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7 篇“ TRITONX-100 “的相关文章
高效液相法检测Tritonx-100 含量用固相萃取装置 本申请涉及固相萃取技术领域,且公开了高效液相法检测Tritonx‑100 含量用固相萃取装置,包括提取筒,所述提取筒的下端固定连通有提取头,所述提取筒内滑动连接有活塞板,所述活塞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推拉杆,所述提取筒对应推拉... 高崇伦 刘丽 郭靖 钟礼军 王国蒨文献传递 TritonX-100 对液体深层发酵桦褐孔菌产活性多糖的影响 被引量:2 2017年 探讨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 对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产活性多糖的影响,利用醇沉法得到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通过测定菌丝体量和胞内外多糖产量,明确TritonX-100 对多糖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探讨TritonX-100 的最佳添加时间及浓度,得出在第0d添加0.1%TritonX-100 ,促进效果最显著。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结果表明,TritonX-100 也促进桦褐孔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通过对多糖化学成分以及单糖组成的分析,证明多糖中的糖、蛋白含量及单糖的组成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具有一定关联性。以上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桦褐孔菌多糖奠定理论基础,从而建立一种桦褐孔菌发酵多糖的高产、高活性的液体深层发酵制备技术。 陈翠 全丽丽 徐向群关键词:桦褐孔菌 多糖 TRITONX-100 抗氧化活性 基于铅离子-苯基荧光酮-TritonX-100 体系的氡荧光猝灭检测新方法 2016年 目的研究铅离子对苯基荧光酮-Triton X-100 体系的荧光猝灭特性,建立基于子体铅的氡无辐射危害荧光猝灭检测新方法。方法用0.2%HAc溶液采集氡辐射的子体铅。在Tris-HAc缓冲介质中,Pb^(2+)与PF形成配位物,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 敏化,体系发生灵敏的荧光猝灭效应,ΔF与Pb^(2+)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与氡的辐射强度之间具有良好的数学定量关系。据此,建立氡的荧光猝灭检测新方法。结果 Pb^(2+)浓度为1.44 ng/ml^300 ng/ml时,铅离子-苯基荧光酮-Triton X-100 体系ΔF与ρ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为ΔF=8.78ρ+82.02,相关系数(r)=0.999 1,检出限为0.43 ng/ml。氡辐射强度[D,×10~3(Bq·h)/m^3]为8.76、17.90、56.49、66.38时,氡样品测定溶液的ΔF值与D值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ΔF=10.37D+365.25,r=0.990 6。结论本方法灵敏、准确,操作简单,在无辐射危害的条件下可检测放射性气体氡。 龙敏芝 沈燚 邓涵 田刚 宋春丽 吕昌银关键词:氡 苯基荧光酮 荧光猝灭 TRITONX-100 TritonX-100 辅助溶剂热法合成锂电池负极材料花型SnS_2及其电化学性能 2016年 采用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 辅助溶剂热法合成花型纳米Sn S2,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添加量(0-2 m L)对样品的成分、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光谱(XRD)和能谱(EDS)的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材料为单相Sn S2,具有层状六方Cd I2型晶体结构;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表明,Triton X-100 在控制花型Sn S2形貌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当Triton X-100 的添加量为0.5 m L时样品的结晶度最好,花型结构饱满,形貌最佳;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Triton X-100 添加量为0.5 m L时,在0.01-1.2 V电压范围及0.15C倍率下花型纳米Sn S2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1598 m Ah·g-1,首次可逆比容量为656 m Ah·g-1,循环50次后可逆比容量为572 m Ah·g-1,容量保持率达到87.2%。 张娟 陈秀娟 张鹏林关键词: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TRITON 电化学性能 水/[NH_2 ebim][PF_6]/Triton X-100 /正丁醇/环己烷微乳液体系的制备 被引量:1 2016年 采用自制的功能离子液体1-(胺乙基)-3-丁基咪唑六氟磷酸盐([NH_2ebim][PF6]),制备了水/[NH_2ebim][PF_6]/Triton X-100 /正丁醇/环己烷微乳液体系,通过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微乳液的粒径分布和分散相浓度,通过电导率仪测定体系电导率的变化,由这两种分析方法确定微乳液类型,微乳液类型被分为表面活性剂与水的互溶相包油型(O/S+W)和水包油型(O/W),并绘制出拟三元相图;通过耗散动力学(DPD)模拟不同水含量时微乳液体系中的聚集行为,模拟结果呈现出的微乳液类型与实验测定分析结果一致,证明了相图绘制的正确性;文中还考察了Triton X-100 与正丁醇的比例对微乳液区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Triton X-100 与正丁醇的比例增加微乳液区域增大。 刘红晶 焦阳 潘阳 李冬关键词:微乳液 相图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TritonX-100 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建立适合于肠道病毒71型(Vero细胞)灭活疫苗原液TritonX-100 残留检测方法并加以验证。方法使用分光光度法对TritonX-100 残留进行检测,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中的相关规定对检测方法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结果本方法在5~50μg/ml浓度范围能定量检测TritonX-100 残留量,取不同浓度TritonX-100 检测其回收率在85.97%~107.31%,RSD≤4.05%;重复性检测的RSD≤0.25%,中间精密度试验RSD≤3.18%;对检测中影响结果的参数:检测持续时间、检测温度、检测波长和检测试剂苯酚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变化后,检测理论浓度的TritonX-100 ,其平均回收率在86.42%~107.80%,RSD≤3.54%;340nm波长扫描PBS、5%苯酚、PBS+苯酚的A值均〈0.01,TritonX-100 及5%苯酚反应物的A值明显高于此值。结论本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以及耐用性均符合规定,方法准确稳定,可用于对肠道病毒71型(Vero细胞)灭活疫苗原液中TritonX-100 残留量的检测。 陈晓琦 王继麟 郭长福 明平刚 张柳 涂晶 杨邦玲 段凯 黄佐林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 灭活疫苗 石油磺酸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 的相互增效作用 被引量:4 2015年 研究不同矿化度(即NaCl含量或CaCl2含量)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 )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胜利石油磺酸盐(SLPS)溶解性(用透光率表示)的影响和SLPS含量对Triton X-100 浊点的影响;考察Triton X-100 含量对SLPS在高岭土上吸附量的影响;研究矿化度和Triton X-100 含量对SLPS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以期了解SLPS与Triton X-100 的相互增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随矿化度的升高,SLPS的透光率降低;在NaCl含量为10%(w)时,加入0.06%(w)Triton X-100 可使SLPS溶液的透光率达到87%;当SLPS含量由0增至0.1%(w)时,Triton X-100 的浊点可从71℃升到117℃。不同矿化度下,Triton X-100 可大幅降低SLPS在高岭土上的吸附损失。SLPS与3种原油的界面张力均随NaCl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且两种表面活性剂之间的负协同效应在一定含量范围内较低。 陈泽华 赵修太 王增宝 马汉卿 陈文雪关键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石油磺酸盐 TritonX-100 对废水中Cd^(2+)、Co^(2+)的浊点萃取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以Triton X-100 为萃取剂,8-羟基喹啉为络合剂,对废水中Cd2+、Co2+进行浊点萃取,考察了萃取剂的用量、络合剂用量、p H值、平衡时间、平衡温度、离心时间、离心速度等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得到了浊点萃取的最佳条件,在最佳条件下,Cd2+的最大萃取率为93%,Co2+的最大萃取率为88%.结果表明,此体系对Cd2+和Co2+的萃取率都比较高,而且对Cd2+的萃取效果比对Co2+的萃取效果较好,用此法处理含Cd2+和Co2+的废水,方法可行. 黄海霞 谭雪晴关键词:浊点萃取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镉 TritonX-100 -硫酸铵双水相体系分离地榆根总黄酮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利用双水相体系萃取地榆根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探讨了Triton X-100 质量分数,硫酸铵质量分数,黄酮粗提液质量分数、Na Cl质量分数和p H等因素对总黄酮萃取率的影响,并采用Box-Benhnken实验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结果:双水相萃取黄酮最佳条件为,确定双水相体系组成15%Triton X-100 /15%硫酸铵,黄酮粗提液质量分数12%、Na Cl质量分数0.5%、p H6,地榆根总黄酮前萃取率达到80.02%;反萃取的最佳条件:取1.5m L黄酮萃取上相和2m L乙酸丁酯混合,反萃取率为80.03%。结论:采用双水相萃取地榆根总黄酮简单、易行,生产成本低,在中药提取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李学娟 张挺峰关键词:总黄酮 双水相 反萃取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CuO Nanoparticles by TritonX-100 -based Microemulsions 2014年 CuO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by using microreactors made of Triton X-100 /n-hextnol/cyclohexane/water W/O microemulsion system. Basic synthesis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of thermo gravimetric/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TG/DTA) of the precursor products indicated that the proper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was about 500 ℃. The nanopartic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and UV-visible spectra. 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grain size wa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ratio of water to surfactant(R). With the R value increasing, the particles size became larger. 沈长斌 CHEN 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