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28篇“ 周围动脉疾病“的相关文章
动脉粥样硬化性周围动脉疾病
2024年
动脉粥样硬化性周围动脉疾病是一类表现为下肢间歇性跛行的少见病, 容易漏诊误诊, 需要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进行鉴别。不同类型的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方式不同。该文介绍了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
胡兰婷陈锦仪吕东堯刘震杰
关键词:下肢周围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间歇性跛行动脉闭塞性疾病
中国1990-2019年周围动脉疾病与缺血性心脏病患病情况的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中国1990-2019年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和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患病情况,为制订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提取中国1990-2019年PAD和IHD患病例数、患病率、年龄标化患病率和疾病负担可归因危险因素,采用R语言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Joinpoint软件分析PAD和IHD患病数和年龄标化患病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计算其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结果中国2019年PAD患病例数、患病率、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848.9万、2003.00/10万、1423.78/10万,分别比1990年增加173.94%、127.97%、7.02%;2019年IHD患病例数、患病率、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4519.7万、3177.62/10万、2322.73/10万,分别比1990年增加158.89%、133.27%、6.29%。中国1990-2019年PAD患病数和年龄标化患病率AAPC分别为3.52%、0.20%。IHD患病数和年龄标化患病率AAPC分别为3.34%、0.23%。各年龄分层PAD和IHD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2019年,中国女性各年龄段的PAD患病率均高于男性;中国男性IHD患病率均高于女性。PAD和IHD的疾病负担归因危险因素中,吸烟在男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结论中国2019年PAD和IHD的患病例数、患病率和年龄标化患病率均比1990年增高,各年龄分层PAD和IHD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应重视两种疾病在性别、年龄方面的特点,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王冬梅刘林波廖智杰张恒白丹丹张毅
关键词:周围动脉疾病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疾病负担流行病学
1990—2019年中国周围动脉疾病患病性别差异情况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背景周围动脉疾病(PAD)是心血管疾病中一种常见的、严重的疾病,易并发肢体缺血及心血管不良事件。PAD的患病有性别差异,而相关研究相对缺乏。充分认识中国PAD患病情况的性别差异对于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目的分析中国PAD患病情况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为制订有针对性的筛查和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提取中国男性和女性以及全球、日本、韩国和印度女性的PAD患病人数、患病率、年龄标化患病率、疾病负担可归因危险因素以及相应95%不确定区间(UI)。采用R语言进行本研究数据和可视化分析。采用Joinpoint软件分析1990—2019年中国男性和女性PAD患病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计算PAD患病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以及其95%可信区间(CI)。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模型预测2020—2035年PAD的患病人数和患病率。结果中国2019年PAD患病率例数男性为71.74×10万,女性为213.15×10万。与1990年比较,2019年PAD患病人数男性增加了154.22%,女性增加了181.27%。2019年日本、韩国、印度和全球女性PAD患病人数、患病率均较1990年升高,但年龄标化患病率均降低,1990年中国女性PAD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日本和韩国女性的57.80%和76.35%,2019年则分别为日本和韩国的1.10倍和1.33倍。中国男性PAD患病率1990年为462.40/10万,2019年为989.79/10万,增幅为114.05%,1990—2019年呈上升趋势。中国女性PAD的患病率1990年为1321.44/10万,2019年为3055.85/10万,增幅为131.25%,1990—2019年呈上升趋势。2019年中国女性PAD患病率是男性的3.09倍。中国男性PAD的年龄标化患病率1990年为731.02/10万,2019年为744.96/10万,增幅为1.91%,1990—1993年、1993—2005年呈上升趋势,2005—2019年呈下降趋势。中国女性PAD的年龄标化患病率1990年为1839.43/10万,2019年为2022.13/10万,增�
刘林波廖智杰杨文凡白丹丹王冬梅施森
关键词:周围动脉疾病贝叶斯预测
2型糖尿病对周围动脉疾病侧支动脉生成的影响
2023年
2型糖尿病(T2DM)是周围动脉疾病(PAD)的重要发病因素,且对于PAD患者侧支动脉生成有重要影响,如通过降低内皮细胞对流体剪切力(FSS)敏感性、减少对单核/巨噬细胞的招募、阻碍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等致使侧支动脉生成障碍。关注其相关进展可为临床治疗T2DM合并PAD提供思路。
谷娇娇(综述)高怀林
关键词:2型糖尿病周围动脉疾病动脉生成
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穴位注射和非穴位注射治疗周围动脉疾病的比较
目的:根据目前现有的证据,采用细胞疗法或传统中医治疗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安全又有效。然而,经传统中医中的穴位注射干细胞以治疗PAD的短期与长期疗效尚未被研究。  ...
潘玲
关键词:周围动脉疾病穴位注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运动疗法在周围动脉疾病护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3年
运动疗法是周围血管疾病综合治疗中重要的一环,包括步行训练、高强度间歇运动、抗阻力训练等形式。本文从运动强度(运动负荷、运动中跛行严重程度、运动量增加幅度)和运动持续时间(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作息比、每周运动频率、疗程持续时间)等方面进行综述,指出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制订个性化"运动处方",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指导,使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在运动疗法中获得最大益处。
许波王倩孙悦华范岩君
关键词:周围动脉疾病运动疗法锻炼
周围动脉疾病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2022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周围动脉疾病(PA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PAD总人数将达到4131万。严重的PAD会导致患者缺血部位的疼痛、麻木、坏疽甚至截肢,而早期PAD多数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较轻。PAD的早期诊断及正确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截肢风险。PAD的检查方法很多,包括踝肱指数、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通过对上述检查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各方法的优势及不足,以期对临床能够早期诊断PAD提供一些参考。
马超
关键词:周围动脉疾病踝肱指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周围动脉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评估不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水平与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10年6月-2011年6月年龄≥40岁、既往无心脑血管病史的社区人群,收集人口学信息、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生化相关检查等资料。PAD定义为踝臂指数<0.9;non-HDL-C水平分为:正常<4.1 mmol/L,边缘升高4.1~4.9 mmol/L,升高≥4.9 mmol/L;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on-HDL-C水平与PAD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5132例受试者,平均年龄55.13±11.80岁,男性3214例(60.07%),平均non-HDL-C水平为3.42±1.00 mmol/L,其中PAD患病率为3.39%(174/5132)。PAD受试者non-HDL-C水平高于无PAD受试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1±1.03 mmol/L vs 3.42±1.00 mmol/L,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边缘升高(OR 1.23,95%CI 0.78~1.93,P>0.05)和升高non-HDL-C水平(OR 1.24,95%CI 0.60~2.55,P>0.05)与PAD患病风险无关。结论本研究中未发现non-HDL-C与PAD的相关性。
牛松涛王安心吴建维吴建维王玉
关键词:周围动脉疾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运动训练在周围动脉疾病康复中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0年
周围动脉疾病(PAD)是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病。主要发病部位为下肢和足部,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溃疡、坏疽以致截肢。据统计,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截肢引起的急性死亡率约为30%,5年后生存率低于30%;除此之外,PAD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呈强相关,其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6倍。
孙雪马京华石新丽张配涓王慧白建英
关键词:周围动脉疾病间歇性跛行动脉粥样硬化
踝肱指数与趾肱指数对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动脉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评价踝肱指数及趾肱指数对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动脉疾病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北京市第六医院内分泌科及血管外科收治的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查仪测量209条下肢的踝肱指数与趾肱指数,并与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踝肱指数与趾肱指数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并进行踝肱指数与趾肱指数Kappa一致性评价;以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为诊断标准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配对比较踝肱指数与趾肱指数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踝肱指数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分别是42.3%、100.0%、53.6%、0%、57.7%;趾肱指数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分别是63.1%、82.9%、66.9%、17.1%、36.9%。随着疾病程度的加重,踝肱指数和趾肱指数诊断的阳性率逐渐增高。轻度狭窄时,踝肱指数的阳性检出率为8.2%,趾肱指数为37.7%,差异有显著性(χ^2=22.4,P<0.05);中度狭窄患者踝肱指数与趾肱指数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4.3%、100.0%;重度狭窄患者踝肱指数与趾肱指数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4.7%、100.0%。随下肢血管狭窄程度的加重,ABI与TBI的一致性逐渐升高。踝肱指数和趾肱指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7、0.789。结论踝肱指数及趾肱指数对于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动脉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应结合两种检测指标综合判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王健
关键词:踝肱指数2型糖尿病

相关作者

庄百溪
作品数:71被引量:261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研究主题:腔内治疗 血管成形术 膝下动脉 闭塞性病变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张岚
作品数:138被引量:39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研究主题:腔内治疗 动脉 血管腔内治疗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血透通路
杨庭树
作品数:350被引量:1,422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疾病 介入治疗 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
薛冠华
作品数:89被引量:487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研究主题:腔内治疗 动脉 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溶栓治疗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盖鲁粤
作品数:458被引量:1,706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冠心病 肾动脉狭窄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