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燕 作品数:9 被引量:41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一株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的驱油性能及现场应用 通过对胜利油田不同区块样品中微生物进行筛选,得到一株能够乳化分散原油的细菌,经鉴定为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能够耐受60℃以上的高温生长代谢.利用该菌的培养液、培养后离心上清液及离心后的菌体分别进行了驱油实验,结果表明3种不... 刘涛 李彩风 胡婧 巴燕 宋欣 王静 曹嫣镔关键词:微生物驱油 乳化 驱油机理 驱替实验 微生物驱油过程中配气对菌群结构及驱油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2019年 为揭示油藏条件下微生物驱油过程中配注空气对菌群结构及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岩心驱替模拟实验研究了配气量对微生物驱驱油效率的影响,并通过显微镜、高通量测序仪和气相色谱分析了产出液中的菌群和小分子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微生物驱油过程中,配注空气量对菌群结构及驱油效果的影响显著。配注不同体积的空气激活微生物作用后产生了明显的驱替效果,并且随着配气量的增加驱替效率升高并逐渐稳定,液气比为1∶5时的驱替效率最高(8.77%)。随配气量增加产出液中菌数升高,不同类型的功能微生物被激活,其中4类主要优势功能菌占整个菌群比例的67%,功能微生物主要以产表面活性剂和乳化剂的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为主。配气量为液气比1∶5时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代谢产生的小分子酸浓度较高,微生物代谢活性最佳。液气比1∶5可以作为现场实际配气的选择依据。 刘涛 汪庐山 胡婧 巴燕 刘方 曹嫣镔关键词:微生物驱油 菌群 驱油效果 新型产甲烷菌系提高极限含水油藏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1 2024年 我国东部老油田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呈含水上升快、采油速度低、水驱效益低等开发特征,现有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无法实现原油的经济采出,亟需建立接替技术。为此,以胜利油田某聚驱后油藏为试验区,开展了油藏菌群结构分析、新型产甲烷菌系的激活产气、油藏适应性及驱油性能研究,探索新型产甲烷菌系在这类油藏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显示,试验区油藏具有丰富的石油烃降解菌,有利于生物气化技术的实施。模拟试验区油藏条件下,新型产甲烷菌系与油藏内源微生物有较好的相容性,90 d每克原油的产气量达到3.12 mmol,是单独激活油藏微生物产气量的4.5倍,且产生的气体中甲烷气占比达到78%。菌群结构分析显示,新型产甲烷菌系占比达到35.9%,是产气速率大幅提升的关键。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油藏温度低于65℃、原油黏度小于1 356 mPa·s条件下,新型产甲烷菌系均展示了良好的产气性能。利用实验室设计的物理模型,评价了该菌系产气提高驱油性能,结果显示,注入该菌系后产气作用有效动用了模型顶部的剩余油,极限含水条件下驱油效率提高5.4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气化技术提高极限含水油藏采收率的机理。 丁明山 林军章 林军章 孙楠 冯云 孙楠 汪卫东关键词:生物气化 提高采收率 胜利油田辛68区块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 被引量:11 2018年 针对胜利油田辛68区块埋藏深、高温高盐,不适合化学驱和转热采提高采收率的开发矛盾,开展了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在对区块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研究,获得了长链碳源类激活剂体系,能够激活不同种类功能菌达到10~8个/mL以上,乳化原油粒径小于10μm。物理模拟实验表明,提高驱替效率8.5%。现场激活吞吐试验后收到了明显效果,油藏中微生物被有效激活,产出液表面张力降低,乳化油滴增加,原油黏度降低,油井产油量由试验前的1.0t/d提高到1.8t/d,含水率降低14%,增油降水效果显著。 刘涛 赵凤敏 林军章 巴燕 曹嫣镔关键词:激活剂 乳化 提高采收率 胜利油田孤岛中一区Ng3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 被引量:12 2016年 为研究聚合物驱后微生物驱油效果,在胜利油田孤岛中一区Ng3开展了聚合物驱后微生物驱油试验,现场通过注入高分子多糖类激活剂体系激活油藏深部微生物,从而启动地下残余油,增加原油流动性,提高原油采收率。现场试验表明,小分子酸是微生物代谢重要的指示剂,施工后30 d出现峰值,且峰值浓度比试验前提高5~8倍;生物指标检测表明注入激活剂以后微生物得到有效激活,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现场样品菌浓达到105个/m L以上,而且菌数开始升高的时间滞后于小分子酸,菌数开始升高时小分子酸浓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油藏深部厌氧微生物开始生长代谢消耗小分子酸的过程。现场生产动态表明试验以后50 d开始见效,中心井组综合含水下降2%以上,日增产原油6 t以上,且效果维持在5个月以上;其中,中心见效井7XNB11日产油量由试验前的1.1 t升高到4.5 t,含水率下降6%。 马波 刘涛 曹功泽 王业超 巴燕 曹嫣镔关键词:微生物采油 聚合物驱 激活剂 可以聚合物驱后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微观模型实验研究 2012年 采用微观模拟实验方法,利用透透仿真微观模型,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存在形式、形态和分布规律;研究聚合物驱后微生物作用时剩余油存在形式变化、形态变化、流动特性变化,分析研究聚合物驱后微生物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用微生物驱油,依靠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乳化携带、剥离油膜、降解、产生生物气等机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巴燕关键词:剩余油 采收率 一株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的驱油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12 2015年 针对油藏高温条件下微生物数量较少,驱油机理不够明确的特点,对胜利油田不同区块微生物进行筛选.得到一株能够乳化分散原油的细菌,经鉴定为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能够耐受60℃以上的高温并能有效生长代谢,代谢产物主要由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组成.利用该菌的培养液、培养后代谢产物及培养后的菌体分别进行驱油实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的驱替液均能够提高驱替效率,其中培养液能够提高驱替效率11.8%,其他两种驱替液提高驱替效率分别为4.5%和3%.培养液和培养后菌体驱替时岩心压力升高0.5 MPa以上,而培养后代谢产物驱替过程中压力变化不明显,但是代谢产物能够乳化剥离原油,同样达到提高驱替效率的作用.岩心驱替结束后对岩心内剩余油测定表明,从入口到出口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证明微生物驱替时不断"推移"、"驱赶"原油的过程.综合实验结果,该菌株具备进一步现场实际微生物驱油应用的潜力. 曹嫣镔 刘涛 李彩风 胡婧 巴燕 吴昕宇关键词:微生物驱油 乳化 驱油机理 驱替实验 岩心渗透率对微生物驱油效果及生长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2018年 为揭示岩心渗透率对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物理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渗透率条件下微生物在岩心中的生长代谢及驱油效果,并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岩心内部菌体的分布。研究表明,微生物激活生长以后能够产生驱油作用,渗透率为500×10^(-3)μm^2时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最大(达6.6%),渗透率过高(>1500×10^(-3)μm^2)或过低(<100×10^(-3)μm^2)时微生物驱油效果均变差。渗透率过低时,孔吼半径较小,微生物无法通过孔吼进入岩心内部;渗透率过高时,菌体随产出液驱出,不能在岩心内部产生滞留作用。渗透率在100×10^(-3)~1500×10^(-3)μm^2范围内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吸附和滞留作用,此渗透率范围可以作为微生物驱油油藏渗透率筛选的依据。 郭省学 刘涛 郭辽原 巴燕 曹嫣镔关键词:微生物驱油 渗透率 物理模拟 扫描电镜 菌体 中高温油藏高效驱油微生物SZ2研究与应用 2017年 以葡萄糖、蛋白胨、酵母粉、磷酸氢二钾、氯化钠培育出了高效驱油微生物SZ2。利用高温高压流变仪、棒状薄层色谱分析仪、旋转滴界面张力仪和动态接触角测量仪分析了微生物SZ2对原油黏度、族组成、油水界面性质、乳化性能、润湿性能的影响,并对微生物趋界面效应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微生物SZ2在60℃时使原油黏度由1197.0 m Pa·s降低至432.7 m Pa·s,降低了63.9%;20℃下使胶质、沥青质总质量分数由70.34%下降至67.16%,降低了3.18%;SZ2能够明显改善油水界面性质,55℃下,对比去离子水,SZ2使得地层水-原油界面张力由40.96 m N/m降至16.72 m N/m,降低了59.18%;使接触角由中性润湿81.00°下降至亲水性20.28°;60℃下,SZ2和原油作用10 d即可使原油完全分散,多方面性能优于胜利油田现有驱油微生物S3,在胜利油田沾3区块现场实验期间,SZ2使油井综合含水率由96.1%降为89.1%,16口油井累计增油量3288 t。 戴振华 郭继香 孙刚正 巴燕 刘涛 吴小川关键词:降黏 乳化性能 接触角 提高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