的存活机制及研发预防巴氏杆菌病的疫苗提供了参考。
安琪黄海峰张振兴李宝宝张萌萌郑义盈王成强章泸尹杨小健曹瑞勇聂鑫杜丽王凤阳
关键词:多杀性巴氏杆菌克隆原核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
热带螨重组Blo t 5变应原诱导小鼠过敏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建立热带螨重组Blo t 5(rBlo t 5)变应原诱导小鼠过敏模型,试验对热带螨Blo t 5基因序列进行优化与全基因合成,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QE80L-Blo t 5,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了rBlo t 5蛋白,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纯化的rBlo t 5蛋白能与Blo t 5鼠单克隆抗体结合。随后将12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PBS组)与诱导组(rBlo t 5组),通过腹腔注射致敏与气道诱导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总IgE水平;鼠尾静脉注射变应原诱发应激性过敏反应;HE染色观察小鼠肺部炎症严重程度。诱导小鼠过敏后发现,与PBS组相比,rBlo t 5组小鼠血清总IgE水平显著升高(P<0.05),应激性过敏反应引起体温显著下降(P<0.05),肺部组织细胞浸润显著增加(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原核表达纯化的rBlo t 5蛋白能够成功建立小鼠过敏模型。
李晓烨肖正泮刘楚韦双双王大勇裴业春
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toxA-N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试验旨在对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toxA-N基因进行克隆、原核表达及纯化,并对表达蛋白toxA-N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探索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基因的相关特性提供参考依据。以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为模板,参考GenBank中公布的多杀性巴氏杆菌HN06中toxA基因序列(登录号:CP003313.1)设计引物,通过PCR技术扩增出目的片段,构建重组质粒pET28a(+)-toxA-N,转化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后,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纯化蛋白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表达蛋白进行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扩增出大小为1 515bp的toxA-N基因片段,经BamHⅠ和NotⅠ双酶切得到大小约为5 369和1 515bp两条片段,表明成功构建了pET28a(+)-toxA-N重组质粒,IPTG诱导表达的菌株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后,成功表达出大小约为60ku的toxA-N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oxA-N蛋白为包涵体,其分子式为C2635H4002N664O797S17,原子总个数为8 115,消光系数为84 480,不稳定指数为43.50,亲水性平均值为-0.381。在toxA-N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53.47%、2.77%、11.28%和32.48%,与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一致。本试验通过对toxA-N基因的初步研究,揭示了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的相关特性,对家畜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黄海峰王成强张振兴李宝宝郑义盈安琪张萌萌章泸尹朱姝曹瑞勇杨小健聂鑫杜丽王凤阳
关键词:亚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多杀性巴氏杆菌中recN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试验旨在对多杀性巴氏杆菌recN基因进行克隆和原核表达,并对其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参照GenBank中recN基因序列(登录号:CP003313.1)设计1对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片段,构建pET-28a(+)-recN重组质粒并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对融合蛋白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克隆了大小约为1 677 bp的recN基因序列,通过诱导表达的His-Tag融合蛋白大小约为66.94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生物信息学分析,recN蛋白的分子式为C_(2735)H_(4428)N_(786)O_(855)S_(16),消光系数为24 785,不稳定系数为43.99,属于不稳定蛋白;理论等电点(pI)为5.62,为酸性蛋白;总平均亲水性为-0.316,与试验表达的包涵体蛋白性质相同,即同为疏水性蛋白;recN蛋白在哺乳动物网织红细胞的半衰期为30 h,在酵母(体内)中的半衰期>20 h,在大肠杆菌(体内)中的半衰期>10 h;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64.87%)及无规则卷曲(21.00%)为主;经疏水性分析,预测该蛋白有3个高疏水性区域和9个高亲水性区域。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多杀性巴氏杆菌recN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章泸尹郑义盈王成强安琪张萌萌黄海峰张振兴李宝宝朱姝杨小健曹瑞勇聂鑫杜丽王凤阳
关键词:多杀性巴氏杆菌克隆原核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