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 作品数:16 被引量:135H指数:7
- 相关作者:郭芳云柳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一部简明实用、学术性强的认知型百科词典——评《简明英汉百科辞典》
- 2003年
- 《简明英汉百科辞典》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百科兼有语词性质的词典。它是《英汉百科知识词典》(张柏然主编)以来的第二部英汉百科词典。该词典简明实用,学术性强,是阅读、翻译的好帮手。具体而言,它有以下特点:(1)门类齐全,兼顾各科;(2)内容丰富,收词量大;(3)释义简明,译义准确;(4)编排合理,检索方便;(5)学术性强,得体实用。
- 罗益民
- 关键词:百科辞典
-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学的拓荒之作——《历史的星空》评介
- 2004年
- 罗益民
- 关键词:文艺复兴时期诗学宇宙观
- 戴着镣铐跳舞的“妖女”——论西方早期女性双重书写策略的缘由与具象被引量:5
- 2005年
- 西方早期女性亚文化群的叙事声音虽然屡禁不止,却最终在主流社会的压制下扭曲为双重书写。挖掘深藏其中的缘由,揭示这些书写策略的双层具象,无疑有利于建构西方早期女性的文学传统,这是女性取得文本独立的重要一步。
- 郭芳云
- 关键词:妖女缘由具象
- 管萧婚曲声中的流浪者——柯尔律治《古舟子咏》中的基督教主题被引量:16
- 2006年
- 在纷繁复杂的版本构成史和批评阅读史背景之下,评论家从宗教、伦理、心理分析、传记学、哲学、美学和政治学等角度,对《古舟子咏》进行了精彩、动人的论述。但字里行间确实存在的一个深刻而明显的寓意,却是评论文字未曾阐发的,即人是永远的流浪者,绝对意义上从原罪的阴影和桎梏中走出来是不可能的。人须努力回报上帝仁慈的爱,在不断的忏悔中追求救赎。这才是《古舟子咏》阐释的人与上帝真实的辩证关系。
- 罗益民
- 关键词:流浪者柯尔律治《古舟子咏》
- 完形理论与“消极能力说”被引量:5
- 2005年
- “消极能力说”是济慈诗学中最核心的理论。“消极能力说”首先起源于诗美原始的孕育和积累的过程机制。诗美的聚积过程总是和主体的痛苦体验联系在一起的。济慈主张在这种痛苦和不解的状态中滞留,契合了完形理论的整体性原则。整体的考虑可以避免堕入结构部件的分析,走上理性主义的歧途。济慈的诗学观点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秘密,但是,这些观点缺乏理论的系统支撑,只能通过他本人的实践去追踪。一方面,共时性的叙述结构为“消极能力说”的完形原则找到了实践的沃土。另一方面,梦的诗学展现了“消极能力说”的完形机制。
- 罗益民
- 关键词:完形理论
- “小说体戏剧”:一种跨文本写作方式——《茶馆》与《送冰的人来了》的比较研究
- 2005年
- 老舍的《茶馆》与奥尼尔的《送冰的人来了》都运用了一种跨文本创作方式———小说的写作方式。此种方式创作的戏剧可称为“小说体戏剧”,与传统的戏剧相比较,具有明显的小说的特征及优势,是戏剧史上的又一次创新与飞跃。
- 姜萌萌
- 简析李贺与埃德加·艾伦·坡的异同
- 2003年
- 世界文学殿堂之瑰宝 ,不胜枚举。其中 ,无论中外古今 ,就其作家及其作品的主题、风格与流派而言 ,不免有许多相同之处。在本文中 ,作者拟从中国中晚唐诗人李贺与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诗人埃德加·艾伦·坡 (EdgarAllanPoe)在其人生经历、创作主题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其相同的文学流派作一粗略的比较 。
- 李后兵
- 关键词:埃德加·艾伦·坡文学主题文学流派
- 英语诗歌文体的语用策略被引量:9
- 2004年
- 众多文学理论家主张诗歌的语用目的,或称诗歌的功能是教化、怡情、摹仿、自我表达或者诗作为纯艺术的形式而存在。至于诗歌的语用目的究竟是什么,迄今难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其实,上述诗歌的语用功能是存在的,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其首要任务是审美,即诗必须首先是诗。为达到这一目的,诗歌必须采取不同于其它文学样式的语用策略。对于英语诗歌来说,其语用策略的辩证逻辑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突出—变异—隐喻化。
- 罗益民
- 关键词:英语诗歌语用策略隐喻化
- 分裂的文本 虚构的权威——从《弗兰肯斯坦》看西方女性早期书写的双重叙事策略被引量:21
- 2004年
- 男性霸权导致了西方女性早期书写的双重叙事 ,也使文本分裂为表层和深层两极。本文以《弗兰肯斯坦》为例 ,分析其中蕴含的双重意义 :一方面 ,她们受到社会习俗和文本常规的推动 ,被迫以维系男权的表层叙事作文本伪装 ;另一方面 ,她们以深层的叙事话语对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进行隐义的批判。但双重书写却“不断复制出本欲加以改造的结构 ,展示权威的虚构过程最终导致权威的再次确立”(兰瑟语 ) ,建构自身权威的努力最终印证了自身权威的虚构。
- 郭方云
-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虚构文本叙事话语男权
- 传记学坐标之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被引量:12
- 2004年
- 传记学批评坐标之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 ,把这部诗集首先当成自传来解读 ,想为近四百年来企图破解莎士比亚的身份之迷打开一个突破口。但令人十分遗憾的是 ,结果与初衷大相径庭 ,使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传记学批评走上了一条不能自拔的迷途。本文首先分析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传记学研究的缘起 ,认为评论家之所以醉心于传记学的文本考查方法 ,是因为莎士比亚身世及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 ,以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特殊性。文章进一步考察了传记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渊源 ,并分析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传记学研究的意义 ,以澄清莎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些问题。
- 罗益民
-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传记学批评艺术风格人文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