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 作品数:71 被引量:215 H指数:8 供职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 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社会学 经济管理 更多>>
婴幼儿危重型先天性心脏病256层CT低管电压心脏增强扫描中造影剂最小剂量分析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分析70 kV管电压条件下婴幼儿心脏增强CT扫描中造影剂最小用量。方法:选取行心脏CT增强扫描的96例危重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A、B、C组,各32例。造影剂选择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含碘320 mg/mL),A、B、C组患儿造影剂用量分别为1.0、1.5、2.0 mL/kg。另选100例2月龄以内行心脏大血管增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E、F组,各50例,管电压分别为80 kV和100 kV,其他扫描条件不变。观察A、B、C组噪声、信噪比、主观评分、诊断的准确率及左、右心室的CT值、室间隔强化值(ΔHU),比较实验组、E组、F组的辐射剂量,分析室间隔ΔHU与造影剂用量的线性关系。结果:A、B、C组的主观评分、噪声、信噪比及诊断的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心脏左心室、右心室CT值及室间隔ΔHU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组与实验组相比,随着管电压的增加,辐射剂量逐渐增高(P<0.05)。室间隔ΔHU与造影剂用量的线性回归公式为:ΔHU=89.71+2.3×造影剂剂量,在满足室间隔ΔHU≥100 HU条件下,造影剂最小剂量0.75 mL/kg。结论:70 kV条件下婴幼儿心脏CT增强扫描所需造影剂最小剂量为0.75 mL/kg。 李姝 刘浩 李光荣 杨明 朱善良 莫绪明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造影剂 婴幼儿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漏误诊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的临床价值,并分析漏诊及误诊的原因,旨在提高超声心动图诊断该病的准确率。方法选取18例经手术证实为ALCAPA的患儿,将术前超声检查的特征与CT血管造影(CT anfiofraphy,CTA)或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漏诊及误诊的声像图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该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结果18例中外院转诊15例,外院超声心动图诊断正确2例,误诊13例(3例误诊为扩张性心肌病,3例误诊为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2例误诊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2例误诊为多发小梁肌部室间隔缺损,2例误诊为冠状动脉右心室瘘,1例误诊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本院超声心动图诊断正确14例,诊断符合率为77.7%;漏诊1例(因同时合并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而漏诊),误诊3例(1例误诊为多发小梁肌部室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前叶脱垂,1例误诊为二尖瓣单乳头肌畸形,1例误诊为扩张性心肌病)。漏误诊率为22.2%(4/18)。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对ALCAPA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同时分析漏诊误诊原因,对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避免患儿二次手术。 王亚萍 陈俊 孙丽娜 朱善良 杨明关键词:儿童 超声检查 漏诊 误诊 仿真滤线栅及图像增强后处理算法用于改善儿童低剂量X线片图像质量 2024年 目的 观察以仿真滤线栅(SG)和图像增强(SE)改善儿童低剂量X线片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4例接受410次床旁X线检查的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资料,包括290幅胸部平片、51幅腹部平片及69幅胸腹联合平片;分别以SG和SE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评估后处理图像质量。结果 410幅SG后处理图像中,2分250幅、1分147幅、0分13幅;SG可显著改善年龄≥1岁和体质量≥10 kg患儿图像质量(P均<0.05),且显示骨骼、气管、外周血管、异物、腰大肌和肠道气体效果较好(P均<0.05)。410幅SE后处理图像中,2分250幅、1分58幅、0分102幅;SE可显著改善年龄≥0.5岁和体质量>4 kg患儿图像质量(P均<0.05),且显示骨骼、气管、大血管、外周血管、心脏后血管和异物效果较好(P均<0.05)。结论 SG可显著改善低剂量X线片显示年龄≥1岁和体质量≥10 kg儿童骨骼、气管、外周血管、异物、腰大肌和肠道气体的质量,而SE则可改善显示年龄≥0.5岁和体质量>4 kg儿童骨骼、气管、大血管、外周血管、心脏后血管和异物的质量。 薛丽荣 王中秋 李姝 杨明 郭斌 荀冲关键词:儿童 X线 图像质量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纹理分析对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纹理分析对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HB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0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19例新生儿HBD患儿的临床与头磁共振成像检查资料。根据患儿7~8个月时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Ⅱ整体发育指数分判断,42例为神经系统正常(≥85分,A组)、46例为轻微发育迟缓(70~84分,B组)、31例为发育迟缓(≤69分,C组)。采用影像组学图像数据分析软件在扩散加权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图上逐层勾画全脑区域(脑沟、池除外)作为感兴趣区,计算获得37个参数,并对3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纹理参数(直方图特征、体积特征、灰度共生矩阵、灰度行程矩阵、邻域灰度差别矩阵、灰度区域矩阵)、临床参数联合纹理参数的诊断效能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参数和纹理参数,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新生儿HBD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3组患儿的性别、胎龄、磁共振成像检查时年龄、分娩方式、血糖最低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组出生体重[(3150±130)、(3020±220)和(2880±140)g,F=-3.10,P=0.015]、窒息史(10、18和20例,P=0.001)、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病史(14、29和21例,P=0.002)、低血糖持续时间[(5.0±0.2)、(8.0±0.4)和(14.0±1.7)d,F=-3.09,P=0.030]及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32.0±3.2)、(28.0±2.6)和(22.0±1.9)分,F=-4.21,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C组纹理参数的直方图峰度(2.57±1.12、3.66±0.98和4.23±0.37,F=3.54,P=0.010)和熵(5.89±1.09、7.67±2.12和8.92±1.62,F=-4.42,P=0.020),灰度共生矩阵的能量(0.48±0.01、0.36±0.02和0.23±0.01,F=-3.12,P=0.001),对比度(2419±21、3354±31和4313±26,F=-4.16,P=0.020)和异质性(126±14、153±23和344±43,F=-3.50,P<0.001);灰度行程矩阵中长行程优势(0.78±0.15、1.12±0.12和1.76±0.31,F=-4.13,P=0.006 王瑞珠 席艳丽 徐化凤 杨明 王心 杨凤 邹芸苏 孙耀金关键词:新生儿 低血糖脑损伤 预后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 肺内影像表现为正常的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肺内影像表现为正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搜集本院行多排螺旋CT检查及支气管镜检查的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974例,将患儿性别、年龄、异物吸入时间、部位、类型、阻塞程度作为自变量,有无合并肺内并发症作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肺内影像表现为正常的危险因素。结果排除多发异物64例,共有910例患儿入组。CT扫描发现713例(78.4%)患儿有肺内并发症表现,197例(21.6%)无肺内并发症表现。两组间比较,患儿性别、年龄、异物吸入时间、吸入部位、阻塞程度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OR=1.212,95%CI 1.071~1.373)、吸入异物时间短(OR=0.998,95%CI 0.998~0.999)、异物位于气管(OR=24.080,95%CI 10.299~56.300)、1/2<阻塞程度<1(OR=6.093,95%CI 3.656~10.154)及阻塞程度≤1/2(OR=18.116,95%CI 8.529~38.476)是气道异物患儿CT扫描肺内表现为正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肺内影像正常的危险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异物部位位于气管、1/2<异物阻塞程度<1、阻塞程度≤1/2、年龄、异物吸入时间。临床诊断时需重视这些危险因素,减少漏诊。 李慧君 付明翠 刘玉婷 朱美娇 王颖 杨明 高修成关键词:气管支气管异物 儿童 并发症 基于增强T_(1)WI和ADC图的纹理分析鉴别儿童鞍区生殖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的价值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究基于增强T_(1)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的纹理分析在鉴别儿童鞍区生殖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的可行性,评价它们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生殖细胞瘤38例,星形细胞瘤40例,采用LIFEx 3.4软件在增强T_(1)WI及ADC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ROI),经软件自动计算得到共39个参数,并对两组间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参数诊断效能。结果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增强T_(1)WI图像中17个纹理参数在两组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生殖细胞瘤的11个参数高于星形细胞瘤,其余6个参数值低于星形细胞瘤。ADC图像中,13个纹理参数有差异,生殖细胞瘤的10个参数高于星形细胞瘤,其余3个参数值低于星形细胞瘤。ROC曲线显示增强T_(1)WI图像中,以灰度行程矩阵(GLRIM)中参数行程百分比(RP)鉴别鞍区生殖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AUC=0.944),截断值为0.92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8%和91.2%,长行程因子(LRE)的诊断效能次之(AUC=0.905)。ADC图像中,以灰度共生矩阵特征(GLCM)中异质性鉴别两者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941),截断值为166.7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4%和92.1%,行程百分比(RP)的诊断效能次之(AUC=0.937)。联合增强T_(1)WI和ADC图进行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提高(AUC=0.976)。结论基于增强T_(1)WI和ADC图的纹理分析在鉴别儿童鞍区星形细胞瘤和生殖细胞瘤中可提供更多量化的、可重复性的信息,可改善现阶段儿童鞍区生殖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仅靠临床表现及常规图像鉴别的情况,联合这两个序列图像可以获得更高的诊断效能。 王瑞珠 席艳丽 徐化凤 朱佳 杨明关键词:鞍区 生殖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纹理分析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及漏诊分析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主-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的诊断价值,分析超声心动图漏诊原因,旨在提高超声对APSD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CTA或心导管造影证实为APSD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声像图表现与手术、CTA或心导管造影结果对比分析,对超声漏诊及诊断不明确的声像图进行深入研究,并总结该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结果:38例患儿中,25例由外院初筛,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11例,疑似3例,漏诊11例,漏诊率44%。本院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30例,疑似2例,11例为单纯APSD,其余均合并其他先天心血管畸形。所有正确诊断的病例均表现为左、房室增大,主、肺动脉增宽及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其中30例显示主-肺动脉间隔的回声中断,缺损直径7~28mm。本组共漏诊6例,漏诊率15.8%,2例因同时合并室间隔缺损(VSD)、重度肺动脉高压(PH)漏诊,1例因合并右室双出口(DORV)、VSD及PH漏诊,1例因二尖瓣大量反流、PH漏诊,1例合并粗大动脉导管未闭(PDA)、PH漏诊,另1例漏诊为新生儿。结论:主-肺动脉间隔缺损临床易漏诊,出现超声心动图结果难以解释的左心增大或肺动脉高压时,首先应考虑APSD的可能,若同时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造成的肺动脉高压时也不能完全排除APSD。并将所有怀疑为APSD的患儿同时进行心导管或CTA检查,以便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尽早手术,改善患儿的生存率,减低死亡率。 刘浩 朱善良 陈俊 左维嵩 莫绪明 杨明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 先天性心脏病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基于小波变换的常规磁共振图像在儿童颅后窝脑肿瘤分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评估基于小波变换的肿瘤全域T1加权像(T1WI)、T2WI与表观扩散系数(ADC)序列的特征参数对于鉴别儿童颅后窝三种常见脑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经病理证实的59例髓母细胞瘤、13例室管膜瘤与27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术前MRI图像以及年龄、性别、症状等临床资料,进行不同序列间的配准,获得T1WI、T2WI、ADC三个序列感兴趣区的小波特征参数,得到对分类贡献排名前十的特征参数,并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进行特征训练和测试。结果对分类器贡献排名前十的小波特征均来自ADC序列,随机森林分类器在训练集中准确度100%,测试集中由排名第一和第三的小波特征构建的模型对三种脑肿瘤鉴别的准确度最优为86.8%,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三种脑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100%、94.8%、76.9%;特异度分别为97.6%、88.0%、98.8%。结论基于肿瘤全域ADC序列感兴趣区的小波特征能提供更多量化信息,帮助鉴别儿童三种常见颅后窝脑肿瘤,诊断效能最高的是ADC序列的第6及第12个小波特征的组合。 王树杰 张炜 何俊平 孙炜航 张瑞 朱美娇 冯章志 杨明 孙钰关键词:儿童 脑肿瘤 基于结构MRI观察0~6岁健康儿童大脑发育 2025年 目的基于3D-结构MRI(sMRI)观察0~6岁健康儿童大脑发育。方法回顾性分析228名0~6岁健康儿童脑3D-sMRI T1WI,获得总脑容量(TBV)、白质体积(WMV)、总灰质体积(tGMV)、皮质灰质体积(GMV)及皮质深部灰质体积(sGMV)各参数的绝对体积值及除TBV外的标准化值,测量皮质表面积和皮质厚度;分析上述各参数在各年龄段的变化。结果0~5岁期间,TBV及WMV、tGMV、GMV、sGMV绝对体积均增长(P均<0.05),且增长速度逐渐减慢;5~6岁期间,上述各参数增长均不明显(P均>0.05)。0~1岁期间,标准化WMV和sGMV均减小;1~4岁期间,标准化WMV逐渐增长(P均<0.05),而标准化sGMV无明显变化(P均>0.05);4~6岁期间,标准化WMV和sGMV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0~1岁期间,标准化tGMV和GMV随年龄增大而增长;之后1~6岁期间,除标准化tGMV于3~4岁期间出现明显减小外(P<0.05),其余参数均较稳定(P均>0.05)。全脑皮质表面积在0~5岁期间明显增长(P均<0.05),以0~3岁期间增长最快;5~6岁增长不明显(P>0.05)。0~1岁期间,全脑皮质厚度迅速增长,并于约1.5岁时达峰值;之后,均呈波动式变化,但变化不明显(P均>0.05)。结论健康儿童0~6岁期间大脑发育模式具有一定特征性。 俞玮 杨凤 杨康 冯章志 杨明关键词:儿童 磁共振成像 儿童腹壁韧带样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征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儿童腹壁韧带样纤维瘤病(DF)的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至2020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9例儿童腹壁DF的临床和影像表现特征,观察指标主要包括病灶的部位、形态、数目、大小、边界、生长方式(浸润性/膨胀性)、与周围肌肉组织结构关系、密度、信号和强化特征。所有标本均行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9例患儿的中位年龄为4岁,男性7例、女性2例;均为单发病灶,病变位于腹壁肌肉,4例突向腹腔生长;病灶呈椭圆形或梭形7例,沿肌间隙蔓延呈不规则形2例。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未见明显钙化、坏死或囊变,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MR平扫T1WI病变呈等/稍低信号,T2WI信号不均匀,呈低/等或等/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1例病灶内见不强化低信号条索影,1例DWI呈明显高信号,ADC与周围肌肉信号相等。手术所见肿瘤质地硬,仅1例可见包膜,其余均和周围肌肉组织分界不清。病理镜下肿瘤由不同比例的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7例结合免疫组化者Vimentin均阳性。结论儿童腹壁DF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应用,对临床术前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李小会 陈桂玲 盛会雪 顾海斌 杨明 高峰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