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灵敏
-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预后的风险评估作用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调查在本院行首次CRT植入术的264例心衰患者临床资料。定义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包括心脏移植)和心衰再住院。以CRT植入术后1年内全因死亡为因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值找到RDW的最佳界值(cut-off值)。以RDW的最佳界值将患者分为2组,对基线资料行相关性分析,对随访结果做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并评价RDW对各临床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ROC曲线预测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的RDW界值为13.75%(P=0.006,曲线下面积0.638,敏感度0.538,特异度0.747)。相关性分析显示,RDW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房前后径(LAd)呈正相关(r=0.233,P〈0.01;r=0.289,P〈0.01)。RDW≥13.75%组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高于RDW〈13.75%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方面RDW≥13.75%组均明显劣于RDW〈13.75%组(log-rank检验:P〈0.01;P=0.006)。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RDW≥13.75%(HR=2.078,95%CI:1.014~4.262,P=0.046)仍是CRT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心衰再住院方面无统计学意义(HR=1.386,95%CI:0.833~2.306,P=0.209);LAd(HR=1.038,95%CI:1.003~1.074,P=0.031)是心衰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DW与患者的心衰严重程度相关。RDW≥13.75%提示CRT患者远期死亡及心脏移植风险增加。
- 糜家睿刘志敏杨绳文吴灵敏华伟陈柯萍丁立刚张澍
-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预后
- 左心房心内膜去神经化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左心房心内膜去神经化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57例症状严重、倾斜试验结果为阳性的难治性VVS患者,男性22例,平均年龄(43±14)岁,均对常规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57例患者均采用三维标测系统重建左心房模型,于左心房的5个自主神经节(GP)解剖分布区域消融,行左心房心内膜去神经化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消融术中出现血压下降、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等迷走反应情况,消融终点为迷走反应消失。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晕厥、晕厥前兆的发生情况并复查动态心电图和直立倾斜试验。结果:52例(91.2%)患者在消融中诱发出迷走反应,并达到消融终点,5例患者未能诱发出明显的迷走反应。平均随访(36±22)个月,52例(91.2%)患者未发生晕厥,其中11例仍有心悸、黑朦及头晕等晕厥前兆发生,但术后每年晕厥前兆发作次数[(1.9±0.9)次/年]较术前[(6.2±5.5)次/年]明显减低(P=0.028),自觉症状明显改善。5例患者VVS复发。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左心房心内膜去神经化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VVS安全、有效,能有效预防VVS复发。
- 孙巍郑黎晖姚焰乔宇侯炳波吴灵敏郭金锐张澍
- 关键词:心内膜导管消融术
-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特征被引量:18
- 2015年
- 目的:通过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检测定量评估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异常的迷走神经张力。方法:选取2013-06至2014-08于我科就诊的直立倾斜试验结果为阳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28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组,以30例门诊就诊的无心血管系统异常的患者为对照组,行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检查。结果(:1)血管迷走性晕厥组患者全天心率减速力[(9.4±2.9) ms]和昼间心率减速力[(8.9±2.9) ms]高于对照组全天心率减速力[(7.5±2.5) ms]和昼间心率减速力[(7.5±2.5)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管迷走性晕厥组昼夜心率减速力比值〉1者比例高于对照组(32.1% vs 6.7%,P=0.019)(;3)血管迷走性晕厥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总体标准差(SDNN)[(139.8±34.0) ms]、差值的标准差(SDSD)[(29.9±15.7) ms]、差值的均方根(rMSSD)[(40.9±18.8) ms]均高于对照组SDNN[(115.5±29.4) ms]、SDSD[(21.8±6.6) ms]、rMSSD[(28.9±8.4)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全天心率减速力同晕厥发作呈正相关(比值比=2.045,95%可信区间1.100-3.801,P=0.024)。结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异常升高,心率减速力是晕厥发作的预测因子。
- 孙巍郑黎晖姚焰翁智远乔宇侯炳波吴灵敏郭金锐张澍
-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迷走神经心率变异性
- 心房颤动维持机制的电标测和频谱分析
- 第一部分:频谱分析定位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关键基质 [研究背景]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效果仍不理想,需要进一步阐明其发生和维持的机制以指导消融策略的改进。本研究采用同步频谱分析方法研究房颤时左心房激动的特征,探讨...
- 吴灵敏
- 关键词: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心房颤动非接触标测线性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