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518篇“ CUO“的相关文章
Ag/CuO/GO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类酶活性和抗菌性能研究
2025年
通过溶液法合成了Ag/CuO/GO纳米复合物,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为底物研究了复合物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动力学稳定性,采用平板计数法研究了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Ag/CuO/GO纳米复合物具有很好的过氧化氢酶催化活性,其对底物TMB和H_(2)O_(2)的米氏常数均低于天然HPR过氧化物酶。在抗菌实验过程中,Ag/CuO/GO纳米复合物能催化H_(2)O_(2)产生具有优良杀菌效果的羟基自由基(·OH),从而显著提高纳米复合物的抗菌活性。
武华乙傅晓涵陈欢生张润慈吴宇寒
关键词:酶学羟基自由基抗菌活性
超声协同CuO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吡虫啉的研究
2025年
随着农药污染的日益严重,开发高效、环境友好的降解技术成为水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采用水热法合成CuO纳米颗粒,并将其作为超声辅助催化剂用于水中吡虫啉(IMI)的降解。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证实CuO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US)辐照与CuO、过一硫酸盐(PMS)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可提升IMI降解效率。在IMI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初始pH为7、温度为25℃、超声功率为100 W、PMS质量浓度为0.3 g/L、CuO用量为0.3 g/L的条件下,反应30 min,IMI降解率达到97%左右。活性物质淬灭实验研究证实,羟基自由基(·OH)和硫酸根自由基(SO_(4)^(-)·)在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研究表明,CuO/US/PMS体系具有高效性和环境友好性,为水体中IMI污染物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技术参考。
李蓉张宗元李启武赵佳
关键词:超声催化CUO吡虫啉
CuO/TiO_(2)催化氧化CO性能及其反应动力学
2025年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负载型CuO/TiO_(2)催化剂,研究CuO含量、体积空速、O_(2)含量、CO进口浓度及烟气含SO_(2)时对催化剂CO氧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催化剂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30wt%CuO/TiO_(2)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效率最佳,在10000 h^(-1)空速下180℃以上完全催化氧化CO,针对0.1~0.5vol%CO进口浓度在220~420℃实现95%以上CO转化效率。当烟气中通入SO_(2)时,随着SO_(2)浓度由0增至4000 mg/m^(3),30wt%CuO/TiO_(2)催化剂在的CO转化率逐渐降低,SO_(2)的存在抑制催化剂的活性。在150~180℃温度范围内进行30wt%CuO/TiO_(2)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本征反应动力学研究,实验及计算结果显示:30wt%CuO/TiO_(2)催化剂表面的CO催化氧化可近似为一级反应,反应活化能为24.23 kJ/mol。
高琪董长青胡笑颖胡笑颖张俊姣吕海洋薛俊杰王孝强
关键词:一氧化碳CUO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
纳米CuO活化过二硫酸盐催化降解罗丹明B研究
2025年
通过热解法制得4种不同结构的CuO颗粒,发现纳米CuO颗粒相比其他CuO颗粒在活化过二硫酸盐(PDS)降解罗丹明B(RhB)过程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纳米CuO/PDS体系中催化降解RhB的准一级动力学常数(0.0451 min^(-1))分别是热解温度为300、450、600℃制备的CuO催化体系的2.5、2.8和12.5倍.提高纳米CuO和PDS的浓度,可促进RhB的降解;利于纳米CuO/PDS体系中降解RhB的pH条件为近中性.纳米CuO经过4次循环使用后对RhB的降解率仍高于90%,说明其具有较高的重复利用性.淬灭实验表明,纳米CuO活化PDS降解RhB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活性氧物种是单线态氧(^(1)O_(2)).经估算,纳米CuO/PDS体系中产生的^(1)O_(2)浓度约为9.4×10^(-12)mol/L,且·O_(2)^(-)是产生^(1)O_(2)的中间产物.研究结果为开发CuO等金属氧化物活化PDS降解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提供了新思路.
于华莉高明睿王连峰郭海燕
关键词:罗丹明B单线态氧
CuO催化分离膜活化过一硫酸盐去除水中亚甲基蓝的研究
2025年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O纳米片,将CuO纳米片通过加压和抽滤固定方式负载到纤维膜表面,制成催化分离膜。在温度25℃、pH 7、过一硫酸盐浓度为0.5 mmol/L、CuO纳米片负载量为79.58 g/m 2、驱动压力为5×10-3 MPa的条件下,催化分离膜在10 min内对20 mg/L亚甲基蓝(MB)溶液的去除率达到98%以上,纯水通量为457 L/(m 2·h)。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确定1O_(2)是催化分离膜降解MB的主要活性氧物种。
王振霖张园吴丹张立宝尚小圆刘宇琪赵焕新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高级氧化技术亚甲基蓝
Ni-Cr与Al/CuO含能薄膜复合的换能元制备与性能分析
2025年
随着换能元向着微型化和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通过磁控溅射法设计并加工一种简易的Ni-Cr薄膜换能元结构,制备矩形桥和倒V形桥两种不同桥形的薄膜,并将其与Al/CuO含能薄膜复合。结果表明,两种桥形结构均能在不同激励条件下可靠发火,在8 V恒压激励下,矩形桥和倒V形桥的最高温度分别可达约360和550℃;在40 V、100μF的电容激励下,含Al/CuO的Ni-Cr薄膜换能元在电爆程度、火焰持续时间、输出能量和能量利用率等方面均优于裸桥的Ni-Cr薄膜换能元,且倒V形桥的点火性能尤为突出。在桥区中心涂覆三硝基间苯二酚铅后,均能点燃火药。含Al/CuO的Ni-Cr薄膜换能元在点燃火药时,电爆程度增大,持续时间较长。表明Al/CuO含能薄膜与Ni-Cr薄膜复合后可提升点火性能,且作用时间在微秒级。
武韬郝永平刘双杰王洪星张家彬
关键词:磁控溅射
CuO/NiO/g-C_(3)N_(4)的制备及其检测葡萄糖的电化学性能
2025年
研究一种基于石墨氮化碳(g-C_(3)N_(4))的新型材料作为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在0.1mol/L NaOH溶液中,将CuO/NiO/g-C_(3)N_(4)复合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上,进行葡萄糖检测。利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性能测试,产生了氧化还原电流。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和X射线衍射对材料进行结构表征。根据较宽的检测范围和较低的检出限,相对标准偏差均在3%以下,回收率在98.15%~101.25%之间,为研发无酶葡萄糖传感器提供参考价值。
孙冬雪陈世界李金龙张慧书隋国哲景丽萍吕仁江隋爽付韵雯李金玉
关键词:葡萄糖水热法电化学性能
纳米CuO-Fe_(3)O_(4)高效活化过硫酸氢钾降解含酚废水
2025年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CuO-Fe_(3)O_(4)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与物理吸附仪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纳米CuO-Fe_(3)O_(4)高效活化过硫酸氢钾降解含酚废水的性能,考察了催化剂的稳定性,讨论了反应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CuO-Fe_(3)O_(4)中Fe、Cu具有协同效应,与纯相Fe_(3)O_(4)或CuO相比,催化性能显著提高。纳米CuO-Fe_(3)O_(4)高效活化过硫酸氢钾降解含酚废水,在30 min内苯酚去除率可达到92%以上,且pH适用范围广。纳米CuO-Fe_(3)O_(4)催化剂稳定性良好,循环使用4次后去除率仍可达到70%以上。催化剂中的双金属可协同活化过硫酸氢钾,形成高效的氧化降解体系。
杨鹏辉李睿雯李高辉王潇宇周功睿邹林涛鱼涛
关键词:降解
CuO/g-C_(3)N_(4)复合材料在有机染料降解和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
2025年
采用固态热分解法制备了CuO/g-C_(3)N_(4)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BET)、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稳态荧光光谱(PL)、瞬态光电流(TPC)、电化学交流阻抗(EIS)、电容电压特性(CV)和晶界电容特性(GCD)等表征技术对CuO/g-C_(3)N_(4)复合材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表征,应用于有机染料亚甲基蓝(MB)降解和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CuO和g-C_(3)N_(4)复合后光谱范围显著拓宽,实现了光生载流子的高效分离,界面/表面电阻降低,使得电荷转移更加高效,这都得益于异质结的成功构建。CuO/g-C_(3)N_(4)投加量为25 mg、MB染料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暗吸附60 min和可见光(λ>420 nm)照射60 min时,MB的降解率为90.97%,循环使用5次后MB的降解率为90.28%,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CuO/g-C_(3)N_(4)复合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阳极材料,电流密度为2 A/g时的最大比电容为379.79 F/g,电流密度为10 A/g、循环使用5000次电极材料的电容保留率和库仑效率分别为98.06%和99.54%,是一种超级电容器的理想电极材料。
张飞刚刘中利
关键词:超级电容器光催化降解复合材料亚甲基蓝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CuO修饰MoTe_(2)传感器对变压器故障气体检测
2025年
提出采用CuO修饰MoTe_(2)传感器对变压器内部的故障气体进行在线监测,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新型掺杂材料和不同表面反应模型开展优化计算,通过计算能带结构、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深入揭示变压器中故障气体的吸附和传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uO对改善MoTe_(2)的电子活性具有正向作用,并大幅增强MoTe_(2)材料对变压器故障气体的气敏响应能力,实现变压器的高精度在线监测;在CuO颗粒的修饰下,目标气体分子的吸附由弱物理吸附转变为物理化学吸附,吸附强弱的排序为C_(2)H_(2)>H_(2)>CH_(4),电子性能以及几何结构变化使得吸附后的系统产生不同的电信号,大大提高了监测灵敏度。所提计算结果为研发CuO修饰MoTe_(2)传感器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撑,以期实现对变压器的智能化在线监测。
董翔戴瑞成赵璧杨林郭祥阳

相关作者

蒋晓原
作品数:113被引量:593H指数:15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理学院催化研究所
研究主题:CUO 催化剂 NO+CO反应 ZRO 催化
郑小明
作品数:586被引量:1,777H指数:19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化学系
研究主题:催化剂 甲烷 催化 二甲醚 合成气
董林
作品数:239被引量:472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催化剂 SUB CUO 制法 光催化还原
黄剑锋
作品数:2,628被引量:1,164H指数:14
供职机构:陕西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SUB 钠离子电池 硫代乙酰胺 碳 电催化剂
周仁贤
作品数:265被引量:717H指数:15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化学系
研究主题:催化剂 ZRO 钯 催化 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