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 作品数:16 被引量:56H指数:5
- 供职机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部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辽宁省科技厅博士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ZrO_2纳米粒子对PI膜气体渗透性能的影响
- 2018年
-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纳米型ZrO_2粒子,按一定比例往均苯四甲酸二酐–4,4′–二氨基二苯醚(PMDA–ODA)型PI酸中添加二氧化锆纳米粒子制备出一系列不同物质的量比(PI酸∶ZrO_2)的PI–ZrO_2杂化膜。采用红外、热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和全自动物理吸附仪对其进行表征,并使用纯CH_4,CO_2和N_2在自制气体渗透性检测装置上检测杂化膜的气体渗透性能。结果发现ZrO_2粒子均匀填充在PI内部形成有机–无机网状结构,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气体渗透性能。当PI酸和纳米ZrO_2粒子的物质的量比为5∶1时,PI杂化膜具有较高的气体选择性,CO_2,CH_4,N_2气体的渗透性系数分别为69.44,4.33,13.64 10–5 L/(m^2·s·Pa),CO_2/CH_4的分离因子为16.04。相比于传统的PMDA–ODA型PI分离膜,CO_2,CH_4,N_2的渗透性系数增长为原来的2.6,8.0,30.0倍。
- 张鹏军丁保宏夏裴文王强臧树良邓桂春
- 关键词:二氧化锆气体渗透性能杂化膜
- 氨基酸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被引量:8
- 2019年
- 以1-氨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和L-赖氨酸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了一种新型多氨基功能化离子液体1-氨丙基-3-甲基咪唑赖氨酸([APmim][Lys]),用于对CO2的吸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等对其进行表征。采用单因素法研究浓度和温度对离子液体吸收CO2效果的影响;探讨了该离子液体的循环稳定性。结果发现:在30℃时,质量分数为20%的[APmim][Lys]离子吸收液具有较好的吸收效果,对CO2的吸收量可达1.72mol/molIL;经过7次循环吸收-解吸操作,吸收率仍高于89.5%,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 夏裴文丁保宏张鹏军臧树良邓桂春王强
- 关键词:离子液体二氧化碳解吸
- 一种低共熔溶剂在深度萃取模拟油脱硫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8年
- 以咪唑及其衍生物和Bu4NBr为原料,按不同原料配比,通过低温共熔得到了一系列新型低共熔溶剂(DESs),用于萃取脱除模拟油品中的二苯并噻吩(DBT),并对其最佳脱硫条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当n(Bu4NBr)/n(咪唑)=0.6时,该类DESs对二苯并噻吩表现出最佳萃取效果。针对DESs考察了剂油体积比与反应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测定了DESs的选择性能与重复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在V(DES)∶V(Oil)=1∶6、萃取温度为20℃、萃取时间为30 min时,咪唑与Bu4NBr共熔物(DESⅠ)对二苯并噻吩的脱硫率达到89.2%;经4次萃取后,其脱硫率达到95.0%;相同条件下该类DESs对于不同噻吩类衍生物的脱除能力的顺序为:二苯并噻吩(DBT)〉苯并噻吩(BT)〉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噻吩(T);再生后脱硫效果良好;经7次重复萃取过程后,DESs对DBT的脱硫率仍高达86.8%。
- 杨楠楠王强邓桂春臧树良
- 关键词:萃取脱硫
- 纳米Fe3O4催化剂在稠油水热裂解降黏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9年
- 通过高温热解法和低温双相回流法制备了四种不同尺寸的纳米Fe3O4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辽河油田稠油水热裂解降黏实验中。结果表明,制备过程中加入重烷基苯磺酸钠(HABS)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提高Fe3O4催化剂在稠油水热裂解体系中的分散性,以高温热解法制备出的HABS修饰的9 nm Fe3O4催化剂降黏效果最佳。当稠油量为250 g时,按m(稠油)∶m(催化剂)∶m(油层水)质量比为100∶0.3∶30加入催化剂和油层水,加入0.75 g正作为己烷供氢体,在240℃下反应24 h,辽河油田稠油黏度从86200 mPa·s下降到2065 mPa·s,降黏率高达到97.6%。反应机理分析显示,纳米Fe3O4催化剂攻击稠油长链上键能最低C-S键,使其断键,重组分转化为轻组分。
- 吕文东丁保宏冯旭阳王强
- 关键词:水热裂解稠油纳米FE3O4黏度
- 添加磷钨酸的离子液体萃取催化氧化脱硫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研究了以3-辛基-1-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C_8mimBF_4)为萃取剂,磷钨酸(H_3PW_(12)O_(40))为催化剂,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H_2O_2)为氧化剂,将模拟油中的特征硫化物苯并噻吩(BT)氧化成相应砜类物质的萃取催化氧化脱硫(ECODS)过程。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40℃、氧硫摩尔比8:1、H_3PW_(12)O_(40)与硫摩尔比8:100、萃取剂与模拟油体积比1:10、反应时间60min,在此条件下BT模拟油的脱硫率可达95.72%。同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考察了该ECODS体系对其他类型硫化物为底物的模拟油的脱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几乎可以完全除去二苯并噻吩(DBT)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由正交试验极差可知,各因素对BT模拟油ECODS影响的优先顺序为: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氧硫摩尔比>剂油比。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BT氧化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并计算了反应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 王孟平王强封瑞江臧树良
- 关键词:磷钨酸正交试验动力学
- 咪唑低温共熔四丁基溴化铵多级逆流萃取脱硫的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以咪唑及其衍生物和四丁基溴化铵(Bu_4NBr)为原料,通过低温共熔合成3种低共熔溶剂(DESs),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对其进行表征,并考察DESs对模拟油品中二苯并噻吩的萃取性能。采用正交试验法详细考察了萃取温度、原料配比、油剂体积比、萃取时间和搅拌速率等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优萃取条件。分别计算出3种DESs多级逆流萃取脱硫的理论级数,在最优条件下进行多级反应,计算DESs的多级萃取脱硫率。结果表明:在萃取温度T为20℃、咪唑与Bu_4NBr的物质的量之比X=0.6、油剂体积比为6、萃取时间t=30min、搅拌速率为600r/min的条件下,此种DES对二苯并噻吩的一次脱硫率达到89.2%,采用三级逆流萃取脱硫后,脱硫率达到98.08%。
- 杨楠楠王强邓桂春臧树良
- 关键词:萃取脱硫
- 柴油加氢处理工艺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9年
- 随着环保法案的日益严格,对柴油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因此,开发一种高效环保的柴油加氢处理工艺显得尤为关键。利用柴油加氢处理技术使劣质柴油馏分得到全面改善,达到低硫、高十六烷值的柴油产品标准。论述了国内外常用的柴油加氢处理技术,及对每种工艺的原理迚行详细阐述,相应地列举了在工业中的应用,幵就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说明。
- 夏裴文王强张鹏军臧树良邓桂春丁保宏
- 关键词:柴油加氢处理催化剂脱硫
- 环戊烷对离子液体深度脱硫再生循环应用的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研究了脱硫后噻吩含量达到饱和的离子液体脱硫剂的反萃取回收方法。以环戊烷作为反萃取剂,考察了环戊烷体积、反萃时间、反萃温度等因素对离子液体脱硫剂的反萃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萃条件为:V(离子液体)∶V(环戊烷)=1∶2、35℃下萃取15min。在最佳反萃条件下,离子液体的反萃率为82.38%。将经过反萃再生的[C8MIM]BF4离子液体应用于模拟油脱硫反应中,脱硫率达到62.37%。
- 王世东徐安琪王强周明东臧树良
- 关键词:饱和度反萃脱硫率
- 离子液体在萃取脱硫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2
- 2016年
- 论述了离子液体应用于燃料油萃取脱硫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比萃取脱硫、萃取耦合化学氧化脱硫、萃取联合催化氧化脱硫三种不同体系的脱硫机理与技术优势,探究了离子液体的萃取性、催化性、氧化性及其再生问题。阐述了离子液体在燃料油脱硫领域的发展趋势。
- 杨楠楠王强臧树良王孟平封瑞江
- 关键词:离子液体脱硫萃取
- 原油化学脱硫剂的研究进展
- 2018年
- 从原油湿法脱硫方面介绍了化学脱硫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主要介绍了目前使用最广的如:胺类脱硫剂、氢氧化物脱硫剂、强氧化物脱硫剂和三嗪基类脱硫剂等几类化学脱硫剂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条件以及它们的优缺点,为未来环境友好型高效脱硫剂的研发提供技术参考。
- 张鹏军丁保宏夏裴文臧树良王强
- 关键词:原油湿法脱硫环境友好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