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690)

作品数:10 被引量:62H指数:6
相关作者:唐光辉余仲东南小宁王琦琦陈丹丹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举肢蛾
  • 7篇核桃
  • 7篇核桃举肢蛾
  • 2篇多样性
  • 1篇对植
  • 1篇优势菌群
  • 1篇幼虫
  • 1篇羽化
  • 1篇羽化节律
  • 1篇植物
  • 1篇植物挥发物
  • 1篇扫描电镜
  • 1篇色素
  • 1篇杀虫
  • 1篇杀虫剂
  • 1篇杀菌剂
  • 1篇树干
  • 1篇树干注药
  • 1篇炭疽
  • 1篇炭疽病

机构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9篇唐光辉
  • 3篇余仲东
  • 2篇南小宁
  • 2篇陈丹丹
  • 2篇王琦琦
  • 1篇张婷
  • 1篇翟梅枝
  • 1篇任争争
  • 1篇彭少兵
  • 1篇曹支敏
  • 1篇王娇莉
  • 1篇明洁
  • 1篇陈辉
  • 1篇张力元
  • 1篇徐龙光
  • 1篇王博

传媒

  • 3篇林业科学
  • 3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果树学报
  • 1篇陕西林业科技
  • 1篇Journa...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刀孢轮枝菌产红色素条件及稳定性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分离了一株在PDA上强烈产生红色素的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内生菌,ITS-nrDNA序列分析及形态学初步鉴定为:刀孢轮枝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其产红色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在513nm处有强吸收峰,该色素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迅速,培养至23d色素达到最大的浓度2.73mg·mL-1,随后浓度逐渐下降。氧化剂H2O2和还原剂Na2SO3浓度逐步增大对色素有减色反应,色素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红色加深,紫外光下长时间放置无大变化,但在紫外光照射3h时色素达到最大色度,温度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小。金属离子Ca2+、Fe2+、Cu2+和Zn2+对色素影响较大,能改变色素颜色。该色素浓度为2.11mg·mL-1时,对Escherichia coli和Pseudomonas syringa pv.actinidia拮抗作用明显。
王博徐龙光余仲东唐光辉陈辉
关键词:红色素稳定性
核桃举肢蛾成虫触角的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研究核桃果实害虫核桃举肢蛾的触角超微结构特征,为进一步利用触角代学通信系统开发新的防治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核桃举肢蛾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及其鳞片细微结构分别进行观察。【结果】核桃举肢蛾触角为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雄成虫鞭节分别由45和51个亚节组成。雌雄成虫触角上存在9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B9hm氏鬃毛、锥形感器和钟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即长曲毛形感器和长直毛形感器、Ⅰ型耳形感器和Ⅱ型耳形感器、具缘毛腔锥形感器和无缘毛腔锥形感器。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亚节上的分布与数量各不相同,感器主要着生于触角腹面,长曲毛形感器和钟形感器仅存在于雄虫触角上。雌雄成虫的B9hm氏鬃毛分布于触角基部,且形态上存在较大差异。触角柄节、梗节表面布满鳞片,鞭节除末端一节无鳞片外,各亚节背面和侧面均覆盖有鳞片,腹面无鳞片。鳞片上分布有小孔、纵肋、横梁和小梁等细微结构。雌虫各亚节鳞片上的纵脊间距、纵脊宽度、横梁长度和小梁长度均大于雄虫。小孔主要分布于触角柄节、梗节及鞭节基本的部分亚节上,小孔类型可分为单孔、双孔、三孔、四孔、五孔、六孔和七孔。不同部位鳞片上小孔的类型和分布存在差异,雌虫触角柄节鳞片上小孔类型比雄虫丰富,雄虫触角梗节和鞭节鳞片上小孔类型比雌虫丰富。【结论】本研究可明晰核桃举肢蛾触角感器类型及鳞片上小孔等超微结构特征,其具体功能还需结合电生理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进一步研究。
陈丹丹李天凤王琦琦唐光辉
关键词:核桃举肢蛾扫描电镜触角感受器鳞片
核桃举肢蛾田间羽化节律与交配行为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 Yang是核桃重要的蛀果害虫,通过明确核桃举肢蛾野外田间的羽化节律和交配行为,为核桃举肢蛾的性信息素研究提供基础。[方法]本研究在田间条件下观察了核桃举肢蛾的羽化节律和交配行为等生殖活动规律。[结果]核桃举肢蛾需要历时45~60 min完成羽化行为,成虫羽化高峰期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上午10:00-13:00为羽化高峰期,高峰期的羽化数占整日羽化量的73.99%。雌雄虫比率接近1:1,其中羽化前期,雄虫羽化量比雌虫多8.67%,降雨降温天气条件可影响其羽化进程。成虫上午、中午和夜晚静伏不动,下午16:00至傍晚19:30成虫活跃,频繁爬行、飞翔。在此期间,观察到雌虫出现求偶召唤状态及交配行为。雌虫分散产卵,平均产卵量为22.6粒。[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核桃举肢蛾野外田间的羽化节律和成虫生殖活动行为,雌虫出现求偶、交配行为的时间、状态与环境条件。
南小宁王英宏张力元唐光辉
关键词:核桃举肢蛾羽化节律交配行为田间观察
树干注药对核桃果实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和核桃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核桃生产中的主要果实病虫害,探讨树干注药对核桃果实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室内抑菌试验及田间树干注药药效试验,研究了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吡虫啉、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对核桃炭疽病、核桃举肢蛾的防治作用。【结果】室内抑菌试验表明,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等5种供试杀菌剂对核桃果实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EC50在1.15~75.34 mg·L-1,其中戊唑醇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为1.15 mg·L-1,其次为烯唑醇和己唑醇,EC50分别为2.48 mg·L-1和2.53 mg·L-1。田间树干注药时,8.7%戊唑醇注干杀菌剂对核桃果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最好,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4%吡虫啉注干药剂可有效控制核桃举肢蛾的危害。利用戊唑醇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吡虫啉混配注药可进一步提高对核桃果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论】树干注药可有效控制核桃果实病虫害的危害。
阴文华余仲东唐光辉彭少兵翟梅枝
关键词:核桃炭疽病核桃举肢蛾杀菌剂杀虫剂树干注药
核桃举肢蛾对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被引量:4
2017年
探讨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对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为研发核桃举肢蛾植物源引诱剂提供依据。采用电生理学方法测试了核桃举肢蛾对38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反应。结果表明,测试的38种化合物中,核桃举肢蛾对脂类化合物反应较强,其次为芳香类化合物,对萜烯类化合物反应相对较弱。雌虫对多数供试化合物的EAG反应强度大于雄虫,雌虫对乙酸己酯和反-2-己烯乙酸酯的EAG反应值最高,雄虫对反-2-己烯醇、反-2-己烯醛的EAG反应值最高且大于雌虫。在芳香类化合物中,苯甲醛可引起雌雄成虫明显的EGA反应。在萜类化合物中,雌虫对香叶醇和芳樟醇的EAG反应较明显,雄虫对柠檬醛EAG反应值相对较高。剂量反应曲线表明,在测定的浓度范围内,核桃举肢蛾雌雄成虫对反-2-己烯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醇、顺-3-己烯乙酸酯、乙酸己酯、己酸乙酯和苯甲醛的EAG反应变化趋势相同,对反-2-己烯乙酸酯、香叶醇和芳樟醇反应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核桃举肢蛾雌雄成虫对不同植物挥发物的EAG反应存在差异,雌虫对多数植物挥发物更敏感具有重要生态适应意义,利于其选择寄主、产卵场所等行为。研究结果为植物挥发物在核桃举肢蛾防治中的利用提供了线索。
李天凤郭安柱张婷唐光辉
关键词:核桃举肢蛾植物挥发物触角电位
核桃举肢蛾和桃蛀螟幼虫肠道细菌多样性的PCR-DGGE和T-RFLP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了解危害核桃果实青皮的核桃举肢蛾和桃蛀螟幼虫肠道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方法】采用基于16SrRNA基因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T-RFLP)技术分析2种害虫幼虫肠道细菌群落特征。【结果】1)PCR-DGGE分析显示核桃举肢蛾幼虫肠道细菌主要有沃尔巴克氏体属、肠球菌属、肠杆菌属、根瘤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其中沃尔巴克氏体属是优势菌群,占测得序列的40.0%;桃蛀螟幼虫肠道细菌主要有沃尔巴克氏体属、肠球菌属、根瘤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其中肠球菌属是优势菌群,占测得序列的62.9%。2)DGGE条带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核桃举肢蛾幼虫肠道中,72.5%的菌株属变形菌门,12.5%的菌株属于厚壁菌门,15.0%的菌株属于拟杆菌菌门。桃蛀螟幼虫肠道中,37.0%的菌株属于变形菌门,63.0%的菌株属于厚壁菌门,未检测到拟杆菌门细菌。3)T-RFLP分析显示76 bp和122 bp T-RFs分别是桃蛀螟和核桃举肢蛾幼虫肠道的优势菌群,T-RFLP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显示核桃举肢蛾和桃蛀螟幼虫肠道细菌群落结构明显地分为2类。4)PCRDGGE和T-RFLP 2种方法均显示核桃举肢蛾幼虫与桃蛀螟幼虫肠道细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种类组成所占比例有较大差异。【结论】初步揭示了危害核桃果实的2种不同食性昆虫幼虫肠道细菌组成特点,可为进一步探讨其肠道微生物与其食性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王娇莉南小宁任争争明洁唐光辉
关键词:核桃举肢蛾桃蛀螟肠道微生物PCR-DGGET-RFLP
陕西小叶杨叶内生真菌群体多样性和结构特征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陕西小叶杨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差异显著的陕北和秦岭北麓地区。研究小叶杨叶内生真菌群体特征,明确影响小叶杨生态分布的生态因素。【方法】通过对2种生境下小叶杨林分代表植株叶片定点、定时采集,在严格的表面消毒下,进行PDA和纸培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技术对分离真菌进行鉴别,并用SASS软件对内生真菌群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宝鸡和榆林的小叶杨内生真菌相似系数较高(0.444 5),优势种群相似。交链孢属、单隔孢属、茎点霉属真菌相对分离率分别为23.1%,22.5%,28.44%,皆为优势菌群,呈现明显的暗色有隔菌群特点,这可能与小叶杨树种旱生发育型相关。地区内的内生真菌群体相似系数大于地区间的相似系数,尤以陕北榆林地区3个采集点内生真菌相似系数大(0.666 7~0.689 7)。地区间树龄接近、林下植被类似,则相似系数大。榆林地区内生真菌群体的菌株数量、相对分离率和定植率高于宝鸡地区,多样性指数却呈现相反的趋势。在6个不同的采集地点中,小叶杨叶片内生真菌群体多样性指数为1.53~2.62,多样性指数按凤南>桃川>鹦鸽>青云>红山>无定河依次递减,但相互间无显著差异。小叶杨叶片内生真菌的组成在春季和秋季存在差异。内生真菌的菌株数量、相对分离率表现为秋季高于春季,定植率和多样性指数呈相反的趋势。【结论】小叶杨叶片内生真菌群体表现出较高的寄主选择性。林下植被类型、树龄影响内生真菌的群体结构,但气候特征对内生真菌群体多样性差异的影响不大。
余仲东唐光辉曹支敏
关键词:小叶杨内生真菌优势菌群多样性
Neofusicoccum parvum causing canker of seedlings of Juglans regia in China被引量:5
2015年
Cankered, dying seedlings of Juglans regia were observed in Shaanxi province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China. Neofusicoccum parvum was isolated from these cankered tissues,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mor- phology and an ITS-nrDNA sequence.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how cultures of N. parvum could cause the expected symptoms, artificial infection, using these isolates and re-isolation of the pathogen, was used.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this taxon as a walnut canker pathogen in China.
Zhongdong YuGuanghui TangShaobin PengHui ChenMeizhi Zhai
关键词:WALNUT
核桃举肢蛾幼虫、蛹和成虫的雌雄形态识别被引量:4
2022年
为快速准确鉴定核桃举肢蛾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性别,以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 Yang)幼虫、蛹、成虫为研究对象,利用肉眼及光学体视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鉴别不同时期核桃举肢蛾的性别。结果为雄幼虫腹部背面有紫褐色肾形斑,与相邻体节形成明显的区别;雄蛹前期、中期腹部背面第5节有深褐色斑点,第9腹节腹面有一端纵裂缝,两侧各有一瘤状突起;雌蛹腹部背面无此特征,第8~9节腹节腹面有一纵裂缝,两侧无瘤状突起;雄成虫触角羽状,腹部末端略尖,呈钳状;雌成虫触角线状,腹部末端钝圆,呈圆筒状。
王永平李天凤唐光辉
关键词:核桃举肢蛾幼虫成虫雌雄
核桃举肢蛾线粒体CO I和Cyt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是危害核桃果实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和商品价值。在最新的形态学分类上,核桃举肢蛾属于鳞翅目、麦蛾总科、黑展足蛾属。通过同源序列比对探讨利用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对核桃举肢蛾进行分类鉴定的准确性。运用2对通用引物分别扩增核桃举肢蛾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 I)基因和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并与鳞翅目麦蛾总科、巢蛾总科、凤蝶总科、螟蛾总科等昆虫的同源片段进行碱基组成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扩增得到核桃举肢蛾CO I基因664bp片段和Cytb基因479bp片段。结果表明:核桃举肢蛾线粒体CO I基因片段中,A、T、G和C 4种核苷酸的含量分别为29.5%、39.4%、15.1%和16.1%,A+T的含量(68.9%)明显高于G+C含量(31.1%),存在显著的AT使用倾向性。在Cytb基因片段中,A、T、G和C 4种核苷酸的含量分别为33.4%、41.5%、10.2%和14.8%,A+T的含量为74.9%,也明显高于G+C含量(26%)。两段序列都以T-A间颠换和T-C间转换为主要替换方式,且密码子第2位点保守性最强,第3位点变异率最高。基于CO I和Cytb基因片段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均显示核桃举肢蛾与麦蛾总科昆虫处于同一个分支之下。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得到的核桃举肢蛾分子生物学分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
王琦琦陈丹丹唐光辉
关键词:核桃举肢蛾细胞色素B系统进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