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兰
- 作品数:6 被引量:10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紧穗野生稻的褐飞虱抗性导入栽培稻的研究被引量:29
- 1997年
- 栽培品种的远缘野生种O.eichingeri (2n=24,CC染色体组)是褐飞虱的重要抗源。为了将原产乌干达的O.eichingeri两个编号材料的褐飞虱抗性导入栽培稻02428中,利用胚培养技术获得了两个组合的F.杂种,可交配力分别为0.36%和1.62%。所得F.杂种生长旺盛,分蘖力强,但高度不育,其花粉母细胞中期Ⅰ二价体数为0~4个,平均1.33~1.37。F_1植株用02428回交及套袋自交产生的BC_1F_1和F_2植株形态相似,染色体组均为AAC,花粉母细胞中期Ⅰ染色体构型为(12.02~12.18)Ⅰ+(11.67~11.89)Ⅱ+(0.04~0.19)Ⅲ,均表现完全不育。进一步检查了42个BC_1F_2植株和9个BC_2F_1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其变幅为24~38,从中筛选到2n=25及2n=24的植株各21个,其中5个整倍体植株对褐飞虱表现抗,说明两份紧穗野生稻载有抗性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已成功转入02428中。本研究还发现一些株高及每穗粒数等明显超亲的材料,这可能与染色体组A与C上某些基因的互作有关。
- 颜辉煌熊振民闵绍楷胡慧英张志涛田淑兰汤圣祥
- 关键词:水稻紧穗野生稻种间杂种褐飞虱抗性
- IAA与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发育的关系及烯效唑的调节被引量:58
- 1998年
- 以汕优413及其父本品种中413为材料,研究了内外源IAA在籽粒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及植物生长延缓剂S-07对其强、弱势粒灌浆过程的影响。在灌浆前期,强势粒抑制弱势粒的发育,外源IAA可代替强势粒的这种抑制作用;灌浆过程中强、弱势粒内源IAA的变化动态存在差异,其中强势粒的内源IAA在开花后急剧上升,8d左右达最高峰;而弱势粒的IAA水平开花后则有一段约12d的“滞缓期”,在开花后20d左右才有一高峰出现。强弱势粒对3H-IAA的合成和吸收能力差异可能是导致其内源IAA水平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孕穗末期喷施S-07可部分抑制强势粒的发育而相对促进弱势粒的发育,提高弱势粒千粒重;孕穗末期喷施S-07溶液可降低强势粒但提高弱势粒灌浆前期的内源IAA水平。
- 田淑兰王熹
- 关键词:亚种间杂交水稻IAA烯效唑籽粒发育
- 稻属种间杂种花粉植株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被引量:5
- 1997年
- 以栽培稻02428与紧穗野生稻间不育F_1杂种(2n=24,AC)为材料进行花药培养,共接种花药32688个,获得再生绿苗13株及白化苗两株,愈伤诱导率与分化率分别为0.14%和34.78%。有9株花粉绿苗长至成熟,均表现长芒、紫柱头、强感光及易落粒等野生亲本的特性。细胞学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其中4株为二倍体(2n=24),形态上与原F_1杂种相似,花粉母细胞中期Ⅰ亦只能见到少数二价体;另5株则为四倍体(2n=48),并从中筛选到两个抗褐飞虱的双二倍体,自交能少量结实。由此推测,F_1杂种很可能产生有功能的不减数配子,并由此再生出绿色花粉植株。
- 颜辉煌胡慧英张雪琴张志涛田淑兰熊振民闵绍楷
- 关键词:紧穗野生稻种间杂种花粉植株染色体组成
- 杂交稻籽粒间的顶端优势
- 本文主要报道了杂交稻'粒间顶端优势'现象以及内源IAA的调节作用,从植物生理学方面揭示了内源IAA与'粒间顶端优势'的关系.
- 王熹陶龙兴徐仁胜田淑兰
- 关键词:杂交稻植物生理学内源激素籽粒灌浆
- 文献传递
- 栽培稻-紧穗野生稻双二倍体的产生及其细胞遗传学研究被引量:13
- 1997年
- 从栽培稻与紧穗野生稻杂种F1的花培再生植株H1中,筛选到E13和E24两个抗褐飞虱的双二倍体,并对其遗传行为进行了研究。与杂种F1相比,双二倍体表现为植株变矮,每穗颖花数减少,穗长与花药长增加,颖花变大,并具有较低的自交育性,H1代的结实率分别为2.72%和3.55%,H2代分别为4.29%和4.72%。进一步对E13和E24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配对情况进行观察,发现两者中期I染色体构型分别为0.69I+23.54Ⅱ+0.06Ⅳ和0.59Ⅰ+23.36Ⅱ+0.14Ⅳ。本研究还发现,两个材料的H2和H3植株染色体数均为2n=48,彼此形态表现相似,说明上述双二倍体具有相对高的遗传稳定性。
- 颜辉煌熊振民闵绍楷胡慧英张志涛田淑兰傅强
- 关键词:水稻栽培稻紧穗野生稻双二倍体细胞遗传学
- 杂交稻及其恢复系的强弱势粒对光合物质摄取能力的比较被引量:8
- 2000年
- 本研究选用杂交稻三组合及相应恢复系作为供试材料 ,分田间试验及盆栽试验两部分。结果表明 ,杂交组合及其相应恢复系的籽粒对标记储藏物质及标记光合物质的吸收分别达到 50 %和 80 % ,杂交组合籽粒的吸收量高于相应的恢复系 ,但差异不大 ,说明在储藏物质与光合产物的运输方面 ,杂交组合比相应的恢复系之间无明显差别。但是 ,杂交组合与相应恢复系的强弱势粒对标记储藏物质与光合物质的摄取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强势粒是弱势粒吸收量的数倍乃至数十倍 ,尤其是杂交组合的强势粒对标记光合产物的摄取能力远高于弱势粒。杂交稻及其恢复系在物质分配方面表现出强势粒对弱势粒的粒间顶端优势 ,杂交组合比相应恢复系的粒间顶端优势表现更为明显。强势粒对弱势粒物质摄取能力的优势 ,可能是杂交稻籽粒结实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 王熹陶龙兴田淑兰黄效林俞美玉
- 关键词:杂交稻强势粒弱势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