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 作品数:67 被引量:537H指数:14
-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应用概率物种敏感度分布法研究太湖铜水生生物水质基准被引量:9
- 2015年
- 运用概率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获得太湖水体中铜的急性水质基准值为14.57μg·L-1,慢性水质基准值为3.26μg·L-1;不同类别物种敏感性存在差异,无脊椎动物较脊椎动物更敏感,甲壳类敏感性大于鱼类。概率物种敏感度分布法与传统的物种敏感度分布法相比,更全面合理地考虑多种毒性效应,曲线拟合效果好,受数据量大小影响较小,结果更加稳定。研究结论可为铜水质标准的修订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 侯俊赵芊渊王超王超王沛芳吕博文
- 关键词:铜水生生物慢性毒性水质基准太湖
- 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研究之思考——基于流域演化“山-河-湖-海互动理论”的认识被引量:9
- 2009年
- 长江水环境保护是维持长江健康生命的关键。针对由于水环境问题而引起的长江"亚健康"现状,从流域系统观出发,基于流域系统的演化"山-河-湖-海互动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角度,提出了长江水环境问题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目标研究3个层次的研究思路,重点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作用下长江流域山-河-湖-海相互作用及流域水环境演化规律、重大水环境问题的成因机理、流域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及调控原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进行了论述。旨在引起人们对长江水环境问题研究的关注,推动长江水环境问题研究的开展,为新时期的治江战略制定服务。
- 李长安陈进陈中原王建王超范北林
- 关键词: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
- 营养盐比例对硅藻水华优势种小环藻生长和生理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1年
- 近年来,一些淡水水体如河流、水库等暴发了以小环藻为优势种的硅藻水华,对水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探究不同营养盐水平下营养盐结构对小环藻生长的影响作用,研究了不同N P(N与P质量浓度之比,下同)、Si P、Si N下小环藻培养物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所设定的营养盐浓度范围内,随着N P、Si N的升高,小环藻的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浓度显著增加,在N P为30、Si N为5.0的环境中有较好的生长潜力.小环藻在磷浓度低于0.10 mg L的水体中,生长潜能与Si P呈正相关,最适Si P为100;在磷浓度为0.30 mg L条件下,最适Si P为50.综合对比分析,水体Si P对小环藻生长的影响最为显著.在保持水体营养盐比例不变的条件下,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对小环藻生长亦有明显的影响.当水体氮浓度高于6.0 mg L、磷浓度高于0.10 mg L时,硅是小环藻的主要限制元素,其最适浓度为15 mg L.此外,在初始磷浓度为0.03 mg L,氮浓度低于0.6 mg L、硅浓度低于1.5 mg L时,小环藻生长较为缓慢,光合活性低,因此,若实际水体营养盐浓度低于此水平,将能有效控制硅藻水华的暴发.研究显示,小环藻生长最适N P为30、Si N为5.0;最适Si P与初始磷浓度有关,在磷浓度低于0.10 mg L时,最适Si P为100;磷浓度为0.30 mg L时,最适Si P为50.总体而言,小环藻生长受Si P的影响最为明显.
- 刘鑫王超王超王沛芳王洵胡斌
- 关键词:小环藻
- 人工纳米材料在流动的自然水体中的环境行为
- 近年来,释放进入环境中的纳米颗粒在生态及环境安全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迄今为止,有关人工纳米材料在自然水体中,在剪切力作用下的环境行为仍未见报道。本文通过特制的环形水槽模拟自然水流,选取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水样为研究对...
- 吕博文王超侯俊王沛芳
- 关键词:自然水体环境行为剪切力
-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三水”协同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 2024年
- 农业是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产业,农业面源污染给长三角地区的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亟需以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为依托,统筹推进面源污染协同治理,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临的挑战,包括农业用水量大且循环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成分复杂且产生和输送过程多变、区域种植养殖(种养)交互和污染排放叠加、水质改善与水量和水生态协同缺失、面源污染治理责任主体不明且工程长效运维困难等。研究提出了构建长三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协同治理体系的建议:构建农田区域循环湿地系统,建立“水肥药”资源的循环利用工程体系;发挥灌排工程系统的作用,实现农田污染物逐级截留净化与节水减污;统筹种养水肥综合利用,构建大农业一体化面源近零排放模式;融合“三水”共治,形成基于农业面源协同治理的和美乡村建设技术标准与管理范式;搭建共治共管平台,健全长三角地区“三水”综合管控体系。
- 王超王超钱进王沛芳尹金宝
-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农业面源污染
- 卵砾石生态河床对河流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的效果被引量:17
- 2012年
- 为研究卵砾石生态河床在河流原位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中的效果,选择位于宜兴市大浦镇的林庄港作为试验河道进行原位观测,对比分析了卵砾石生态河床河段和自然河床河段中的生源要素变化规律和水生生物生长状况。试验结果表明:卵砾石生态河床河段对污染物质的截留效果明显好于自然河床河段,对氨氮和总磷的截留率可分别达到37%和25%,卵砾石生态河床的构建可显著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卵砾石生态河床河段水生植被的生长密度和覆盖率均达到良好的水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在敏感物种数、分类单元数和生物数量密度等方面均优于自然河段的;卵砾石生态河床为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和附着生物等水生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起到了较好的改善作用。
- 侯俊王超王超王沛芳
- 关键词:水质净化生态修复截留率生物膜
- 一维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过去10年,一维(1D)ZnO纳米结构材料因其在当前和未来的各种应用潜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气相和液相方法合成1DZnO纳米结构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分类总结。总结1DZnO纳米结构在催化、传感、能量采集设备和电子、光学、光电子等领域的功能特性。
- 吴迪王超王超王沛芳
- 关键词:ZNO一维纳米结构气相生长
- 含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水流紊动特性被引量:59
- 2010年
- 在一定的水动力条件下,不同水生植物对水流结构改变的程度及对底泥再悬浮的影响由于其形态结构的差异有所不同。在玻璃水槽中铺设太湖底泥并种植天然沉水植物(水蕨)和挺水植物(菖蒲),通过水槽实验,用三维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对植物段紊流特性进行测量研究,分析含水生植物明渠水流的水力特性及底泥再悬浮规律。结果表明:含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明渠水流的垂向流速分布各自遵循不同的规律;其紊动强度和雷诺应力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性;在沉水植物冠层交界处及挺水植物的茎杆和枝叶分叉处,紊流强度及雷诺应力均出现最大值;在一定条件下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均能抑制底泥再悬浮,但当雷诺数达到一定数值时,水生植物的存在反而加剧了底泥的再悬浮,与挺水植物相比,沉水植物对底泥再悬浮的抑制效果要更好。
- 王忖王超
- 关键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太湖底泥明渠水流雷诺应力紊动强度
- 湖荡湿地对输水河道磷的截留净化作用被引量:5
- 2013年
- 选取太湖流域望虞河沿线的鹅真荡和漕湖两个湖荡湿地分析湖荡湿地对水体中总磷、总溶解磷、颗粒磷以及正磷酸盐的截留净化作用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湖荡湿地对输水河道中磷有不同程度的截留净化作用,对颗粒态磷和正磷酸盐的截留净化作用最为显著。②湖荡的面积、空间结构、河水在湖荡输入、输出点的位置以及水生植物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湿地对磷的截留净化作用;③水温、pH、DO浓度和Chl-a浓度与水体中的磷浓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水温、pH、DO浓度与Chl-a浓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藻类是影响湖荡净化磷的重要因子。
- 王沛芳胡斌王超王超李丽娜李丽娜钱进
- 关键词:湿地输水河道磷
- 不同流速下沉积物中六溴环十二烷的释放及再分配规律
- 2023年
- 六溴环十二烷(HBCD)作为一种典型卤代有机污染物已在河湖沉积物中被广泛检出,但流速变化下HBCD的迁移和释放行为尚不清楚.本文通过模拟5种流速条件,分析不同流速下表层沉积物中HBCD的释放规律以及HBCD在水-沉积物系统的再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再悬浮的临界流速为0.4m/s,上覆水中HBCD浓度随流速增大而增加,且不同流速下HBCD向上覆水中的释放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与上覆水不同,流速变化对悬浮颗粒物(SS)中HBCD浓度并无明显影响.相比静水和低流速条件,高流速条件下沉积物中HBCD的释放总量较高,0.6m/s流速下HBCD的释放总量是静水条件的31.6倍.流速是引起沉积物中HBCD再分配的关键因素,HBCD的再分配随流速增大而更加明显.不同流速下,SS中HBCD的分配量在HBCD释放总量中均占主导地位;表层沉积物中HBCD更易向较小粒径沉积物中分配.
- 王榕胡煜高寒王超王沛芳陈娟
- 关键词:六溴环十二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