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南大学人格与认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吴国榕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哲学宗教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大样本
  • 1篇电刺激
  • 1篇多模态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心理学研究
  • 1篇抑郁
  • 1篇抑郁症
  • 1篇抑郁症治疗
  • 1篇直流电刺激
  • 1篇情绪
  • 1篇人格
  • 1篇重复经颅磁刺...
  • 1篇理学
  • 1篇疗法
  • 1篇疗法治疗
  • 1篇脑刺激
  • 1篇精神疾病
  • 1篇经颅磁刺激
  • 1篇基因

机构

  • 6篇西南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邱江
  • 2篇张庆林
  • 2篇李亚丹
  • 2篇位东涛
  • 1篇闫京江
  • 1篇吴灵丹
  • 1篇罗跃嘉
  • 1篇陈群林
  • 1篇杨文静
  • 1篇孙弘进
  • 1篇蒙杰
  • 1篇吴国榕
  • 1篇侯鑫
  • 1篇罗文波
  • 1篇黄晖

传媒

  • 3篇科学通报
  • 1篇心理科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心理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运用虚拟现实暴露疗法治疗飞行恐惧症的研究述评被引量:9
2007年
虚拟现实暴露疗法是治疗飞行恐惧症的新方法。与传统的暴露疗法相比,虚拟现实暴露疗法集合了实体暴露疗法和想象暴露疗法的优点。避免了二者的不足,具有灵活、高效、安全、可重复和易于操控的特点。研究者们利用数据头盔、双通道立体声耳机、追踪设备、感应器等设备给飞行恐惧症患者呈现实时的计算机动画、双通道立体声和触觉刺激,使之沉浸在虚拟的飞行情景中,从而激发出患者的恐惧情绪。在虚拟现实暴露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根据患者的情况使之逐步暴露在不同等级的刺激性情景中,经反复练习逐渐耐受并适应这些情景,最终克服不合理的恐惧。近10年的大量研究表明:虚拟现实暴露疗法能有效地治愈飞行恐惧症,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今后的研究将进一步比较虚拟现实暴露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并开发出成本更低、临场感更好的虚拟现实设备以扩展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在飞行恐惧症治疗中的应用。
闫京江吴灵丹孙弘进
关键词:暴露疗法
“基因-脑-环境-行为”框架下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及大数据背景下的研究展望被引量:5
2016年
创造力是人类心理机能的高级表现.迄今为止,已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高创造力人群罹患精神疾病(尤其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谱系疾病)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探索创造力和精神疾病的关系进而探讨创造力的本质和个体心理机制成为创造力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时至今日关于两者关系的认知神经机制和基因机制尚未完全明晰.本文结合行为、神经影像学和遗传学的研究证据,梳理和评述了有关创造力和精神疾病关联的实证研究和若干理论观点,系统探讨了创造力和精神疾病的深层关系.未来研究应加强创造力与精神疾病关系的理论整合与构建,并利用影像遗传学方法及大数据方法,在"基因-脑-环境-行为"的框架下,从微观、中间和宏观层次开展多层面、多学科的交叉整合研究,同时加强对亚临床人群的多中心联合、大样本研究并尝试纵向研究设计,以更深入地对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影响因素及深层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
李亚丹黄晖杨文静陈群林邱江张庆林
关键词:创造力精神疾病基因大数据
数字加工与空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7年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使数字和空间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目前的实验已经表明了数字的大小与空间注意存在自动的联系。数字和空间的自动联系是由生物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总结数字和空间的脑成像研究,本文认为角回、顶内沟区域可能在数字和空间相互作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罗文波罗跃嘉
从群体到个体脑功能网络的分割及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脑成像研究显示,人的心理过程和认知行为是复杂多样的.认知功能定位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脑区,而是与脑功能网络密切关联.近些年,基于图论的分析方法推动了对脑功能网络的认识.功能磁共振最新研究发现,脑功能网络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它主要表现在不同功能网络分布空间和连接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在个体水平上进行功能网络的分割和定位十分必要.相对于任务态,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具有实施方便、结果稳定性高等优点,是比较常见的功能网络的构建基础.本文着重介绍了不同的基于静息态数据进行的功能网络分割方法,主要包括聚类分析方法以及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阐释了个体功能网络分割方法以及研究进展.随后,从进化论的角度,本文认为脑功能网络在个体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脑不同区域演变的不同程度以及高级认知需要导致的.最后,介绍了利用个体间脑功能网络差异的临床应用,以及对未来认知神经研究的展望.
王康程吴国榕侯鑫位东涛LIU HeSheng邱江
基于个体差异的大样本脑影像数据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5年
心理学研究通常借助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揭示人格、认知以及情绪等心理结构的脑机制.然而,以往的研究结果通常会受到被试样本量较小、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制约.同时,个体在行为反应、认知或情绪加工中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也容易被忽视.人类的行为活动是基因、脑和环境相互融合、相互关联统一的有机过程.因此,调查个体成长的相关环境因素和生活经历,并收集相关的人格、情绪和认知等大样本化的行为、多模态脑影像数据,有利于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探讨:(1)人格特质个体差异的神经基础;(2)情绪相关的个体差异的神经基础;(3)认知能力的神经基础;(4)建构环境-人格-大脑-行为反应相互关联的预测模型.本文选择性地阐述近期国内外一系列探讨大样本脑影像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探讨行为活动、人格、情绪以及认知能力的神经基础.
位东涛蒙杰李亚丹张庆林邱江
关键词:人格情绪大样本多模态
无创脑刺激技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
2019年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也是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人类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抑郁症病因复杂不明确,临床表现形式繁多,给治疗带来了很多困难。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无创脑刺激技术(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iBS)在抑郁症的治疗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最常用的两种NiBS技术。本文对rTMS和tDCS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及其治疗抑郁的脑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总的来说,rTMS和tDCS能在不同程度上缓解抑郁症状并改善抑郁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常。针对NiBS在抑郁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未来可从实验设计、靶点选择和个体化治疗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以期为抑郁症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王晓婉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抑郁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