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东师范大学宣传部

作品数:19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徐建平戴勇唐博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6篇文学
  • 3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黄庭坚
  • 3篇美学
  • 3篇淮南子
  • 3篇《淮南子》
  • 2篇哲学
  • 2篇主义
  • 2篇美学意义
  • 2篇教育
  • 2篇汉赋
  • 2篇高校
  • 1篇党史
  • 1篇党史教育
  • 1篇德育
  • 1篇德育一体化
  • 1篇顿挫
  • 1篇新中国
  • 1篇信念
  • 1篇叙事
  • 1篇业主
  • 1篇业主制

机构

  • 19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戴勇
  • 3篇徐建平
  • 1篇孙健
  • 1篇汤涛
  • 1篇方世忠
  • 1篇唐博

传媒

  • 1篇地图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历史教学问题
  • 1篇毛泽东邓小平...
  • 1篇思想.理论....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淮南师范学院...
  • 1篇九江学院学报...
  • 1篇枣庄学院学报
  • 1篇美与时代(美...
  • 1篇中学生天地(...
  • 1篇长江学术
  • 1篇中国浦东干部...
  • 1篇思想政治课研...
  • 1篇新闻研究导刊
  • 1篇社科纵横(新...
  • 1篇新媒体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苏俄: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
2011年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或者说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借助欧美等国在华人员,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通过日本传到中国的。五四运动后.由于一批中国先进分子留法勤工俭学以及中俄交通的打通.特别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领导和影响下,苏俄成为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的最重要渠道,三途并行渐次转向了一途独进。
孙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人苏俄主渠道五四运动后留法勤工俭学
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路径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是引导青少年坚定历史自信的必然要求、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在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本文通过对上海部分大中小学进行系统调研,发现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要从松散协同型、零散协同型向紧密协同型转变,这过程中面临着一体衔接、各学段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平台资源整合等维度的挑战;进而提出构建教育机制、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整合教育平台的“四个一体化”行动方案,推动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德育走向科学范式与深度联动。
万姗姗
关键词:党史教育青少年
论黄庭坚铭的特色
2008年
黄庭坚是宋代伟大的诗人,也是铭文大家。苏轼誉之为"瑰伟之文,妙绝当世"。但是历来对黄庭坚散文研究很少,遑论对其铭文的研究。黄庭坚论铭重在治心养性,倡导顿挫崛奇;创作丰富多彩,别开生面,为宋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徐建平
关键词:黄庭坚铭文
胡焕庸与神秘的“胡焕庸线”被引量:5
2011年
2011年盛夏时节,华东师范大学。时值暑期,校园里依旧熙熙攘攘。丽娃河面,波光粼粼,荷花垂杨,交相辉映,令人心驰神往。作为校园里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河畔的地理馆坐拥绿荫,享受着闹中取静的愉悦。步入馆舍,拾级而上,一座半身塑像跃然眼前。
唐博
关键词:盛夏时节校园
《淮南子》的历史叙事与审美社会的构建
2010年
《淮南子》通过历史叙事,呈现了道在历史中的存在方式。在人类历史中,道显现为具有审美性质的"至德之世",道被遮蔽的历史阶段就是"衰世"。《淮南子》的"至德之世"是通过正向建构和反向建构的两种方式进行的。然而,事实证明《淮南子》无意于审美社会的实现,它只不过是通过"语言"行动来表达某种政治态度。
戴勇
关键词:《淮南子》历史叙事
《淮南子》的汉赋化言道方式及其美学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淮南子》以汉赋化的言说方式来描述道,是由道的特点和汉赋的本身素质决定的。道不可由"小言"也就是概念化的逻辑分析来言说。而汉赋是一种特别的语言艺术,能够将诗与思,虚与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和道的显现条件十分符合。《淮南子》运用汉赋化言道方式是道美学化的标志之一,而美学化的道则开启了其美学体系的终极视界。
戴勇
关键词:《淮南子》汉赋美学
真理标准讨论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1990年
本刊1989年第6期发表了《全面把握实践标准的实质》一文后,引起了理论界的兴趣。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在于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其成果已为实践所证明。然而,在当时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尚有一些理论问题还没有来得及解决,或者说,对这些理论问题的认识尚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为了推进改革实践的深入,我们认为,进一步讨论这些问题仍然是很有必要的。本期发表三位作者撰写的文章,并欢迎有感于此的同志踊跃来稿,参加讨论。
陈锡喜
关键词:真理标准讨论哲学思维方式真理观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思想
多视角透析全球历史——记余志森教授“世界史通论”课教学实践
2005年
1941年5月2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上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世界史研究会理事、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1967年华东师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1978年起在华东师大任教至今。1982—1984年公派赴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VPT&SU)研修美国历史;1992—1993年作为美国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赴美格林纳尔学院(GrinnellCollege)作研究。著有《华盛顿评传》、《美国史纲: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等;主编《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20世纪世界大博览(上下册)》(常务副主编),《美国通史》(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第四卷《美国的崛起与扩张:1898—1929》(分卷主编);主持翻译(英)罗伯茨十卷本《世界文明通史》(翻译组负责人之一)。发表论文“美国独立前后政治体制的演变”、“华盛顿和美国宪法”、“第二次产业革命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略论当代美国史学研究之演进”(合作)、“浅论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试论20世纪初的美国太平洋扩张战略”、“试论美国文化多元性的成因与特征”“美国多元文化成因再探索”、“两次全球化高潮比较研究”等数十篇。曾开设“世界近代史”、“美国历史”、“美国史专题讲座”、“美国移民与文化”与“世界史通论”等课程。多次赴美国、香港、日本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合作研究项目。
戴勇
关键词:世界史教学实践通论教学模式授课模式
从审美关系看人生美学——对朱志荣教授人生美学的解读和再思被引量:1
2011年
朱志荣的人生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审美关系。他在其著作《中国审美理论》中从人生为什么要成为审美对象,审美人生的形成、思维方式、最高理想,审美人生意象,审美人生风格和审美化育等方面对其人生美学理论进行了阐述。在他审美人生论中,作为审美对象的人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审美主体自我的人生,另一种是他者的人生。沿着朱志荣先生等学者的思路,对这两种人生成为审美对象的可能性,审美人生的内容、特征等方面进行探索,可以开启人生美学研究的新视域。
戴勇
关键词:人生美学审美关系审美人生审美对象美学研究
黄庭坚散文创作方法论
坚(1045-1105)不仅是江西诗派领袖、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而且是优秀的散文家和古代散文理论的探索者.黄庭坚散文为北宋后期散文创作的优秀代表.现存最早的宋人编选本朝文集总集《宋文选》,收录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王安...
徐建平
关键词:宋代散文黄庭坚文学创作方法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