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2010KZ105)
- 作品数:12 被引量:51H指数:5
- 相关作者:邵宗鸿王一浩付蓉瞿文李丽娟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炎症性贫血诊治新进展被引量:6
- 2021年
- 炎症性贫血是一类促炎因子-铁调素-膜铁转运蛋白轴紊乱引发的“铁失利用”性贫血,是对传统“慢性病贫血”的完善和补充。炎症性贫血精准描述了此类贫血的发病机制,拓宽了疾病范畴,更新了诊断标准,使其治疗策略更加完善。
- 王一浩付蓉邵宗鸿
- 关键词:炎症性贫血
- microRN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6年
- microRNA(miRNA)是一类能够调节基因表达的短单链内源非编码RNA,人体30%编码蛋白的RNA受miRNA调节,这种带有茎-环结构的miRNA主要通过与互补的mRNA结合引起RNA降解或翻译抑制,对基因的表达起调控作用,进而调节细胞发育、增殖、分化、凋亡以及肿瘤的发生。
- 郭莹瞿文王一浩邵宗鸿
- 关键词:MICRORNA自身免疫性疾病基因沉默编码蛋白免疫调控调节基因
- 自身免疫性疾病短端粒T淋巴细胞形成机制及功能研究进展
- 2014年
-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免疫系统功能亢进,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破坏、损伤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成分,导致组织受损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机制复杂、治疗敏感但难治愈、预后差、病程长等特点。端粒(telomere)是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近年研究发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存在T淋巴细胞端粒的缩短,现就该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张江勃付蓉邵宗鸿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T淋巴细胞细胞形成端粒功能亢进细胞破坏
- CD22信号异常在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 检测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胞膜和胞质内CD22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脾酪氨酸激酶(SYK)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探讨CD22在I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14年2至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确诊的46例IRP患者(22例初治、24例治疗后血象恢复正常)、22名健康对照及12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胞膜和胞质内CD22及胞质内SYK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以及胞质内IgG、IgM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 CD22 mRNA表达水平.结果 IRP初治患者B淋巴细胞胞膜和胞质内CD22^+细胞和磷酸化CD22(pCD22)^+细胞比例(60.03%±20.94%、71.32%±11.16%)明显高于恢复患者(46.92% ±20.04%、55.82%±14.42%)、健康对照(46.86%±17.78%、53.28%±14.76%)和CLL患者(39.74%±18.96%、59.07%±17.09%)(均P <0.05);磷酸化SYK(pSYK)^+细胞比例具有相同趋势(均P< 0.05).IRP初治患者pCD22^+细胞/pSYK+细胞比值[27.39(5.06 ~102.7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55.95(15.25 ~ 298.53)]和CLL患者[56.92(5.60~228.96)](均P<0.05),且pCD22^+细胞与pSYK^+细胞呈正相关(r=0.341,P<0.05).IRP初治患者和恢复患者B淋巴细胞内IgG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初治患者IgM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和CLL患者(均P<0.05).IRP初治患者PBMNC CD2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患者、健康对照和CLL患者(均P<0.05).结论 IRP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增强,CD22数量和功能增强但仍不足以抑制B细胞增殖,可能与IRP发病有关.
- 武晓静邵宗鸿阮二宝付蓉王国锦刘鸿吴玉红宋嘉邢莉民瞿文关晶李丽娟王晓明刘惠王一浩王化泉
- 关键词:全血细胞减少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脾酪氨酸激酶磷酸化
- 免疫相关性血/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精准诊疗被引量:2
- 2017年
- 免疫相关性血/全血细胞减少症(immuno-related hemocytopenia/pancytopenia,IRH/1RP)是一种自身抗体破坏和(或)抑制骨髓造血引发外周血一系、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研究表明,某些因素诱发IRH/IRP患者自身免疫耐受丧失,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原被树突状细胞呈递,刺激T细胞,导致B细胞激活、功能亢进产生特异性自身抗体;其中辅助性T细胞(Th)17和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的异常活化,调节性T细胞及调节性B细胞的负调节功能减弱,亦促进自身抗体产生。
- 王一浩邵宗鸿
- 关键词:全血细胞减少症免疫相关性特异性自身抗体辅助性T细胞骨髓造血细胞诊疗
- 抗体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中B淋巴细胞免疫记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4年
- 抗体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产生自身抗体进而介导组织损伤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风湿性关节炎(R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等。研究已显示B淋巴细胞免疫记忆与此类疾病发生、发展、复发和预后均密切相关。B淋巴细胞免疫记忆主要由记忆B淋巴细胞(Bm)和长寿命浆细胞(long—lived plasma cell)介导。
- 王一浩邵宗鸿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B淋巴细胞免疫记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细胞功能异常
-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树突状细胞亚群、数量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1
- 2012年
- 本研究旨在检测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树突状细胞(DC)亚群和数量,并探讨DC在IRP发病中的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5例IRP(37例初治、28例恢复)患者及17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Lin-HLA-DR+CD123+细胞)、髓系DC(myeloid dendritic cell,mDC)(Lin-HLA-DR+CD11c+细胞)数量、亚群。结果显示,IRP初治组外周血p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的比例为(0.91±0.64)%,明显高于恢复组(0.39±0.11)%和正常对照组(0.29±0.13)%(均P<0.01),恢复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治组、恢复组mDC占PBMNC的比例分别为(0.21±0.20)%、(0.34±0.21)%,与正常对照组(0.29±0.09)%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pDC/mDC比值为6.75±7.11,明显高于恢复组(1.55±0.93)和正常对照组(1.07±0.43,均P<0.01),恢复组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别(P>0.05)。IRP组外周血pDC占PBMNC的比例与Th1/Th2呈负相关(r=-0.347,P<0.05),与骨髓单个核细胞膜表面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0.606,P<0.05),与CD5+B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709,P<0.05),与血红蛋白(r=-0.381,P<0.01)和血小板水平(r=-0.343,P<0.01)均呈负相关;mDC占PBMNC的比例与Th1/Th2呈正相关(r=0.595,P<0.05),与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292,P<0.05);pDC/mDC与Th1/Th2水平呈负相关(r=-0.395,P<0.05),与骨髓单个核细胞膜表面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0.421,P<0.05),与CD5+B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423,P<0.05),与血红蛋白(r=-0.304,P<0.05)和血小板水平(r=-0.287,P<0.05)均呈负相关。结论:IRP患者外周血pDC数量增多,可能与IRP发病有关。
- 滕广帅付蓉刘惠王红蕾王一浩阮二宝瞿文梁勇王国锦王晓明刘鸿吴玉红宋嘉王化泉邢莉民关晶王珺李丽娟邵宗鸿
- 关键词: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树突状细胞
-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患者记忆B淋巴细胞(CD5+CD19+CD27+)亚群的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 初步探讨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IRP)患者外周血记忆B淋巴细胞(Bm)亚群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86例IRP患者和11名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Bm水平[CD5+CD19+CD27+细胞比率]、骨髓单个核细胞膜抗体类型,分析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①52例初治患者均接受常规免疫抑制治疗(43例明显显效).34例复发患者中16例接受利妥昔单抗(RTX)治疗(14例明显显效),18例接受常规免疫抑制治疗(13例明显显效).②外周血Bm水平比较:复发组患者水平[(23.00±7.04)%]显著高于初治组[(1.81±0.97)%]及正常对照组[(1.75±0.55)%](P值均<0.05),初治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X治疗组和常规免疫抑制剂治疗组患者治疗前Bm水平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明显显效后,RTX治疗组Bm水平[(0.22±0.21)%]显著低于常规免疫抑制治疗组[(22.30±10.09)%](P<0.05).复发组患者经RTX治疗后,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Bm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减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患者治疗显效后复发者初诊时Bm水平[(3.22±0.67)%]较未复发者[(1.20±0.58)%]明显升高(P<0.05).③复发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膜抗体类型以IgG(82.4%)为主,初治患者以IgM(69.2%)为主.结论外周血Bm可能与IRP患者病情复发有关;Bm对RTX治疗敏感.
- 王一浩付蓉刘惠王红蕾张田丁少雪张江勃高珊刘春燕王珺邢莉民王化泉李丽娟刘鸿阮二宝宋嘉吴玉红关晶瞿文邵宗鸿
- 关键词:免疫记忆全血细胞减少
- 免疫相关性血/全血细胞减少症诊断和治疗被引量:2
- 2022年
- 免疫相关性血/全血细胞减少症(IRH/IRP)是一种自身抗体介导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常常被误诊为“不典型或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难治性贫血”,造血细胞自身抗原耐受丧失到自身抗体产生并攻击自体骨髓造血的发病过程,是免疫细胞“瀑布链”异常激活所致。识别其异常体液免疫功能亢进的发病本质是IRH/IRP精准诊治的关键。
- 王一浩付蓉邵宗鸿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调节性B细胞数量及功能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B细胞(Breg)数量及功能变化.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初诊ITP患者35例、完全缓解ITP患者32例及健康志愿者30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Breg数量(CD19^+ CD24^hiCD38^hi/CD19^+)及其功能分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量,并将Breg与ITP患者的免疫状态及血小板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外周血Breg占CD19^+淋巴细胞比例:ITP初诊患者(3.09%±2.57%)显著低于完全缓解患者(7.78%±6.59%,P =0.002)和健康对照(5.42%±3.31%,P=0.003).外周血Breg中IL-10^+细胞比例:初诊患者比例(32.30%±12.71%)低于完全缓解患者(71.73%±18.08%,P=0.000)和健康对照(51.01% ±17.08%,P=0.026),完全缓解患者高于健康对照(P =0.026).Breg与髓样树突细胞(mDC)数量呈正相关(r=0.644,p=0.003),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327,P=0.006).结论 Breg参与了ITP的发病,是其潜在的治疗靶点.
- 唐一君瞿文王一浩刘惠丁少雪张洋李丽娟付蓉王化泉王国锦刘鸿王晓明吴玉红宋嘉邢莉民关晶邵宗鸿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介素10调节性B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