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作品数:2,012 被引量:4,034H指数:21
相关作者:徐卫民冉万里赵荣孙满利杨璐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79篇期刊文章
  • 8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33篇历史地理
  • 173篇文化科学
  • 77篇经济管理
  • 73篇建筑科学
  • 59篇理学
  • 53篇生物学
  • 51篇天文地球
  • 43篇艺术
  • 29篇农业科学
  • 28篇化学工程
  • 19篇轻工技术与工...
  • 15篇政治法律
  • 14篇哲学宗教
  • 14篇医药卫生
  • 14篇文学
  • 10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金属学及工艺
  • 8篇一般工业技术
  • 7篇社会学
  • 6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55篇遗址
  • 253篇考古
  • 157篇文化
  • 157篇出土
  • 150篇文物
  • 97篇考古学
  • 97篇古学
  • 86篇遗产
  • 84篇墓葬
  • 82篇遗存
  • 75篇石器
  • 73篇文化遗产
  • 72篇博物
  • 66篇墓地
  • 66篇博物馆
  • 62篇青铜
  • 62篇文物保护
  • 58篇唐代
  • 58篇壁画
  • 44篇建筑

机构

  • 1,959篇西北大学
  • 62篇教育部
  • 44篇中国社会科学...
  • 37篇中国科学院
  • 32篇敦煌研究院
  • 28篇北京大学
  • 28篇陶质彩绘文物...
  • 26篇新疆文物考古...
  • 24篇兰州大学
  • 24篇陕西省文物保...
  • 19篇陕西师范大学
  • 17篇北京科技大学
  • 16篇甘肃省文物考...
  • 15篇陕西历史博物...
  • 15篇四川省文物考...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2篇长安大学
  • 10篇西北工业大学
  • 10篇安徽省文物考...
  • 9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09篇徐卫民
  • 104篇冉万里
  • 82篇王丽琴
  • 64篇赵丛苍
  • 64篇孙满利
  • 55篇王建新
  • 49篇豆海锋
  • 47篇杨璐
  • 47篇钱耀鹏
  • 41篇于春
  • 40篇任萌
  • 40篇马健
  • 38篇凌雪
  • 36篇刘成
  • 35篇段清波
  • 35篇温睿
  • 34篇梁云
  • 32篇习通源
  • 32篇陈靓
  • 30篇刘斌

传媒

  • 262篇西部考古
  • 129篇文博
  • 116篇考古与文物
  • 88篇秦汉研究
  • 73篇文物保护与考...
  • 61篇西北大学学报...
  • 49篇文物
  • 48篇文物鉴定与鉴...
  • 45篇考古
  • 39篇光谱学与光谱...
  • 38篇西北大学学报...
  • 38篇常州文博论丛
  • 35篇南方文物
  • 33篇大众考古
  • 27篇第四纪研究
  • 25篇人类学学报
  • 25篇西域研究
  • 22篇华夏考古
  • 21篇江汉考古
  • 19篇敦煌研究

年份

  • 24篇2025
  • 145篇2024
  • 200篇2023
  • 216篇2022
  • 180篇2021
  • 153篇2020
  • 156篇2019
  • 138篇2018
  • 114篇2017
  • 119篇2016
  • 107篇2015
  • 95篇2014
  • 93篇2013
  • 74篇2012
  • 60篇2011
  • 12篇2010
  • 18篇2009
  • 13篇2008
  • 13篇2007
  • 24篇2006
2,0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豳州昭仁寺看唐太宗“建七寺之诏”
2015年
隋末唐初,李世民统帅唐军参与了七次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为大唐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后,为祭奠阵亡将领,在行阵之处建七寺,并立碑纪念,豳州昭仁寺即为七寺之一。目前对唐太宗"建七寺之诏"的时间还存在争论,而从豳州昭仁寺的碑文和出土文物等相关资料来看,唐太宗于贞观三年下诏的可能性并不能轻易排除,而且太宗立碑纪念不仅有其宗教内涵,也包括了深层次的政治考量。
张朝
关键词:唐太宗
战国秦汉城防研究综述
2018年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局面形成的重要时期,亦是华夏国家从王国迈向帝国的关键阶段。战国秦汉城防的研究对于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的规律乃至分析周秦汉唐文明形成的机理及特征意义重大。文章从学术论文和研究著作两方面分别梳理了战国秦汉时期的城防研究。其中,在学术论文方面主要从宏观、地方、个案及与城防相关的设施的视角整理了关于当前发表的有关战国秦汉城防的学术论文。在研究著作方面主要整理了涉及战国秦汉城防研究的军事类著作、综合性著作及从历史地理学、规划学、个案角度进行研究的论著,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简要阐述。
胡岩涛
关键词:战国秦汉军事防御
它为何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卓尔库特古城小记
2023年
建立西域都护府,是汉朝中央政府管辖、治理西域地区的一项重大举措。《汉书·西域传》记载:“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彼时,西域都护所辖范围包括塔里木盆地及葱岭以西、天山以北,其治所设于乌垒,乌垒“与都护同治”。
陈凌娃斯玛·塔拉提
关键词:西域都护府西域地区汉朝
西安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规律探析
2021年
设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保证文化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建设控制地带是文物保护单位“四有”要素(有必要的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及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其作用和影响不言而喻。一、研究背景及现状(一)研究背景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文保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外,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安全、环境、历史风貌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区域,对其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刘爽杨嘉明
关键词: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记录档案历史风貌建设项目
逻辑语境下的文化遗产概念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由于"文化遗产"概念扩张过程中对逻辑整合的忽视,导致了名实不符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在于混淆了"文化遗产"的两大语义分支,即"文化的/遗产"(cultural heritage)与"文化/的/遗产"(heritage of culture)。以此为线索,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则可为厘清"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遗产学领域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外延开辟新的途径。
晁舸王建新
关键词: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逻辑
新疆地区家养绵羊的出现及早期利用被引量:13
2016年
依据新疆石人子沟遗址出土绵羊骨骼的数量比例、形态测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考古现象等,可以判断遗址出土的绵羊是家养动物。结合考古发现可知新疆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家养绵羊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有获取肉食资源和羊毛、获取羊皮和羊奶、用羊祭祀随葬和用羊骨制作骨器。
尤悦吕鹏王建新马健任萌
关键词: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动物考古学
跋陕西铜川玉华寺石窟及其相关问题
2021年
玉华寺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唐高宗于永徽二年(651年)舍玉华宫为玉华寺,并将其作为玄奘晚年翻译佛经的场所:玉华寺石窟现存15座石窟,其年代被认为属于三个时期——唐代、金代和明代。但笔者通过论证认为,它们的年代都属于唐代,其形制的不同,仅是功能不同造成的,而不是时代不同的结果。其中第1—5号窟、第13—15号窟属于佛殿窟,第6—12号窟属于禅窟,而且其中的佛殿窟与玄奘圆寂之前的造像活动——造“俱胝佛像”并对其进行安置有着密切关系,它们就是玄奘最后安置“俱胝佛像”的场所。文中还论述了当时人对玄奘的评价问题。
冉万里
关键词:玄奘
基于光谱分析技术的宣纸用铝盐施胶沉淀剂作用机理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为了明确铝盐沉淀剂在书画宣纸表面施胶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利用Ferron逐时络合分光光谱、高场^(27 )Al核磁共振波谱(^(27 )Al-NMR)以及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研究了明矾(Alum)、聚合氯化铝(PAC)及聚合硫酸铝(PAS)三种常用铝盐施胶沉淀剂的水解聚合铝形态、与胶料混合后在宣纸表面施胶时的铝形态分布变化。(1)Ferron逐时络合分光光谱和^(27 )Al-NMR分析表明,明矾及聚合硫酸铝的水解产物主要为单核铝Al(H_2O)_6^(3+)(Al_1),AlSO_4^+和多核铝[Al_(30)O_8(OH)_(56)(H_2O)_(24)]^(18+)(Al_(30));聚合氯化铝除Al_1,Al_(30)外,还存在笼式结构的多核铝[AlO_4Al_(12)(OH)_(24)(H_2O)_(12)]^(7+)(Al_(13));(2)^(27 )Al-NMR分析表明,铝盐与明胶混合后单核铝、多核铝形态的共振峰强度均有所降低,结合ATR-FTIR分析结果可知,降低的各正价态水解聚合产物很可能与明胶微粒中羟基(—OH)或羧基(—COOH)产生了键合,形成了网状络合物,将原本带负电的明胶粒子转化为带正电的明胶粒子,促使明胶微粒沉淀在带负电的纤维表面,起到施胶沉淀剂的作用。施胶后,明胶胶原蛋白的羟基、一部分氨基和羧基与植物纤维表面的非离子区域的羧基能形成众多的分子间的氢键,提高宣纸抗水性。因此,Ferron逐时络合分光光度法、高场^(27 )Al-NMR及ATR-FTIR技术相结合可迅速判断各类铝盐沉淀剂在宣纸表面施胶过程中的化学形态变化,是研究施胶机理的有效手段。
何秋菊何秋菊张亚旭
关键词:宣纸施胶机理
陕西旬邑县西头遗址鱼嘴坡地点商周时期遗存发掘简报被引量:8
2021年
2018年对西头遗址鱼嘴坡地点的发掘,商周时期遗迹有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铜器、骨器、角器等。根据遗迹及遗物特点,推断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此次发掘,为区域文化序列构建、文化布局变迁研究及对早期周文化的探索等提供了较为重要的资料。
豆海锋李悦李悦岳连建赵有义
关键词:泾河流域
鲁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聚落分布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
2024年
新石器时代以来,鲁北地区一直是重要的聚落分布地之一,能够为开展人地关系研究提供翔实资料。本文以鲁北地区作为研究区域,系统整理了该区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考古遗址数据,借助同类研究中涉及较少的遗址地层堆积视角,利用ArcGIS中的核密度分析法、最近邻距离法分析了不同时期聚落遗址的空间集聚、分布范围变动等内容,同时结合各时段的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探讨了聚落时空分布特征、遗址堆积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鲁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集聚程度大致以龙山文化时期为界,呈现由分散转变为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鲁北地区各时段遗址密度大致以岳石文化时期为分界点,前后阶段遗址密度均保持增长,仅岳石文化时期遗址密度有所降低;鲁北地区聚落分布范围在东西方向上变化显著,除岳石文化时期明显缩小外,其前后阶段均有明显的扩大;进入历史时期后该地区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遗址数量显著增加,遗址平均堆积厚度与堆积速率均较史前时期有较明显的提高,扩张趋势增大,迅速占领因海岸线退却而裸露的低海拔地区,同时各遗址基本保持稳定发展,遗址堆积高于平均水平。探究聚落空间分布及堆积变化的原因可发现,气候变化以及所催生的河流迁徙泛滥、海平面变化、生业经济变化是鲁北地区后李文化时期至岳石文化时期聚落时空分布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历史时期的聚落遗址分布变迁似乎更易受到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活动等社会因素的驱动。鲁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聚落的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变化、聚落中心、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博弈,也揭示出该地区社会文化的复杂化进程。
赵开印
关键词:聚落分布GIS环境变化
共19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