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菌物药研究中心
- 作品数:8 被引量:91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卫倩更多>>
-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双向固体发酵后雷公藤菌质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在前期药理实验基础上,分析双向性固体发酵后雷公藤菌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研究雷公藤药材和不同发酵时间药性菌质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药性菌质的雷公藤甲素含量低于原药材低;分别在218nm和250nm波长下,高温灭菌药材和发酵30d的药性菌质的液相图谱有3处明显的变化;乙酸乙酯提取物的薄层层析发现有一蓝色斑点为发酵后新增成分,而甲醇提取物薄层层析发现有2个斑点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含量降低。结论:雷公藤经药用真菌发酵后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其中一些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与药理实验结果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发酵终点判断标准。
- 张普照舒任庚谢小梅
- 关键词:雷公藤药用真菌
- 药用真菌“双向发酵”的起源、发展及其优势与潜力被引量:74
- 2007年
- 笔者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用药用真菌发酵药材的设想,实验证实在农副产品构成的营养基质内掺入适量经特选的含有活性成分的中药材作为药性基质,致使发酵具有双向性,其产物由药用菌质(如槐耳菌质)转为药性菌质(如槐芪菌质○F),可以显著增强其免疫活性,提高药效与疗效,这是现代“双向发酵”工程的起源,此后因理论与技术发展,使它被认为是生物技术的新起点,中药新药研制的新途径,各种菌质必将成为中药内菌物药的重要组成。较深入和更扩大的研究认为,它有增效、扩用、解毒持效等作用可发展为用中药二次开发和兽药领域。与其它有关生物技术比较,在现阶段有一定的优势与潜力。“双向发酵”研发道路宽广,前景良好,也还存在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如怎样以中医药理论指导构成发酵组合和对各种菌质的科学定性等,尤其需要从基质发酵为菌质的大规模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设备。
- 庄毅潘扬谢小梅张李阳
- 关键词:二次开发
- 菌物药的跃起与冠名
- <正>真菌与中医药关系密切,入药历史悠久,有两条基本入药途径:一、药用真菌;以真菌自身组织如子实体、菌核等入药,由东汉《神农本草经》起已有2000余年历史如茯苓、灵芝、冬虫夏草、银耳等约30种,多属传统品种,近期研发的新...
- 庄毅
- 文献传递
- 灵雷菌质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被引量:14
- 2008年
- 研究双向性固体发酵后灵雷菌质的急性毒性。用双向性固体发酵技术获得灵雷菌质,用Bliss法计算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表明各灵雷菌质组的LD50均高于雷公藤生药组,尤以3G30组最高。双向性固体发酵技术可降低雷公藤的急性毒性。
- 王卫倩戴丹丹罗闳丹庄毅谢小梅
- 关键词:雷公藤LD50
- 菌物药的跃起与冠名
- 1概述我国在中药范畴内'真菌类中药'(暂名下同)(药用真菌与真菌药物)事业的现阶段发展目标曾在有关会议上被多次提及,概括说来有3项。首先,要努力实现在中药范畴内,除已存在并冠名的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外应另有一类
- 庄毅
- 关键词:药用真菌固体发酵
- 文献传递
- 灵雷菌质化学成分的研究
- 目的:研究灵雷菌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与雷公藤生药比较寻找灵雷菌质中有明显变化的成分,进一步采用柱层析分离纯化出这些成分,通过四大光谱鉴定其结构。结果:灵雷菌质中出现了有变化明显的两个峰,随发酵时间的延...
- 张普照谢小梅舒任庚
- 关键词:雷公藤化学成分生物碱
- 灵雷菌质提取物体内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采用小鼠肉瘤(S180)移植性肿瘤模型,观察灵雷菌质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石油醚部位和水部位提取物的肿瘤抑制作用,并测定小鼠的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结果表明所有的提取物都呈现出明显的抑瘤效果,抑瘤率均大于35%,其中部分正丁醇部位的抑瘤率达到了68.88%。抑瘤效果由弱至强的顺序为石油醚部位<水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而胸腺指数与脾脏指数则显示只有乙酸乙酯部位组有较明显的免疫抑制效果。双向性固体发酵可降低雷公藤的毒性,尤其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的毒性可能较弱。
- 熊浩仲谢小梅苏明声庄毅周雪娥张普照舒任庚
- 关键词:雷公藤提取物抗肿瘤作用
- 药用真菌双向性固体发酵工程与中成药药渣再开发
- 1概述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处方和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现成药物,它是中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估计现有中成药约八千种,其中不乏历史悠久、疗效卓著、影响深远的品种如六味地黄丸、小柴胡汤、丹参滴丸等。药材...
- 庄毅洪净
- 关键词:药材炮制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