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友胜
-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替加环素或米诺环素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13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不同抗生素方案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110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按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C 3组,各采用不同的抗感染方案:A组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B组在A组用药方案上联合使用替加环素,C组在A组用药方案上联合米诺环素。通过观察CPIS评分、PCT、CRP、IL-6、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等,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实际入选92例,A组36例,B组29例,C组27例。3组患者治疗前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周后的B组在CPIS评分、PCT、CRP、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方面均优于A组及C组(C组CRP除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A组比较在CRP、机械通气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方面,B组的消化道症状及C组的皮疹症状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处理后很快好转。结论:针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替加环素疗效比单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或联合米诺环素效果要好,推荐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替加环素。
- 叶友胜余菲张琳
-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替加环素米诺环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 脓毒性休克患者并发AKI的影响因素及miR-21与miR-29a对预后的评估价值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微小RNA-21(miR-21)、miR-29a对脓毒性休克并发AKI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AKI组36例和非AKI组44例,归纳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AKI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脓毒性休克并发AKI患者临床结局将其分为存活患者和死亡患者,比较不同预后患者miR-21、miR-29a表达水平,分析miR-21、miR-29a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AKI组双肾叶间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小流速(EDV)均低于非AKI组(P<0.05),阻力指数(RI)高于非AKI组(P<0.05)。两组平均动脉压(MAP)、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氧合指数(PaO_(2)/FiO_(2))、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乳酸(LA)、PSV、EDV和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APACHEⅡ评分、PCT是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AKI的影响因素(P<0.05)。存活患者miR-21、miR-29a表达水平均低于死亡患者(P<0.05),miR-21、miR-29a评估脓毒性休克并发AKI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分别为75.00%、62.50%,特异度分别为60.00%、75.00%。结论 miR-21、miR-29a对脓毒性休克并发AKI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预测价值,临床可针对影响因素采取相关措施,评估脓毒性休克并发AKI患者预后,以尽可能减少患者死亡。
- 郝明伟吴凤玲杨薛萍叶友胜张琳
- 关键词:肾脏微循环微小RNA-21
- 丙戊酸钠致高氨血症1例被引量:1
- 2022年
-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1例复杂高氨血症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患者因脑外伤伴癫痫发作收住入院,既往有胆管癌伴肝转移病史,入院后予丙戊酸钠控制癫痫发作,病程中患者肺部感染严重,肝功能正常,血氨升高,加用苯巴比妥肌内注射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口服后出现血氨迅速升高。停用抗癫痫药物后,患者血氨逐步降至正常。高氨血症的病因不易鉴别,尤其是丙戊酸钠引起的非肝硬化性高氨血症临床不常见,在诊疗工作中需高度重视,避免漏诊、误诊。
- 余菲叶友胜张琳
- 关键词:丙戊酸钠
- 血浆吸附在高胆红素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浆吸附、血浆置换治疗在高胆红素患者中的治疗差异。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高胆红素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血浆置换组、血浆吸附组,每组25例。血浆置换组、血浆吸附组分别使用血浆置换和血浆吸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周后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浆清蛋白、不良反应以及总体好转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24 h后、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总胆红素、ALT、AST、PTA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蛋白在血浆置换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浆吸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4 h和1周后的PTA、清蛋白以及总胆红素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吸附在清除胆红素方面能达到血浆置换的相同要求,能满足清除胆红素的目的,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可作为血浆置换的替代治疗,为肝移植争取时间。
- 郝明伟叶友胜海地张琳
-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血浆置换血浆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