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烨
- 作品数:8 被引量:158H指数:6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普研究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30天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评估被引量:16
- 2018年
- 目的 评估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30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急诊科的115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临床资料,以中毒30 d后的临床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64例)和死亡组(51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资料确定中毒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NLR对中毒患者30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Spearman分析探讨NLR与百草枯中毒严重程度指数(severity index of paraquat poisoning,SIPP)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平均年龄(38.9±13.6)岁,男性54例,女性61例,总体病死率44.35%(51/1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是中毒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1.477,95%CI: 1.035~2.107,P<0.05)。NLR预测效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95%CI:0.821 2~0.966 3,P<0.01),最佳截断值为11.71(敏感度71.79%、特异度94.29%;阳性预测值93.33%、阴性预测值75.00%;阳性似然比12.57、阴性似然比0.30)。NLR与SIPP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0.525, P<0.01),且SIPP≥10组患者NLR值(15.02±12.40)较SIPP<10组(6.19±2.54)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LR值增高是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其与SIPP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对中毒患者的30 d死亡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梁欢高烨刘芸顾双双蔡楠蒋敏王军何飞
- 关键词:百草枯中毒死亡率
- BOPPPS模式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探索被引量:71
- 2017年
- 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目前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有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改进。因此,结合我国医学教育实际情况需求,探索倡导新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提上日程。BOPPPS模式是带教教师参与进行课程设计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北美地区并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应用。BOPPPS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围绕既定教学目标,涵盖了引言部分、教学目标设定、课前评估、参与式互动教学、课后评估以及教学效果汇总等确保教学成功的六大要素。该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为特点,贯穿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力求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BOPPPS教学模式在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中的优缺点,发现与传统教学比较,BOPPPS教学模式可增强学生对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临床思维的锻炼,提升学生临床疾病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 高烨李磊
- 关键词:临床实践教学教学目标
- RDW、NT-proBNP、sST2与急性失代偿期HFPEF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OW)、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可溶性ST2(sST2)与急性失代偿期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100例HFpEF患者,按照患者随访1年内是否有心力衰竭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分为预后不良组40例、预后良好组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RDW、NT-proBNP、sST2测定值及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HFpE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吸烟、糖尿病、高血脂、心率、用药治疗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合并高血压、NYHA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宋银雪许静梁欢高烨
- 关键词: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 百草枯或敌草快中毒患者30 d预后模型的建立
- 2024年
- 目的探讨百草枯(PQ)或敌草快(DQ)中毒患者30 d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以更好地判断患者的预后并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21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及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符合纳排标准的PQ与DQ中毒患者(109例,其中PQ中毒患者82例,DQ中毒患者27例);收集病历资料并电话随访服毒30 d时的预后,分为死亡组(n=46)及存活组(n=63);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入院1 h的血生化指标、是否血液灌流(HP)、是否HP联合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分析两组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年龄、服毒量、乳酸值及是否HP为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回归方程Y=Logit(P)=-3.588+0.05×年龄+0.031×服毒量+0.467×乳酸-1.915×是否HP(未HP赋值为0,有HP赋值为1)。该模型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7.645,自由度=8,P=0.469,该模型拟合度较好。该模型的灵敏度为86.96%,特异度为88.89%,AUC为0.93,95%CI为0.88~0.98,P<0.001。该模型校准度良好,C-index为0.931,有良好的区分度;临床决策曲线(DCA)显示该模型有较好的标准化净效益。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科学、有效地对PQ或DQ中毒患者进行30 d预后的预测,能指导临床医师对该类患者的治疗。
- 樊丹丹高烨
- 关键词:近期预后
-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评估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8例,将机械取栓治疗者设为组1共42例,内科保守治疗者设为组2共86例。分析比较两组间预后指标:治疗24 h后△NIHSS评分等级,治疗1个月后mRS评分等级,颅内出血例数及住院天数。结果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卒中史、发病到治疗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颅内病变部位、颅内病变血管这些因素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NIHS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显效率(19.1%)高于组2(12.8%),组1有效率(21.4%)高于组2(7.0%),组1无效率(59.5%)低于组2(80.2%);两组治疗1个月后mRS评分等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恢复优的比率(16.7%)高于组2(11.6%),组1恢复良的比率(38.1%)高于组2(25.6%),组1恢复差的比率(40.5%)低于组2(58.1%),组1死亡率(4.8%)和组2(4.7%)大致相仿。颅内出血比率及住院天数在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机械取栓的预后较内科保守治疗预后好。
- 樊丹丹屈秋民高烨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保守治疗预后
- 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被引量:33
- 2017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对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对220例中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年龄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170例,占77.3%;冠心病128例,占58.2%;高血脂22例,占11%;感染57例,占26.0%;糖尿病34例,15.46%;低钾26例,占11.8%。男性年龄50~70岁,平均65岁,女性年龄60~80岁,平均70岁。结论:脑梗死发病大多与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有关,约40%与感染、糖尿病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低钾成为脑梗死病加重的诱因。发病年龄女性大于男性,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 刘花利高烨
- 关键词:数据收集
- 番石榴叶总三萜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及对PI3K/AKT通路的调控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番石榴叶总三萜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肾损伤的治疗作用,并研究其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自60只SD大鼠中随机选取50只建立脓毒症模型,余10只记为BC组,将建模大鼠随机分为MC组、PC组、LD组、MD组和HD组,PC组予以20万U·kg^(-1)·d^(-1)乌司他丁腹腔注射,LD组、MD组和HD组予以60、120和240 mg·kg^(-1)·d^(-1)番石榴叶总三萜腹腔注射,连续1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给药前后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ELISA检测给药前后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苏木素-伊红染色(HE)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I3K、AKT、核因子-2-相关因子-2(Nrf2)mRNA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检测PI3K、AKT、Nrf2蛋白表达及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水平。结果给药后BC组血清Scr、BUN、IL-1β、IL-18、TNF-α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MC组均较给药前显著升高(P<0.01),其余4组均较给药前显著下降(P<0.01),且给药前MC组、PC组和3剂量组均高于BC组(P<0.01),给药后MC组均显著高于BC组(P<0.05),PC组和3剂量组均显著低于MC组(P<0.01),PC组、MD组和HD组均显著低于LD组(P<0.01),HD组均显著低于PC组、MD组(P<0.01);MC组肾组织病理严重改变,PC组和3剂量组均有所减轻,HD组肾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与BC组最为接近;各组肾组织PI3K、AKT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肾组织Nrf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p-PI3K、p-AKT水平对比,MC组均显著高于BC组(P<0.01),PC组和3剂量组均显著低于MC组(P<0.01),且PC组、MD组和HD组均显著低于LD组(P<0.01),HD组均显著低于PC组和MD组(P<0.01)。结论番石榴叶总三萜可减轻脓毒症大鼠炎性反应和肾组织病理变化,还可改善肾功能,推测是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抑制p-PI3K、p-AKT水平、下调Nrf
- 宋银雪高烨许静杜俊凯
- 关键词: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评估被引量:18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脓毒性休克患者28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8-12期间收住我院急诊科的121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28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73例)和死亡组(48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资料确定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urve,ROC)评估NLR对脓毒性休克患者28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NLR与脓毒性休克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脓毒性休克患者总体病死率为39.66%(48/1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Lac、PCT、APACHE II评分是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NLR预测效能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4(95%CI:0.698~0.871,P<0.05),最佳截断值为20.01(敏感度66.67%、特异度83.56%;阳性预测值80.22%,阴性预测值71.49%,阳性似然比4.06,阴性似然比0.40)。NLR与APACHEⅡ评分呈中等强度相关(r=0.401,P<0.01)。APACHE II评分≥20的患者NLR值明显高于APACHE II评分<20组(19.41±6.93vs.14.53±5.58,P<0.05)。结论:NLR增高是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其与APACHEⅡ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对脓毒性性休克患者的28d死亡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梁欢苗常青吴梦茹李晓青高烨
-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