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鲁粤
作品数: 457被引量:1703H指数:17
  • 所属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杨庭树
作品数:349被引量:1,388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塞 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
刘宏斌
作品数:285被引量:1,311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冠心病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患者
孙志军
作品数:191被引量:660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疾病 冠心病 肾动脉狭窄 无复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陈练
作品数:148被引量:534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疾病 肾动脉狭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 无复流
王禹
作品数:246被引量:1,179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 冠心病
血管新生治疗被引量:10
1999年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 ,但如果病变发生在负责心肌灌注的小血管 ,上述方法是无能为力的。近年 ,血管新生疗法的出现 ,其作用机制不是解决血管的阻塞 ,而是利用血管生长因子刺激微小血管的新生 ,从而解决小血管病变的问题。目前用于治疗目的的血管生长因子主要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多直接或用其他载体间接将基因注入缺血的局部。动物和临床实验已经显示血管生长因子可以促进微血管的增生 。
盖鲁粤
关键词:血管生长因子血管新生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严重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
2008年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临床特点,探讨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和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245例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45例严重出血病例临床资料,按出血部位分类总结各自的临床特点。随机抽取54例无严重出血病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严重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比较穿刺点出血急诊手术与保守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率为2.0%。高龄、较低的体质量和血肌酐水平升高是增加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严重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穿刺点严重出血急诊外科手术优于保守治疗。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抗血栓治疗应根据年龄、体质量和血肌酐水平遵循个体化的原则;穿刺点严重出血必要时应积极外科手术。
郭军杨庭树盖鲁粤陈练王禹刘宏斌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出血
覆膜支架成功治疗巨大髂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被引量:2
2006年
盖鲁粤郭伟郭军李丽
关键词:覆膜支架置入术外科治疗髂外动脉髂总动脉瘤罕见疾病
大鼠慢性肾缺血时心肌组织ET-1、CGRP、NO含量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肾动脉狭窄时心肌组织ET-1、CGRP和NO含量与心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狭窄组(n=30)和假手术组(n=10),其中狭窄组在左右肾动脉之间结扎腹主动脉(狭窄程度50%)。于术后16周测定大鼠血液动力学指标,分析心肌组织中ET-1、CGRP和NO含量变化以及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大鼠左右肾动脉之间结扎腹主动脉使狭窄组单侧肾脏萎缩、血压持续升高,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左室重量指数增加。术后16周时,与假手术组相比,狭窄组心肌组织ET-1含量明显增高(P〈0.01),CGRP含量明显下降(P〈0.01),NO含量略下降(P〉0.05);心肌组织ET-1含量与左室+dp/d.t max呈负相关(r=-0.37,P〈0.05)。结论大鼠腹主动脉狭窄导致的慢性肾缺血,可使心肌组织ET-1含量增高、CGRP和NO含量下降,其中ET-1含量与大鼠左室收缩呈负相关。
冯斌盖鲁粤韩宝石
关键词:肾动脉梗阻心肌内皮缩血管肽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心脏功能试验
早期活动五级法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脏康复应用的评价被引量:15
2000年
目的 :评价早期活动五级法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其可行性。  方法 :10 9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5 5例 ,不实行早期活动五级法 ;实验组 5 4例 ,实行严格合理的早期活动五级法 ,两组进行对比。  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 10 .70 %和 9.2 6 % ,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对照组为2 4.6 7± 9.85天 ,实验组为 18.6 3± 9.12天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结论 :早期活动五级法在 AMI患者心脏康复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病死率并未增加 ,但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 ,减少了费用。
巩维如李天德杨庭树刘国树盖鲁粤王广义王禹陈练朱秀勤
关键词:病死率急性心肌梗塞心脏康复
43例无保护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支架治疗
2007年
目的评价无保护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支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1年12月~2006年4月,43例无保护LMCA病变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年龄62.8±11.3岁(45~86岁)。既往有心肌梗死史4例(9.3%),合并高血压30例(69.8%),糖尿病5例(11.6%)。结果43例患者共植入56枚支架。孤立性LMCA病变4例(9.3%);LMCA合并其他血管病变39例(90.7%):其中LMCA开口病变11例(25.6%),体部病变6例(13.9%),分叉病变26例(60.5%)。43例LMCA支架植入均获成功,术中无主要并发症。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2例(4.7%),其中TLR1例(2.3%),死亡1例(2.3%)。随访2~53个月,总MACE4例(9.5%),其中靶段血管再建术(TLR)4例(9.5%)。不同病变部位(开口、体部、分叉)住院期间MACE、随访期间MACE、症状复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3.3%、89.4%、84.5%。结论随着PCI策略及介入设备的不断改进,在有经验的介入中心,LMCA病变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高,可取得较好的近远期结果。
李珊盖鲁粤杨庭树王禹刘宏斌陈练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
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是溶栓成功的标志吗?
1994年
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是溶栓成功的标志吗?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吴旭辉,黄大显,盖鲁粤,粟瑞福,夏明泽探讨对不同病程的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成功后心电图ST段、心率、心律失常的变化及其意义。实验用杂种家犬12只、雌雄不限,体重16.6...
吴旭辉黄大显盖鲁粤粟瑞福夏明泽
关键词:心电图ST段溶栓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摘要)被引量:2
2001年
郑立文盖鲁粤文应峰郭健
关键词: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预后
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178例术后早期疗效分析被引量:63
2005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问题。方法1998年6月至2004年12月,共对17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修复术治疗。其中急性期76例,慢性期102例;StanfordA型19例,SatnfordB型159例。局部或全身麻醉,在X线透视条件下将支架型人工血管经股动脉放置在主动脉夹层第1裂口位置,实现腔内修复。修复后观察真假腔血液动力学变化、内脏及下肢动脉供血的改变。结果10例分别同期进行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或肝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旁路术。36例支架型人工血管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而未做血管旁路手术,术后左肱动脉平均收缩压(61.6±23.7)mmHg(1mmHg=0.133kPa)。移植物位于第8胸椎椎体水平以上159例,以下19例。围手术期死亡率3.4%(6/178)。即刻内漏发生率12.9%(23/178)。无移植物错放、移位、瘤体破裂、中转手术和截瘫等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1.5h(0.5~4.3h),平均出血量140ml(30~500ml),平均恢复活动时间1.8d(0.5~21.0d),平均恢复饮食时间1.5d(0.5~9.0d),平均住院时间5.3d(3~18d)。所有受破坏的分支血管修复后真腔供血均得到明显改善或无变化。随访1~76个月,术后1个月内漏发生率为6.4%(11/172)。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具有安全、可行、有效的特点。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郭伟盖鲁粤刘小平张国华梁法启李荣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术后早期支架型人工血管围手术期死亡率平均出血量
风心病各瓣膜病损率的分析(107例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析)
1991年
现有风心病瓣膜病损率的统计多源于尸检和临床调查。本文应用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统计了107例门诊风心病患者的瓣膜病损率,结果与以前的统计有所不同。瓣膜损害以联合瓣膜病变为主,占67.3%。而单瓣膜损害仅占32.7%,明显低于以前的统计结果。三尖瓣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以前的统计结果。联合损害的主要形式是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垒合并主动脉瓣病变,其中以二尖瓣狭窄为主,为重。而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多为伴随的轻度病变。
盖鲁粤黄大显霍晓青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超声心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