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
- 作品数:203 被引量:332H指数:8
- 相关作者:刘桂芳杨艳梅侯云龙高燕杨朴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社会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愿做一块红色砖——写在毕业前夕
- 1976年
- 砖,你土生土长,几经摔打,几经陶炼,从外红到心,身如钢铁坚。风吹日晒色不变,泰山压顶腰不弯。喜迎千钧重力挤压,笑为锦绣江山争艳。修万里长城驰名中外,筑天安门城楼雄伟壮观。
- 姜桂菊
- 关键词:天安门城楼
-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其乐无穷(日记摘抄)
- 1975年
- 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七日 毕业典礼早已结束了,看着同学们互相鼓午,互相勉励的热切场面,我的思想象奔腾的江水一样久久不能平静。三年前,贫下中农把我送进了学校,期望我将来能够为无产阶级掌好文权。今天,学习生活胜利结束了,实践才是检验人的唯一标准,我,一个教育战线的新兵,能不能经得起贫下中农的考验?我给我的学生们上的第一课将是什么?……。真像一个初上战场的新战士,既高兴又不安。我又回想起在毕业式上彭书记那深切、真挚的期望,战友们那慷慨激昂的发言,心潮澎湃。看着学校送给我们的纪念册,上面“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八个大字在闪闪发光。我的心亮堂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将是我终身奋斗的目标,只要我扎根农村,以苦为乐,勤勤恳恳地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奋斗,我就一定能成为一个贫下中农欢迎的人民教师。
- 林鲜梅
- 关键词:毕业典礼人民教师
- 《诗经》恒星笺证
- 1993年
- 《诗经》中共记载了10个恒星。这些恒星与今天的星座、西方的星座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它们体现了上古时期人与天文之间怎样的关系?它们在作品中如何凸现主题的?这些问题迄今似无专文论及。本文试对除太阳外的9个恒星作出了新的、全面的笺证,阐释了古人对这些天体的认识,论证了这些恒星在《诗经》中所起的文学作用。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古人与天文学的密切关系。深入了解中国天文学史。对于深入认识这些恒星在尚实的创作取向和比兴的艺术手段所起的重要作用。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侯云龙
- 关键词:中国天文学史上古时期《诗序》毛传
- “歧途”上狂奔的灵魂——茨威格小说人物精神世界探幽被引量:2
- 1993年
- 茨威格小说多从平凡入手,展示人物偏离正常生活轨道和思想情感轨道的痴狂行为。这些人物的“偏执”性格是处于时代环境造成的心理拘因中由于偶然的遇合而精神强烈释放的艺术现象。在现实尺度看来不可理喻的人物行为背后,有着他们特异的人格追求和自我实现。他们的自由追求是精神和心灵上虚幻的慰藉,茨威格为人类提供的是精神审美对象而不是精神理想形式。
- 姜书良吕丽萍
- 关键词:小说人物茨威格人格追求艺术现象人格面具文学追求
- “重复”漫议被引量:2
- 1995年
- 这里所讲的“重复”,是泛指言语表达中共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项.它既包括同一个语言单位的反复使用,也包括不同的几个语言单位的反复使用,前者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后者如“也许我长眠,再不能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前者便是同一个“盼望着”的先后重复使用;而后者却是用另一个“再不能醒来”对长眼”作重复.一、从概念的界定说起本来,在传统的研究中,“重复”是赘余、罗嗦,烦冗的同义语.从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发表至今,“重复”一直被确定为“是指语言中出现完全不必要的相同性质的词语、句子”.无疑,这种界定下的“重复”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语病.但是,本文对“重复”这个概念重新做了界定.所以如此这不仅是为了适应我们讨论对象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出于我们对“重复”这种本体的一种假设.与传统的“重复”相比,显然,我们的重复”这一概念的外延明显扩大.我们觉得,立足于这种泛指意义的本体,有利于讨论传统上狭义的“重复”及其他相关现象,有利于梳理并描写出相关的整组言语运用现象.对传统的狭义“重复”,我们试图以“赘余”取代,其实,“重复”作为一个概念,它所概括的是一类表现形式,至于这种形式是否正确并没有反映进“重复”的内涵。
- 刘桂芳
- 关键词:语言单位修辞格式内燃机语用角度言语表达
- 从文学起源看原始诗歌的文学特征被引量:1
- 2002年
- 原始诗歌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无不与远古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原始诗歌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决定了原始诗歌文学上、艺术上的特征 ,即功利性、抒情性、简洁性、综合性。
- 杨艳梅
- 关键词:文学起源文学特征
- 似曾相识燕归来──情人原型的《红楼梦》分析
- 1998年
- 贾宝玉与林黛玉见面好像久别重逢一般,是曹雪芹对性美、性感、性魅力的特别强调;情人原型的显示是爱情意义、爱情本真状态的敞开。贾宝玉与薛宝钗见面,玉和锁的出现,则是封建专制、伦理的象征,它暗示着他们的“良缘”是一种预先规定、一种别无选择、一种不可抗拒。整部《红楼梦》也是由这两种见面的矛盾即人的爱情与封建专制的冲突所构架和展开的。
- 杨朴
- 关键词:阿尼姆斯原型阿尼玛原型《红楼梦》人类心灵
- “太阳出来一股劲地红”──十七年诗歌个人话语的失落
- 1998年
-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它特定的主流话语,十七年诗歌的主流话语便是诗人在创作中对自我的否定与清算,把自己的创作完全融入到政治的认同中。在这种认同中是作为诗的抒情主体个人性的消失,诗歌优美情致的消失。即诗人在对主流话语的认同中是以牺牲诗美作为代价的。诗人的艺术感受力在主导意识形态的浸淫之下不断萎缩,诗的创作不再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个体的独特创造,个人话语空间被标准化的政治语言所替代。在这种替代中,诗人期望成为称职的国家话语的承担者。
- 郑春凤
- 关键词:十七年诗歌个人话语抒情主体国家话语主导意识形态政治语言
- 先秦汉语词汇理论探索述略被引量:1
- 1998年
- 汉语词汇理论的探索源于先秦诸子的正名学说,与古希腊人分析语言的规律时所走过的道路十分相似。从《论语》、《老子》、《尹文子》、《荀子》中可以看出,无论孔子的正名学说,还是老子的道家哲学,尹文子的形、名之争,都离不开词汇问题的发掘。特别是荀子的《正名》篇,堪称语言学的专门著作,文中牵涉到词汇理论的,对词的社会约定性所作的精辟阐述,标志着早期汉语词汇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也为汉语词汇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李长仁
- 关键词:词汇理论先秦汉语汉语词汇学语言学史约定俗成
- 汉语的去声与四声别义被引量:1
- 1998年
- 四声别义是依靠声调变化来区别词的意义乃至词性的一种异读现象。这种语言现象最晚起于东汉,魏晋六朝时期成为时尚。由此入手,本文着重探讨四声别义中去声的独特作用:它既代表词的后起的意义,又是后起意义的音调,从而证明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的正确因素。
- 刘晓梅戚淑华
- 关键词:不及物动词去声平声语法作用段玉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