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95篇“ ND同位素“的相关文章
- 不同化学淋滤方法对沉积物碎屑组分中REE和Sr-Nd同位素测试的影响
- 2025年
- 沉积物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不同地学研究往往需要提取沉积物中不同的化学组分。顺序淋滤是区分沉积物不同组分较为常用的方法,但目前开展的顺序淋滤实验往往只针对单一类型沉积物样品开展探索,其淋滤效果是否也广泛适用其他类型沉积物样品并不清楚。本研究选取了来自长江、黄土高原以及南海的3种不同类型沉积物样品,借鉴目前应用较多的两种顺序淋滤流程以及本文改进的流程共计3种方法对样品进行淋洗,评估不同淋洗方法对样品中碎屑组分REE和Sr-Nd同位素测试的影响。研究证实1.5 mol/L盐酸会过度去除样品中的碳酸盐组分,导致部分主量元素(Mn、Fe和Mg)和REE元素的损失达50%以上,还可能会造成包括黏土矿物在内的部分硅酸盐碎屑组分溶解;酸性较适中的1 mol/L醋酸钠缓冲溶液更利于准确去除沉积物中的碳酸盐组分。非碎屑组分的去除会导致沉积物Sr同位素升高,影响碎屑组分Sr同位素组成的主要是碳酸盐组分。对Nd同位素,非碎屑组分的去除会导致沉积物碎屑组分ɛNd降低1—2个单位,但是Nd的淋失率与碎屑组分ɛNd的变化关系更加复杂,过度的震荡和延长反应时间对不同类型沉积物ɛNd的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赖伟波李超马松阳郭玉龙岳伟贺茂勇万世明杨守业
- 关键词:化学淋洗REESR-ND同位素
- 西北印度洋底层水组成:来自表层沉积物Nd同位素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证据
- 2025年
- 作为全球大洋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洋底层水是当前深水物质循环与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主要由南极底层水(AABW)和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组成。本研究通过对西北印度洋表层沉积物Nd同位素、氧化还原敏感元素、TOC等指标的分析,探讨了底层水的氧化还原状态与水团组成。结果表明Mn、Mo和Ni等敏感元素的富集指示研究区整体为氧化环境,在洋脊南部存在强氧化区域。εNd的分布范围为-7.16~-8,指示该区底层水团主要由AABW组成。与邻近区域的Nd同位素记录相比更重,这主要是受到一定风尘输入的影响。研究区南部较重的εNd指示了AABW贡献的增加,这可能是受到了索马里盆地内赤道强东向流的影响。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区域氧化还原状态和εNd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后续对底层水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黄子钊乔淑卿金丽娜李小艳陈亮刘强殷征欣
-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ND同位素
- 湘中紫云山花岗岩和暗色包体的源区及其地质意义:来自全岩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的证据
- 2025年
- 湘中紫云山花岗质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近年来因其周边众多金属矿床的发现而备受关注。岩体内含有丰富的暗色包体(MMEs),为研究其源区和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本文对紫云山暗色包体进行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并对紫云山花岗岩和暗色包体进行了Sr-Nd同位素分析。暗色包体主要为闪长质-花岗闪长质,SiO_(2)含量在55.24%~68.72%(平均为63.758%),K_(2)O含量为1.22%~6.33%(平均值为2.76%),属于钙碱性系列至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暗色包体的(^(87)Sr/^(86)Sr)i值为0.714943~0.720623,ε_(Nd)(t)值为-9.53~-6.5,t DM2为1.53~1.78 Ga;主体花岗岩的(^(87)Sr/^(86)Sr)_(i)值为0.718160~0.724384,ε_(Nd)(t)值为-7.4~-8.2,二阶段模式年龄t DM2为1.60~1.67Ga;补体花岗岩的(^(87)Sr/^(86)Sr)_(i)值为0.735888~0.745734,ε_(Nd)(t)值为-10.1~-10.9,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值为1.82~1.89Ga。研究表明:紫云山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变杂砂岩熔融的壳源岩浆,并混合了部分富集幔源岩浆;其中主体花岗岩相较补体花岗岩含有较多的幔源组分,而紫云山暗色包体主要来源于富集地幔。紫云山花岗岩和暗色包体可能是印支期华南板块受周缘板块碰撞挤压后岩石圈伸展减薄,底侵的高温幔源岩浆注入到壳源长英质岩浆房后,两者混合不均的产物。在湘中地区,印支晚期花岗岩与其附近的金(锑)、钨等矿床存在密切的时、空联系,可能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该区印支晚期花岗岩的成岩-成矿作用的强度远超传统认识,在找矿过程中需加以重视。
- 鲁玉龙鲁玉龙彭建堂彭建堂李欢李欢王鹏刘洋
- 关键词:SR-ND同位素成矿效应暗色包体湘中
- 中国东部主要河流和边缘海碎屑沉积物Sr-Nd同位素特征及物源示踪意义
- 2025年
- 沉积物的Sr-Nd同位素是物源示踪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系统收集整理了中国东部主要河流(黄河、长江、东南沿海河流、台湾地区河流)和边缘海(黄海、东海)及冲绳海槽表层细粒沉积物的304个Sr同位素和335个Nd同位素数据,探讨其在陆地和海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物源示踪意义.结果显示,长江、黄河两条大河流域的碎屑沉积物εNd值变化主要反映流域内不同物源贡献的差异,而87Sr/86Sr值除受物源控制外还受沉积物粒度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沉积物87Sr/86Sr的下降可能是受物质来源差异和粒度效应共同控制的结果.对于东南沿海河流和台湾地区河流,椒江感潮河段沉积物表现出长江物质和流域内物质混合的特征,而闽江、九龙江感潮河段内沉积物主要受流域内物源混合控制,长江物质的影响不明显;台湾地区东西部河流沉积物Sr-Nd同位素特征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源岩的贡献差异.在边缘海区域,沉积物Sr-Nd同位素揭示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及南黄海南部表层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可能有部分朝鲜半岛物质的贡献.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由长江物质主导,中、外陆架物质可能有台湾地区东部河流物质的输入.总体而言,中国东部主要入海河流沉积物Sr-Nd同位素特征接近,在中国东部边缘海仅依靠沉积物Sr-Nd同位素单一指标量化各潜在河流端元物质贡献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在未来工作中,建议进一步丰富我国东部边缘海沉积物Sr-Nd同位素调查,尤其是对研究热点区以外的区域,并加强沉积物源汇过程的定量化研究.
- 高小宝李超段知非郭玉龙杨守业
- 关键词:SR-ND同位素物源示踪碎屑沉积物
- 一种用于萤石矿Sm-Nd同位素测试的溶样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萤石矿Sm‑Nd同位素测试的溶样方法,本发明先用逆王水在加热条件下将萤石进行初步溶解,再加入硝酸和硼酸的混合酸进一步溶解,从而实现萤石的充分溶解,使得形成的澄清溶液能够达到上机检测的标准,便于后续检测...
- 邹灏伍江涵杨迪朱贺
- 东天山白山泉铁矿床矿物学和Nd同位素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中国东天山石炭纪火山沉积岩系中产出有众多大-中型铁矿床,白山泉铁矿为其中重要代表,前人对其成因研究薄弱。文章主要对白山泉铁矿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学和Nd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铁矿体主要呈层状产出,矿石显示浸染状和条带状构造,主要由磁铁矿、石英和铁硅酸盐矿物组成,可见少量斜长石和磷灰石。磁铁矿较纯净,主要由TFeO组成,其他氧化物含量大多不足0.1%,显示化学沉积成因的特征,但受到了海底火山作用的显著影响。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角闪石为阳起石、镁角闪石以及透闪石,黑云母为镁黑云母,斜长石主要为钠长石,这些矿物均为变质成因,暗示白山泉铁矿经历了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根据Hbl-Pl地质温度计以及黑云母Ti地质温度计(根据平均值计算)获得变质温度为412~488°C。铁矿石ε_(Nd)(t)范围-2.44~-6.11,暗示铁质来源于海底热液,但受到了碎屑物质的混染。通过与前寒武纪铁建造和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开展详细对比,笔者提出白山泉铁矿与其他类型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具有相同的火山机构,可能为前寒武纪铁建造类似物,进一步建立了前寒武纪铁建造和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之间联系。
- 杨国威何志国杨秀清赵超李立兴陈宝赟张建新
- 关键词:ND同位素铁建造东天山
- ^(146)Sm-^(142)Nd同位素制约早期地球的地壳起源
- 2024年
- 地球形成最早10亿年的岩石记录稀缺,严重阻碍了地质学家对地球早期地壳起源的认识.短寿命放射性衰变的^(146)Sm-^(142)Nd同位素体系,由于其较短的半衰期(103 Ma),可以示踪地球早期的不相容元素分异过程,是制约早期地壳起源机制的重要手段.当前已有地球化学证据显示早期地球可能有多次地幔不相容元素亏损事件,而导致早期地球地幔亏损的原因很可能是冥古宙大规模原始地壳的形成.大规模的冥古宙原始地壳不仅是地球上多数现存最古老的始太古代岩浆岩的前身,也为新太古代大陆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首先简述^(146)Sm-^(142)Nd体系定年和示踪的基本原理,并介绍142Nd同位素异常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全球有始太古代岩石出露的地块的142Nd同位素异常特征,探讨早期地球地壳的起源模式.
- 王达
- 关键词:早期地球同位素异常
- 长江中下游地区武山中酸性岩石Li-Sr-Nd同位素及地球化学
- 2024年
- 为确定长江中下游地区中酸性岩石的成因,对武山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和基性岩脉进行Li-Sr-Nd同位素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武山花岗闪长斑岩样品以高SiO_(2)、MgO、K_(2)O和低Na_(2)O的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Y和Yb相对亏损为特征.花岗闪长斑岩的全岩(^(87)Sr/^(86)Sr)_(i)、ε_(Nd)(t)和δ^(7)Li值分别为0.7030~0.7074、-5.1~-4.6和+0.9‰~+3.2‰,均介于地壳和地幔端元的同位素值之间,揭示出年轻下地壳起源的长英质熔体和富集地幔起源的基性熔体之间的壳幔岩浆混合过程.岩浆在上升至侵位过程中经历了轻微的以辉石和角闪石为主的分离结晶和轻微的地壳混染作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中酸性岩及相关矿床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软流圈地幔上涌及其引起的岩石圈活化有关.
- 李壮陈长健陈斌
- 关键词:地球化学
- 松嫩沙地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对区域粉尘物源的指示被引量:1
- 2024年
- 松嫩沙地位于欧亚黄土带最东端,其物质组成的研究有利于重建松嫩平原冰期—间冰期粉尘传输路径。为此,系统采集了松嫩沙地123个河流沙和风成沙样品,对其进行分粒级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以及Sr-Nd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Frequentist模型进行风尘物源定量重建,探讨松嫩沙地不同区域、不同粒级组分对哈尔滨黄土的贡献及搬运路径。结果表明,松嫩沙地经历了初级的化学风化过程(<63μm、<30μm、<10μm组分CIA平均值分别为55.20、57.46、57.51),有较低的再循环历史(<63μm、<30μm、<10μm组分CIA/WIP比值的平均值为0.98、1.08、1.04)。根据不同粒度组分的元素地球化学与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将松嫩沙地划分为西北部和西南部两个地球化学分区。不同粒度组分地球化学组成的定量重建结果表明,这两个分区不同粒级组分(<63μm、<30μm、<10μm)对哈尔滨黄土的贡献度分别为:75.7%~88.5%、73.4%~84.9%、61.0%~89.7%(西南部)和11.5%~24.3%、15.1%~26.6%、10.3%~39%(西北部)。本研究揭示了末次冰期以来松嫩平原粉尘传输路径以西南方向为主,与冰期以西北风为主导的环流模式存在差异。
- 杨珮瑶迟云平谢远云康春国孙磊吴鹏魏振宇
- 关键词:地球化学
- 东昆仑大格勒地区富铌橄榄岩矿物学、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特征被引量:5
- 2024年
- 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碳酸岩-碱性杂岩富铌稀土矿化的发现,对青海省优质稀有稀土矿产的勘查及综合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以大格勒杂岩体中蛇纹石化富铌橄榄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矿物学分析显示,富铌橄榄岩中铌矿物主要为铌易解石(Nb_(2)O_(5)=50.33%~52.50%)、铌钙矿(Nb_(2)O_(5)=48.20%~50.27%)、褐铈铌矿(Nb_(2)O_(5)=42.80%~43.45%)、Stefanweissite矿(Nb_(2)O_(5)=33.14%~34.78%),次为钛铁矿(Nb_(2)O_(5)=3.45%~4.89%)。样品具低SiO_(2)(20.16%~29.20%)和K_(2)O+Na_(2)O(0.02%~2.47%)含量,高Mg O(22.88%~27.69%)含量和Mg^(#)值(74~82),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772~1807μg/g),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强烈富集LREE、亏损HREE,Eu异常不明显(δEu=0.87~1.17)。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样品富集Nb、Ta、Th、U、Sr、Pb,Nb含量高,为981~1753μg/g,平均1378μg/g,可能与晚阶段碳酸岩侵入流体交代作用有关。样品的(87Sr/86Sr)i值为0.70378~0.70396,ε_(Nd)(t)值为-0.49~0.31,岩浆源区可能为EMⅠ型地幔端元。综合区域构造背景,大格勒岩体中富铌橄榄岩的形成可能与该地区拉张环境下岩石圈的强烈伸展和软流圈地幔的上涌相关。
- 李积清王涛王秉璋李五福王泰山薛万文李玉龙李青金婷婷袁博武
- 关键词:矿物化学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
相关作者
- 凌洪飞

- 作品数:294被引量:3,453H指数:40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花岗岩 地球化学 同位素 铀矿床 地球化学特征
- 蒋少涌

- 作品数:374被引量:4,408H指数:44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天然气水合物 同位素 孔隙水 岩石成因
- 刘树文

- 作品数:132被引量:1,589H指数:2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花岗岩 地质意义 太古宙
- 赵葵东

- 作品数:110被引量:1,569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ND同位素 花岗岩 地球化学 SM-ND 同位素
- 陈岳龙

- 作品数:165被引量:1,560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特征 花岗岩类 碎屑沉积岩 HF同位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