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伟

作品数:4 被引量:46H指数:2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矿业工程

主题

  • 4篇矿床
  • 2篇地质
  • 2篇滇西
  • 2篇多金属
  • 2篇多金属矿
  • 2篇多金属矿床
  • 2篇同位素
  • 2篇金属矿
  • 2篇金属矿床
  • 2篇矿物
  • 2篇成矿
  • 2篇成矿物质
  • 2篇成矿物质来源
  • 1篇地质特征
  • 1篇地质特征及成...
  • 1篇滇东北
  • 1篇铅同位素
  • 1篇铅锌矿
  • 1篇铅锌矿床
  • 1篇矽卡岩

机构

  • 4篇昆明理工大学
  • 2篇云南省核工业...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4篇陈伟
  • 3篇邓明国
  • 1篇孔志岗
  • 1篇刘阳

传媒

  • 2篇有色金属(矿...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滇西芦子园远程矽卡岩Pb-Zn-Fe(Cu)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初探及矿床成因探讨被引量:19
2018年
滇西镇康芦子园是"三江"成矿带保山地块内迄今发现的唯一超大型Pb-Zn-Fe(Cu)多金属矿床,是区内系列同类层控热液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矿体呈似层状、脉状及透镜状产于寒武系碳酸盐岩建造的矽卡岩和大理岩层间破碎带,矿石构造以条带状、浸染状和脉状-网脉状为主要特征;围岩蚀变复杂、分带明显,由下至上依次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化带→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蔷薇辉石化带→碳酸盐-大理岩化带。矿床成矿流体从早期到晚期经历了多个矿化阶段。本文选取了该矿床早矽卡岩阶段、晚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的多种脉石矿物及闪锌矿进行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早矽卡岩阶段发育微溶CO_2富液相和纯液相水溶液包裹体,并含大量K^+、Na^+、Ca^(2+)、F^-和Cl^-和少量SO_4^(2-),气相成分主要为H_2O、CO_2及少量CH_4和N_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3.6~315.6℃,盐度为10.6%~17.6%NaCleqv;晚矽卡岩阶段发育含CO_2和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214.9~388.0℃,盐度5.9%~16.4%NaCleqv;石英硫化物阶段发育含CO_2的水溶液包裹体,气相成分为CH_4、H_2O和少量CO_2,均一温度150.0~285.0℃,盐度为2.5%~13.8%NaCleqv;石英碳酸盐阶段为单一成分的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5.0~187.5℃,盐度为0.5%~12.3%NaCleqv。结合H-O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最初来源于具中高温、中高盐度、高K、Na,富CO_2、Cl、F等特征的深部岩浆热液,在石英硫化物阶段开始有大气降水混入,演化为中阶段中低温、低盐度、贫CO_2的热液流体,至成矿晚阶段转化为以大气降水占主导。该矿床成矿环境的改变、流体混合以及流体的沸腾作用可能是导致成矿物质富集沉淀的重要机制。综合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包裹体和HO同位素研究认为,该矿床为与陆陆碰撞造山和深部隐伏岩体有关的远程矽卡岩成矿
邓明国陈伟陈伟刘凤祥管申进卢映祥余海军赵发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
滇西镇康放羊山Pb-Zn-Cu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被引量:2
2018年
放羊山Pb-Zn-Cu多金属矿床位于滇西保山地块南段,镇康复背斜南倾伏端芦子园矿集区内,是该矿集区近年来首个发现的以富铜为特征的铅锌多金属矿床。本文以放羊山矿床为研究对象,从放羊山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矿区地质特征入手,详细研究了放羊山矿床矿体的产出分布、矿石组构及围岩蚀变等矿床地质特征,并将该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划分为热液期、叠加改造期和表生期。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认为该矿床的形成受地层、岩性、构造和隐伏岩浆岩共同制约,为印支—燕山期强烈的挤压碰撞,地层强烈弯曲变形的构造背景下,深部隐伏岩浆出溶,含矿流体沿弯滑褶皱作用所引发的有利部位(如泥岩与灰岩的分界面等产生强烈的破碎变形部位)萃取、运移、汇聚并卸载成矿。属中温热液Pb-Zn-Cu多金属矿床,并被后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
耿齐卫刘凤祥周坤邓明国陈伟
关键词:地质特征
贵州纳雍枝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矿床成因被引量:26
2017年
纳雍枝铅锌矿床位于扬子陆块西南缘,是黔西北地区五指山背斜内近年来取得勘查突破的大型铅锌矿床(>1.30Mt),也是川滇黔矿集区贵州境内目前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铅锌矿床。矿体受层位和构造控制明显,呈似层状、脉状及透镜状产于五指山背斜南东翼穿层和顺层构造带内,赋矿围岩为下寒武统清虚洞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无论是缓倾斜的似层状矿体,还是陡倾斜的脉状矿体,矿石中普遍发育角砾状、脉状、网脉状和浸染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次为方铅矿和黄铁矿,脉石矿物以白云石、方解石为主,次为石英和重晶石。研究结果显示,该矿床硫化物δ^(34)SV-CDT值变化范围较宽,介于4.7‰~22.8‰之间,平均16.68‰,多数集中在18‰~22.5‰之间,远高于赋矿白云岩的δ^(34)S_(V-CDT)值(7.3‰)。硫化物总体呈现δ^(34)S_(闪锌矿)>δ^(34)S_(方铅矿)>δ^(34)S_(黄铁矿),暗示S同位素分馏未达到平衡,成矿流体的δ^(34)S_(∑S)值应高于硫化物的平均δ^(34)S值(16.68‰)。因此,成矿流体中的硫主要来源于赋矿海相碳酸盐岩中的蒸发膏岩,是蒸发硫酸盐矿物热化学还原(TSR)作用的产物。硫化物具有正常Pb的组成特征,^(206)Pb/^(204)Pb、^(207)Pb/^(204)Pb及^(208)Pb/^(204)Pb变化范围分别为17.8240~17.9701、15.6364~15.7651和37.8956~38.3230,与赋矿白云岩Pb同位素组成略有不同,但壳源特征明显,很可能来源于区域基底岩石。综上认为,纳雍枝铅锌矿床兼具层控和断控成矿特征,成矿物质主要由壳源岩石提供,硫化物沉淀受控于富金属流体与富还原硫流体的混合作用,其形成是区域构造与大规模成矿流体耦合作用的结果,属于MVT矿床。
陈伟孔志岗刘凤祥王学武邓明国赵剑星刘阳张兴华
关键词:矿床地质成矿物质来源
滇东北银厂Pb-Zn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2019年
银厂铅锌矿床是滇东北会泽地区矿山厂—金牛厂构造带中部典型的灯影组铅锌矿床,矿体产出受层位、岩性和构造控制明显,呈似层状、脉状及透镜状产于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中。矿石矿物以闪锌矿和方铅矿为主,次为少量黄铜矿和辉银矿,脉石矿物主要有重晶石、白云石和石英。本文通过对银厂铅锌矿床矿石主微量、REE和不同阶段单矿物S同位素组成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矿石微量元素Ge和Ti含量分别为(2.12~3.07)×10^(-6)(平均2.68×10^(-6))和(1.22~2.15)×10^(-6)(平均1.61×10^(-6)),稀土总量为(31.39~73.94)×10^(-6)(平均49.27×10^(-6)),变化范围较大,总体呈现比较平缓的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REE/HREE为(2.60~3.84)(平均3.02),LaN/YbN为2.63~3.84(平均3.02),具有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分异程度相对较低的特征。矿区重晶石的硫同位素以富δ^(34)S为特征,介于26.8‰~29.3‰,平均27.8‰,沉积期黄铁矿δ^(34)S值介于-7.2‰~5‰,变化范围较宽,平均-0.25‰;而热液改造期硫化物的δ^(34)S组成相对稳定,变化范围为8.4‰~13.2‰,平均10.76‰,该阶段同一手标本中δ^(34)S_(闪锌矿)>δ^(34)S_(方铅矿),暗示S同位素分馏达到平衡,成矿流体的δ^(34)S∑S值相当于硫化物的平均δ^(34)S值(10.76‰)。根据矿石主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和与矿区不同时代地层和峨眉山玄武岩进行对比,认为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上震旦统灯影组围岩和峨眉山玄武岩,S主要来源于赋矿地层中的硫酸盐和早阶段形成的重晶石,生物还原作用(BSR)是沉积期还原硫形成的关键机制,而改造期的S则主要是硫酸盐矿物热化学还原(TSR)作用的产物。
杨天云露彦廷龙陈伟陆亮
关键词:成矿物质来源硫同位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