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

作品数:119 被引量:1,337H指数:24
相关作者:江瑜郭嘉季辉杨飞杨世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3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3篇农业科学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8篇气候
  • 33篇水稻
  • 30篇变暖
  • 27篇气候变暖
  • 24篇小麦
  • 22篇冬小麦
  • 21篇土壤
  • 20篇增温
  • 19篇稻田
  • 15篇生育
  • 13篇玉米
  • 13篇生育期
  • 12篇夜间增温
  • 12篇生产力
  • 12篇粮食安全
  • 12篇产力
  • 11篇氮肥
  • 8篇有机碳
  • 8篇气候变化
  • 8篇全球变化

机构

  • 118篇南京农业大学
  • 8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江苏省农业科...
  • 5篇吉林省农业科...
  • 4篇黑龙江省农业...
  • 3篇江西省农业科...
  • 3篇江西省红壤研...
  • 2篇湖北省农业科...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西藏职业技术...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永丰县农业局
  • 1篇沈阳市农业科...

作者

  • 75篇张卫建
  • 26篇陈长青
  • 21篇陈金
  • 16篇田云录
  • 15篇邓艾兴
  • 13篇赵锋
  • 12篇董文军
  • 12篇张彬
  • 10篇郭嘉
  • 10篇黄山
  • 9篇季辉
  • 8篇章秀福
  • 8篇杨菲
  • 7篇江瑜
  • 7篇郑建初
  • 7篇王丹英
  • 7篇芮雯奕
  • 7篇徐春梅
  • 7篇吴琦
  • 6篇杨飞

传媒

  • 10篇应用生态学报
  • 9篇作物学报
  • 7篇中国水稻科学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2008年中...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中国作物学会...
  • 3篇玉米科学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生态与农村环...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3篇2008中国...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C...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15篇2013
  • 16篇2012
  • 12篇2011
  • 19篇2010
  • 13篇2009
  • 18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冬小麦生产力对气温升高的响应特征及其生理生态机制
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且呈现显著的季节和昼夜差异。未来气温将以更快的速度递增,且冬春季和夜间的升温幅度分别显著高于夏秋季和白天。冬小麦不仅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而且也是冬春季的主要作物,气候变暖对其生产的潜在影响显著...
张卫建陈金田云录
关键词:冬小麦气候变化生产力
文献传递
土壤重金属Pb和Cd在蕹菜中的累积特征及产地环境安全临界值被引量:14
2010年
通过盆栽方法研究了水稻土和潮土两种土壤条件下蕹菜对Pb和Cd的累积特征,并探讨了Pb与Cd在产地土壤环境中的安全临界值。结果表明:两种土壤中蕹菜的Pb和Cd累积量与土壤Pb、Cd添加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茎中的累积量显著高于叶。水稻土和潮土环境下,蕹菜茎中的Pb平均含量分别是叶中的3.86、2.02倍,Cd平均含量分别是叶中的3.58、4.73倍;在同一处理水平下,水稻土中Pb和Cd比潮土中更易被植株累积,水稻土环境下蕹菜茎、叶中Pb含量分别是潮土环境下的4.88、2.56倍,Cd含量则分别是潮土环境下的3.04、4.02倍;依据国家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GB2762—2005)进行方程拟合,得出种植蕹菜的水稻土中Pb的安全临界值为57.83mg·kg-1,潮土中Pb和Cd的安全临界值分别为77.02、0.47mg·kg-1,均高于国家土壤环境安全标准限制的临界值(HJ332—2006)。
吴琦杨菲季辉张卫建
关键词:蕹菜土壤重金属PBCD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我国稻田系统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由于人类对地球系统干扰的日益加剧,大气CO浓度已经从1906年的约240ppm上升到2005年的约380ppm,年增长速度达1.4ppm。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大气CO浓度仍将以1.9ppm/a的速度提高,预计到2...
郭嘉杨菲张莉朱建国卞新民张卫建
文献传递
夜间增温对江苏不同年代水稻主栽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0
2014年
采用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在江苏省丹阳市开展夜间增温试验,研究夜间温度升高对江苏1970s—2000s 8个主要推广水稻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代水稻品种的主要生长特性对夜间增温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但响应趋势基本一致.全生育期内水稻冠层夜间温度平均升高0.9℃,水稻始穗期平均提前1.1 d,全生育期缩短1.3 d.夜间增温下,花后总绿叶面积和剑叶面积呈下降趋势,成熟期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平均降低了3.5%和5.1%,植株N含量也降低.产量构成分析发现,夜间增温主要通过降低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使产量下降,单位面积总颖花数下降了12.6%.品种间并未随年代发展而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新老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张鑫陈金江瑜邓艾兴宋振伟郑成岩张卫建
关键词:气候变暖水稻夜间增温
全天增温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采用全天开放式增温方式,在江苏徐州和丹阳地区分别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全生育期增温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有效分蘖在徐州和丹阳分别平均减少5.2%和9.6%,无效分蘖分别减少15.6%和9.7%.增温处理下徐州冬小麦的株高比对照高,丹阳比对照低,近期品种的株高矮于早期品种.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均呈增加趋势.除徐州1950s—1960s、1980s、丹阳1950s—1960s和1990s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在增温处理降低外,其他品种均增加,但夜间呼吸速率增减趋势不同.两试验地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均为增温处理高于对照,近代品种的收获指数比早期品种高.徐州和丹阳两地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品种的生育期均缩短,分别平均缩短3.2和4.1 d,主要是抽穗期前缩短明显,平均缩短7.5和8.5 d,而灌浆期延长,平均延长4.3 d.增温处理下,除徐州1950s—1960s品种减产外,其他年代的品种均表现为增产,增产幅度徐州和丹阳分别平均为21.0%和14.1%.统计分析表明,增温改变了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作用,且存在地域差异,在徐州增温处理主要影响实粒数和有效穗数,而在丹阳主要影响千粒重.
耿婷陈金张卫建陈长青
关键词:生长发育
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对超级晚籼稻“天优华占”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分配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以超级稻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了4种不同氮肥施用量和2种不同栽培密度下灌浆结实期叶片光合特性,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鞘和茎秆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分配及其和稻米品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为0~165 kg/hm2时,灌浆期(抽穗后16 d)剑叶中净光合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超过165 kg/hm2,光合速率略有下降。适宜的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可增加抽穗期的糖和淀粉积累量。相关分析表明:糙米率和穗中可溶性糖以及淀粉累积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垩白度和茎秆以及叶片中可溶性糖积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和叶中可溶性糖积累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和叶中可溶性糖以及淀粉累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徐春梅周昌南郑根深王丹英赵锋朱旭东章秀福
关键词:氮肥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夜间增温对稻麦系统生产力的促进效应及其机制
历史数据和气候变暖模型预测夜间增温的幅度将显著高于白天。借助开放式夜间增温(FATI: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d)实验平台,于2006~2009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对稻麦两熟种植进行大田...
张彬田云录陈金邓艾兴宋振伟张卫建
关键词:气候变暖生物量
文献传递
长江中下游两种典型水稻土微生物对砷污染的响应被引量:7
2014年
基于温室盆栽实验,利用磷脂脂肪酸分析(PLFA)方法研究了As污染、土壤类型和水稻品种对水稻抽穗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土土壤中微生物生物总量(总PLFAs)以及微生物组成均不同程度的受到了As污染、土壤类型及水稻品种的影响;As污染增加了土壤总PLFAs,黄泥田的土壤总PLFAs、真菌/细菌(F/B)、革兰氏阳性细菌/阴性细菌(G+/G-)、腐生真菌/丛枝菌根真菌(SF/AMF)显著高于红泥田;在黄泥田中,种植籼稻品种的土壤总PLFAs较杂交稻和粳稻品种平均减少30.0%,而在红泥田中平均增加24.8%.偏Mantel检验和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p H值、DOC、NH4+和As浓度是驱动水稻土微生物群落演变的主控因子,其中受As影响较大的特征PLFAs包括20:0、i17:1ω9c、18:1ω9c、cy17:0和18:3ω6c;ABT预测模型显示水稻品种和土壤类型对总PLFAs、F/B、G+/G-和SF/AMF指标的贡献相对较大,而As处理的影响较小.
汪峰类成霞蒋瑀霁陈长青孙波
关键词:水稻品种磷脂脂肪酸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我国稻田系统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由于人类对地球系统干扰的日益加剧,大气CO2浓度已经从1906年的约240ppm上升到2005年的约380ppm,年增长速度达1.4ppm。本研究借助国际上唯一的稻麦复种FACE(Free Air CO2 Enrichm...
郭嘉杨菲张莉朱建国卞新民张卫建
关键词:CO2浓度稻田系统生态环境稻田土壤环境指标
文献传递
近20年东北气候变暖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0
2014年
【目的】探求东北三省近20年气候变暖对春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为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下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东北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三省进行区域研究,利用东北地区近20年气候观察数据和春玉米长期观测数据,通过相关和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东北三省春玉米生长季的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量)与春玉米生育进程数据和历史产量数据之间的关系。【结果】东北地区1989—2009年春玉米生长季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以及平均温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每年分别为0.050、0.045和0.044℃,表现为春玉米生育期间白天增温幅度较夜间增温幅度大,降水量变化不显著。近20年黑龙江省各试验站平均播种日期变化趋势是每年提前0.10 d,而吉林省、辽宁省各试验站每年分别推迟0.18和0.21 d。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辽宁省各试验站春玉米平均成熟日期变化趋势分别每年推迟0.39、0.35和0.55 d,平均生育期天数变化趋势分别每年增加0.49、0.17和0.34 d,成熟日期推迟的幅度大于播种日期的推迟幅度导致三省试验站春玉米生育天数增加。对1991—2006年东北地区审定品种生育期数据与气候数据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黑龙江省最高温度(Tmax)上升会延长审定品种生育期,而吉林和辽宁省春玉米的审定品种生育期与平均温度(Tavg)、最高温度(Tmax)和最低温度(Tmin)均呈现为正相关。采用T检验法分析春玉米审定品种生育期和试验站春玉米生育期关系表明,黑龙江和辽宁省的审定品种和试验站春玉米生育天数呈一致的增加趋势,且无显著性差异。采用线性偏回归测验法分析品种和气候因子对春玉米生育期影响重要性的结果表明,品种生育期的延长是导致春玉米生育期不断延长的主要原因。三省春玉米近20年平均产量表现为增加趋势,其趋势由小
陈群耿婷侯雯嘉陈长青
关键词:气候变暖春玉米东北三省生长发育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