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静

作品数:105 被引量:23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经济管理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领域

  • 4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6篇化学工程
  • 11篇经济管理
  • 7篇天文地球
  • 7篇电气工程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建筑科学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矿业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涂料
  • 11篇防腐
  • 9篇变压
  • 9篇变压器
  • 9篇变压器油
  • 8篇盆地
  • 8篇防腐蚀
  • 7篇环氧
  • 6篇压裂
  • 6篇钻机
  • 5篇页岩
  • 5篇油田
  • 5篇环氧涂料
  • 5篇柴达木盆地
  • 5篇储层
  • 4篇页岩油
  • 4篇乙烯
  • 4篇原油储罐
  • 4篇企业
  • 4篇无溶剂

机构

  • 103篇中国石油
  • 9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北京大学
  • 3篇西南石油大学
  • 3篇沈阳理工大学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海油田服务...
  • 2篇华巍博大北京...
  • 2篇天津中油渤星...
  • 1篇长江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吉林建筑工程...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中交第一航务...
  • 1篇中海油能源发...

作者

  • 103篇张静
  • 3篇师永民
  • 3篇唐恩凌
  • 2篇张丽萍
  • 2篇王俊
  • 1篇孟庆洋
  • 1篇张焕旭
  • 1篇曾旭
  • 1篇李德山
  • 1篇杨纪磊
  • 1篇林景治
  • 1篇汪树军
  • 1篇蒋小琴
  • 1篇蔡亮学
  • 1篇杨燕
  • 1篇田继先
  • 1篇齐玉民
  • 1篇姚雅琴
  • 1篇曹学文
  • 1篇白斌

传媒

  • 7篇炼油与化工
  • 6篇石油化工应用
  • 3篇现代涂料与涂...
  • 3篇岩性油气藏
  • 3篇经济视野
  • 3篇当代化工研究
  • 2篇腐蚀与防护
  • 2篇天然气工业
  • 2篇绝缘材料
  • 2篇新疆石油地质
  • 2篇润滑油
  • 2篇变压器
  • 2篇乙烯工业
  • 2篇石油科技论坛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中国石油企业
  • 2篇中国石油和化...
  • 1篇中国涂料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年份

  • 3篇2024
  • 8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10篇2020
  • 5篇2019
  • 12篇2018
  • 9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6篇2013
  • 9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1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稠油油藏注二氧化碳吞吐技术研究现状
2024年
CO_(2)吞吐技术不仅是一种可有效提高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的关键技术,也是一种减少CO_(2)排放的有效方法。在稠油油藏中,CO_(2)吞吐最主要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原油黏度、使原油体积膨胀以及形成泡沫油,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不同类型的稠油油藏、不同的生产阶段,CO_(2)吞吐的主要作用机理也不同,通常伴随着对烃类的萃取、降低界面张力、改善流度比等作用。CO_(2)吞吐技术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CO_(2)与其他气体、化学剂等进行复合吞吐相比单一的CO_(2)吞吐,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广的应用范围。CO_(2)与N_(2)复合吞吐能减轻CO_(2)的腐蚀作用;与化学剂复合吞吐可以充分发挥气体的扩散作用,效率更高;与泡沫复合吞吐可对高渗层进行封堵,提高CO_(2)扩散范围。CO_(2)多井协同吞吐可进一步扩大注入半径及波及范围,使井间剩余油得到有效动用。目前CO_(2)吞吐技术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沥青质沉淀、设备管线腐蚀、气源不足、CO_(2)捕集成本过高以及注入过程中气窜等问题制约了其发展。
张禧璠张静李文凯杨子健
关键词:稠油油藏降黏泡沫油
大断距断层封闭性评价——以柴达木盆地英东地区油砂山断层为例被引量:7
2013年
在已建立的地层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柴达木盆地英东地区油砂山断层的泥岩涂抹程度并对断裂带排驱压力进行了拟合计算,试图寻求一种在断距较大情况下断层封闭性评价的可行方法。研究认为,合理建立断层区域的地层模型,恰当划分小层是封闭性评价的前提,正确运用评价手段是封闭性评价的关键;油砂山断层的封闭性在垂向深度2 000 m左右是一个分界点,2 000 m以上部分开启,以下完全封闭;油砂山断层下盘深处有很好的勘探前景。
张焕旭陈世加张静王鹏周游姜营海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泥岩涂抹
咸化湖盆页岩油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以柴西坳陷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被引量:6
2023年
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的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32)页岩油获勘探重大突破。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属于典型的咸化湖盆,通过岩芯观察和X射线衍射全岩、地球化学、储层物性分析,发现在此环境下形成的页岩及页岩油具有明显的特性:(1)页岩以碳酸盐岩矿物为主,岩性以纹层状云灰岩和层状灰云岩为主;(2)烃源岩具有低TOC、高转化率的特点,游离烃含量高,具有明显的石油“超越效应”,而且页岩的含油性和生烃潜量与碳酸盐矿物含量呈正相关性;(3)储层表现为特低孔、特低渗的特点,黏土矿物类型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有利于页岩油的稳产和高产;(4)地层压力系数高,能量充足,原油轻质组分多、气油比高。柴西坳陷E32页岩层系厚度大、面积广,为了评价其资源潜力,将柴西坳陷划分为小梁山、英雄岭、扎哈泉和茫崖4个凹陷,首先应用成因法计算资源量,然后用体积法、容积法和类比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最终用德尔菲法确定页岩油总的资源量为69×10^(8)t。本文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1)明确了咸化湖盆页岩油独特的地质特征,指出富油层系的岩性组合;(2)提出了计算吸附烃的计算公式,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页岩油资源量的评估方法;(3)资源量的落实证实了柴西坳陷具有可观的页岩油资源潜力,坚定了勘探信心;(4)多因素综合划定的I类有利区带面积为2460km^(2),指出了下一步勘探的现实领域。
郭泽清龙国徽周飞唐丽姜营海白斌张静刘畅王艳清张博策贾生龙
关键词:页岩油资源潜力
电沉积法制备碱性电解水镍基析氧电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绿氢成为极具前景的清洁能源。碱性电解水制取绿氢技术商业化程度最高,但由于析氧反应(OER)动力学过程缓慢且需要较高的过电位,成为制约电解水电极效率的主要瓶颈。商业电解槽中广泛使用的镍网或泡沫镍电极的OER性能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其上复合镍基催化功能层,开发新型高活性的析氧电极有利于提高电极效率,降低制氢成本。电沉积技术具有工艺简单、条件温和、利于放大生产自支撑电极的优势,成为工业化生产OER电极的理想工艺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电沉积技术制备的镍基析氧电极并用于碱性电解水的研究进展。采用电沉积技术在镍网或泡沫镍基底上制备镍(氢)氧化物、双金属及多元金属以及非金属掺杂的镍基催化剂作为催化功能层,通过增强催化功能层的电导率及金属间的协同作用、增加活性位点数量、减小扩散路径以及改变表面原子构型等方式提高镍基自支撑电极的OER性能。最后,展望了镍基自支撑电极在电解水领域的应用,同时指出了电沉积法制备电极材料存在的挑战。
张静张静王晶晶夏博文赵秦峰王延飞余颖龙邵晨熠龙川
关键词:电解制氢电沉积法
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难点与对策被引量:11
2018年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对于企业而言十分重要,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各个企业在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过程中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针对企业在建立财务共享中心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点问题,首先对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优势进行分析,探讨建设过程中的难点所在,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提出我国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对策,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张静
基于裂缝监测的致密储层压裂裂缝走向预测被引量:5
2020年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某致密气区块发育多个方向的天然裂缝,同时区域内地应力方向变化较快,由于这2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压裂裂缝的扩展,导致常规研究方法难以准确预测不同位置的压裂裂缝走向。采用四维影像向量扫描裂缝监测成果约束的蚂蚁体追踪技术对应力薄弱点进行预测,可以准确表征裂缝延伸方向。通过对51层裂缝监测成果统计得出,压裂井周围应力薄弱点方向可以表征压裂裂缝的延伸方向,同时识别出了172条应力薄弱点的位置、方向和规模。利用高精度地震的蚂蚁追踪技术拟合这些应力薄弱点,修正了蚂蚁体的初始边界、追踪偏差、非法步长、合法步数及停止标准等参数,实现了对整个区域压裂裂缝走向的预测。应用该成果对新监测的5口直井及2口水平井压裂段进行验证,其裂缝走向与预测结果均一致;且对未监测井的比对预测表明,预测裂缝走向的复杂程度与压裂井产能相关性好。表明该方法预测的裂缝走向准确,可为后期的井位部署及压裂优化提供可靠的支持。
刘子雄常菁铉李新发张新臣张静张庆九
一种先旋流后膨胀型超声速分离器脱水性能实验被引量:8
2012年
根据角动量守恒原理,设计加工了一套包含中心体的先旋流后膨胀型超声速旋流分离装置,并搭建室内实验系统对该分离装置的脱水性能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压力恢复系数对露点降的影响和旋流对分离器过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先旋流后膨胀型超声速旋流分离器分离后,分离器干气出口的水露点可达到-2.8℃,露点降可达34.9℃,且露点降随着压力恢复系数的增加而减小;保持分离器的压力恢复系数小于70%时,干气出口的水露点降最少达18℃,分离器可正常工作;在不同入口压力条件下,分离器的水露点降基本相同,分离器的流量适应能力较强,脱水性能稳定;旋流强度增加将减小通过分离器的流体质量流量,只有来流的质量流量达到设计的临界流量时,分离器才可正常工作。
文闯曹学文杨燕张玉蛟张静王国栋
关键词:脱水旋流强度
基于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的输油管道泄漏定位技术被引量:5
2021年
为了解决管道泄漏定位问题,建立了流体动力学模型,利用龙格-库塔法对管道参数进行迭代计算,将管道泄漏定位问题转化为寻优问题,利用模拟退火优化-粒子群算法(SA-PSO)对最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并与其他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A-PSO算法可以跳出局部最优解的限制,在迭代次数达到设定的阈值时可得到全局最优解,该算法的计算时间最短,平均1.5 s,不同工况下的定位误差在1.3~2.9 m之间,同时该算法对微小泄漏的适应性较好,流量和泄漏率的变化对定位精度不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油气管道完整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张静徐春亮马彦涛石美刘勇陆亮
关键词:SA-PSO动力学模型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形成机制的差异性响应被引量:2
2023年
柴达木盆地西部下干柴沟组上段(E_(3)^(2))—上干柴沟组(N_(1))烃源岩作为新生界含油气系统的主力烃源岩层位,由于沉积中心从英雄岭地区转移到小梁山地区,其地球化学特征在区域内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为进一步明确柴西地区E_(3)^(2)—N_(1)烃源岩在沉积中心迁移过程中有机质生源及沉积环境的变化,进而探究烃源岩形成机制,开展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地区E_(3)^(2)-N_(1)烃源岩有机质整体处于低熟—成熟阶段,受隆升影响,沉积时期更早的英雄岭地区E_(3)^(2)烃源岩成熟度反而低于小梁山N_(1)烃源岩。英雄岭地区E_(3)^(2)烃源岩沉积期处于炎热干燥环境,有利于形成水体分层,小梁山N_(1)烃源岩沉积时期湖盆水域开阔,水体加深、盐度降低。英雄岭地区E_(3)^(2)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相较于小梁山地区N_(1)烃源岩更高,并且英雄岭地区E^(3)_(2)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II_(1)型为主,有机质生源主要以葡萄藻、沟鞭藻、盘星藻等浮游藻以及硫细菌等原核生物为主,而小梁山地区N_(1)烃源岩有机质中水生菌藻类生源转变为褶皱藻、皱球藻等淡水绿藻门且有更多的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供应,有机质以II_(1)—II_(2)型为主。英雄岭地区E^(3)_(2)烃源岩沉积期水体盐度极高,底水环境极度缺氧,相较于小梁山地区N_(1)烃源岩的半咸水、弱还原条件更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据此,建立了2套烃源岩差异形成模式。
郝万鑫周飞陈果隋国杰徐耀辉黄谦张静田辉张皓
关键词:烃源岩沉积环境
超高压直流输电换流变绝缘油被引量:3
2014年
换流变绝缘油主要用于换流变压器中作为绝缘和冷却介质,在变压器内充满各部件之间的间隙,排除空气,避免各部件与空气接触受潮而引起绝缘性降低。为实现换流变绝缘油的国产化,填补国产空白,中国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自主开发了超高压直流输电换流变绝缘油。该产品以克拉玛依环烷基原油为原料,采用适宜的加工工艺生产,在我国首条输电线路的换流变设备中得到应用。经过电力系统多年来的实际运行验证,该油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质量水平,性质稳定,使用性好。
李峻峰张静何军马蕊燕
关键词:超高压直流输电环烷基绝缘油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