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松
- 作品数:54 被引量:130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地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State Education Ministry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核孔复合体相互作用蛋白(NPIP)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节作用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构建HBV核心启动子及NPIP的重组载体,研究NPIP对核心启动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根据HBV核心启动子及NPIP的序列设计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别扩增HBV核心启动子和NPIP基因,分别构建HBV核心启动子的报告载体及NPIP的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法瞬时转染HepG2细胞.结果:成功构建HBV核心启动子的报告载体及NPIP的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法瞬时转染HepG2细胞48h后,用ELISA法检测β-gal的表达,显示核心启动子在NPIP的影响下,其活性有降低3-4倍.通过体内实验证明NPIP可以下调HBV核心启动子的表达.结论:NPIP明显降低HBV核心启动子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HBV复制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 高学松成军甄真黄燕萍郭江刘妍戴久增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转录活性
- β_2-微球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节作用
- 2004年
- 目的:研究β2-m对核心启动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根据HBV核心启动子及β2-微球蛋白的序列设计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别扩增HBV核心启动子和β2-微球蛋白基因,分别构建HBV核心启动子的报告载体及β2-微球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法瞬时转染HepG2细胞.结果:成功构建HBV核心启动子的报告载体及β2-微球蛋白(β2-m)的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法瞬时转染HepG2细胞48h后,核心启动子在β2-微球蛋白(β2-m)的影响下,其启动子活性降底2倍.结论:β2-微球蛋白(β2-m)
- 高学松成军甄真杨艳杰黄燕萍郭江刘妍戴久增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转录活性
-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克隆筛选丙型肝炎病毒F蛋白结合蛋白2反式激活基因
- 2005年
-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新基因丙型肝炎病毒F蛋白结合蛋白2(HCVFBP2)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克隆HCVFBP2反式激活相关基因。方法:以HCVFBP2表达质粒pcDNA3.1(-)FBP2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转染的HepG2细胞为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RsaⅠ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衔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多聚酶链反应(PCR),将产物与pGEMTeasy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人类新基因HCVFBP2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选取48个克隆,进行菌落PCR分析,均得200~1000bp插入片断。挑取30个克隆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28个已知功能基因序列和2个未知功能基因。结论:应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HCVFBP2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该文库的建立为阐明HCVFBP2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 黄燕萍张树林成军张黎颖郭江杨瑗戴久增刘妍王琳蔺淑梅高学松
- 关键词:反式激活抑制性消减杂交
-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重组干扰素-β蛋白结合蛋白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重组干扰素β(IFNβ)肝细胞结合蛋白,探讨IFNβ抗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重组的IFNβ蛋白包被酶联免疫板,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对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5轮“吸附-洗脱-扩增”筛选过程。经噬斑的PCR扩增后,构建克隆载体,最后对所筛选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对肝细胞cDNA文库经过5轮的生物淘洗,从最后一轮筛选的顶层琼脂中随机挑选40个克隆,构建克隆载体,序列测定后经过同源性搜索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和IFNβ蛋白具有结合作用的肝细胞蛋白。结论:筛选到与IFNβ蛋白具有结合作用的多种具有不同生理、生化功能的肝细胞蛋白。
- 钟彦伟曲建慧成军戴久增吴顺华高学松郭江纪冬王琳
- 关键词:噬菌体展示技术结合蛋白
-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克隆PS1TP2的反式激活基因
-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具有4个开放读码框(ORF),通过不同的起始密码子(ATH)编码至少7个蛋白,包括三个表面抗原:包膜蛋白前-S1、前-S2、S;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病毒多聚酶(P);...
- 郭江成军张黎颖纪冬赵龙凤刘妍高学松
- 文献传递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cholangitis,PBC)患者40例为PBC组,根据年龄和性别匹配无肝病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boneminaral density,BMD)、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P1NP)、Ⅰ型胶原降解产物(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和总25羟维生素D [25-hydroxy vitamin D,25(OH)VD]等指标以及PBC患者肝功能与BMD和骨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 PBC组患者合并骨密度异常34例(85.0%),其中骨量减少18例(45.0%),骨质疏松16例(40.0%);对照组患者合并骨密度异常11例(27.5%),其中骨量减少9例(22.5%),骨质疏松2例(5.0%),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627,P=0.001)。PBC患者腰椎(L1~L4)和髋关节不同部位BM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PBC患者中5例发生脆性骨折,其中1例先后发生腰椎骨折和左侧股骨颈骨折,对照组患者无脆性骨折发生。Child-Pugh C级患者BMD、血清骨钙素和总25-羟维生素D水平较Child-Pugh A级和B级患者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PBC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显著升高,其机制可能与血清骨钙素和总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有关。
- 高学松张耀南刘婷李蕴铷张亦瑾李洪杰刘丽改刘楠王艳斌段雪飞
-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骨密度骨质疏松症
- 全科医师传染病知识培训的必要性及培训策略分析被引量:7
- 2015年
- 基层全科医师是居民的健康管理守护人,也是传染病防控的前沿阵地和重要关口。本文分析了在当前传染病疫情新病不断出现、旧病不断复燃的严峻局面下,对基层全科医师进行传染病培训的必要性,并建议成立以传染病专科医院为主体的传染病培训基地,形成传染病培训的长效机制,最终提高全科医生的传染病防控能力。
- 段雪飞高学松范小玲
- 关键词:全科医师
- 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 2021年
- 目的:通过对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的分析,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抗病毒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59例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性别、年龄、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状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HBV DNA载量、FIB-4(Fibrosis 4 Score,FIB-4)指数、肝脏弹性测定值与肝组织病理的相关性。结果:259例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G)≥2共79例(30.50%),纤维化分期(S)≥2共67例(25.87%),G≥2或S≥2共99例(38.22%)。不同性别、年龄、HBeAg状态、ALT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T>19 U/L组与AST≤19 U/L组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3,P<0.01),FIB-4指数、肝弹性硬度值与肝脏纤维化分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ST>19 U/L对于判断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的慢性HBV感染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李洪杰高学松刘楠张亦瑾高丽丽高萍段雪飞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病理学
-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干扰素β基因启动子DNA结合蛋白的基因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筛选干扰素β(IFN-β)启动子DNA结合蛋白的基因,探讨IFN-β基因调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IFN-β启动子DNA的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对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5轮“吸附-洗脱-扩增”的生物筛选过程,噬斑PCR扩增后,对所筛选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噬菌体经富集后,随机挑选52个克隆,序列测定后经过同源性搜索,确定与IFN-β启动子具有结合作用的肝细胞蛋白有6种,包括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淀粉酶突变体蛋白,锌指蛋白等与细胞发育和代谢有关的蛋白。结论IFN-β启动子DNA与肝细胞中多种蛋白类型结合,为研究IFN-β基因在肝细胞中的表达调控奠定了基础。
- 钟彦伟吴顺华成军徐东平戴久增高学松曲建慧王巧侠李晓东郭风劲郭江纪冬
- 关键词: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干扰素Β启动子
- 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 2022年
- 慢性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之一。高风险人群早期给予抗病毒治疗,可降低长期HCC的发生风险。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但不能彻底根除HCC的发生。因此,必须对慢性HBV感染患者的HCC发生风险进行早期预测。抗病毒药物广泛应用之前,这些预测模型的建立基于未经治疗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目前,根据年龄、性别、肝硬化、HCC家族史、饮酒、甲胎蛋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HBV DNA等风险因素,已经建立了一些预测HCC发生风险的模型,包括GAG-HCC、CU-HCC、REACH-B等。本文对慢性HBV感染患者长期随访过程中HCC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高学松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