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飞

作品数:4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增温
  • 2篇土壤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暖
  • 2篇高寒草原
  • 2篇变暖
  • 2篇草原
  • 1篇氮沉降
  • 1篇氧化亚氮
  • 1篇植物吸收
  • 1篇生物群落
  • 1篇碳库
  • 1篇土壤微生物
  • 1篇土壤微生物群...
  • 1篇土壤无机碳
  • 1篇土钻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群落
  • 1篇微生物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植...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内蒙古工业大...

作者

  • 4篇杨元合
  • 4篇李飞
  • 3篇周国英
  • 2篇房凯
  • 2篇陈永亮
  • 2篇刘莉
  • 1篇丁金枝
  • 1篇刘芳
  • 1篇张蓓蓓

传媒

  • 4篇植物生态学报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高寒草原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对氮添加的响应:以紫花针茅草原为例被引量:18
2018年
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Ca^(2+)、Mg^(2+)、K^+、Na^+)在维持土壤养分与缓冲土壤酸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其对氮添加的响应有助于准确评估氮沉降背景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然而,目前关于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对氮添加响应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酸性土中。鉴于目前在碱性土中研究相对较少的现状,该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依托氮添加控制实验平台,通过连续3年(2014–2016)的测定,考察了8个不同施氮水平(0、1、2、4、8、16、24、32 g·m^(–2)·a^(–1))下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变化及其可能原因。结果显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尤其是Mg^(2+)与Na^+含量显著降低。并且,盐基离子含量与植物地上生物量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氮添加通过促进植物生长,加速植物对盐基离子的吸收,进而导致土壤中盐基离子含量降低。此外,盐基离子含量也与土壤无机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关系,说明施氮还通过提高土壤中无机氮含量进而导致更多NH_4^+与土壤吸附的盐基离子交换,同时加剧NO_3~–淋溶,带走等电荷阳离子。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连续施氮导致土壤pH值下降,但该土壤目前仍处于碳酸盐缓冲阶段,说明通常在酸性土中报道的"因缓冲土壤酸化引起的盐基离子损失机制"在碱性土中并不成立。这些结果意味着持续的氮输入会造成碱性土中盐基离子损失,进而影响土壤缓冲能力与植被生产力,未来草原生态系统管理中应重视这一问题。
秦书琪房凯王冠钦彭云峰张典业李飞李飞杨元合
关键词:氮沉降植物吸收
土壤含水量调控高寒草原生态系统N_(2)O排放对增温的响应被引量:8
2018年
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是大气N_2O不可忽视的来源。然而,目前学术界在气候变暖对土壤N_2O排放影响方面的认识仍存在较大争议,且调控土壤N_2O排放的微生物机制尚不明确。为此,该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使用透明开顶箱(OTCs)模拟气候变暖,并基于静态箱法测定了2014和2015年生长季(5–10月)的土壤N_2O通量,同时利用定量PCR技术测定了表层(0–10 cm)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基因丰度。结果显示:增温处理导致2014和2015年生长季表层(0–10 cm)土壤温度分别升高了1.7℃和1.6℃,土壤体积含水量下降了2.5%和3.3%,其他的土壤理化性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土壤N_2O通量呈现年际差异,2014和2015年生长季的平均值分别为3.23和1.47μg·m^(–2)·h^(–1),然而,增温处理并没有显著改变土壤N_2O通量。2014年生长季主导硝化作用的AOA和AOB的基因丰度分别为5.0×10~7和4.7×10~5拷贝·g^(–1),2015年为15.2×10~7和10.0×10~5拷贝·g^(–1)。尽管基因丰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但在两年中与对照相比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在生长季尺度上,增温导致的土壤N_2O变化量与其引起的土壤水分变化量之间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温度的变化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增温导致的土壤干旱会抑制土壤N_2O通量对增温的响应,意味着未来评估气候变暖情景下土壤N_2O排放量时需考虑增温引发的土壤干旱等间接效应。
王冠钦李飞彭云峰陈永亮陈永亮杨贵彪刘莉刘莉杨元合
关键词:气候变暖氧化亚氮氨氧化古菌氨氧化细菌
短期增温对紫花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14
2018年
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参与者和调控者。全球变暖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加速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中释放碳,进而引起陆地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正反馈。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如何响应气候变暖等问题认识不足,尤其是缺乏低温干旱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增温响应的实验证据。为此,该文依托青藏高原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草原建立的增温实验平台,基于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测定了2015和2016年生长季表层(0–10 cm)土壤微生物各类群的生物量,在此基础上揭示气候变暖对紫花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短期增温处理导致2015和2016年生长季(5–10月)的表层土壤温度均显著提高1.6℃,同时也导致土壤含水量显著下降了3.4%和2.4%(体积分数),但并没有显著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及归一化植被指数。增温处理下,两年生长季旺期(8月)的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为749.0和844.3 mg·kg^(–1),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为43.1和102.1 mg·kg^(–1),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分别为17.9和8.4,但实验期间MBC、MB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与对照没有差异。PLFA分析的结果显示细菌在微生物群落中占主导,而丛枝菌根真菌含量最少,增温处理并没有改变不同类群的微生物生物量以及群落结构。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是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异的主要因子,并且增温导致的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量分别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变化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由于受水分的限制,短期增温对紫花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没有显著影响。
王军王冠钦李飞彭云峰杨贵彪郁建春周国英周国英
关键词:气候变暖磷脂脂肪酸微生物群落高寒草原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及分布特征被引量:13
2016年
准确评估土壤无机碳库的大小及其分布特征有助于全面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关系。然而,由于深层土壤剖面信息匮乏,使得目前学术界对深层土壤无机碳库的了解十分有限。该研究基于342个3 m深度和177个50cm深度的土壤剖面信息,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估算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无机碳库大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土壤无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0–50 cm、0–1 m、0–2 m和0–3 m深度的土壤无机碳库大小分别为8.26、17.82、36.33和54.29 Pg C,对应的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别为7.22、15.58、31.76和47.46 kg C·m–2。研究区土壤无机碳密度总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增加的趋势;高寒草原土壤的无机碳密度显著大于高寒草甸的无机碳密度。整体上,不同深度的高寒草原无机碳库约占整个研究区无机碳库的63%–66%。此外,深层土壤中储存了大量无机碳,1 m以下土壤无机碳库是1 m以内无机碳库的2倍。两种草地类型土壤无机碳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对高寒草原而言,0–50 cm土壤无机碳所占的比例最大;但对高寒草甸而言,在100–15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出现富集。这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深层土壤是一个重要的无机碳库,需在未来碳循环研究中予以重视。
张蓓蓓刘芳丁金枝房凯杨贵彪刘莉陈永亮李飞杨元合
关键词:碳库克里格插值土壤无机碳青藏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