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玲慧

作品数:15 被引量:100H指数:7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5篇水利工程
  • 5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玉米
  • 4篇气候
  • 3篇多尺度
  • 3篇气候变化
  • 3篇降水
  • 2篇生育
  • 2篇生育期
  • 2篇加权
  • 2篇旱涝
  • 2篇范数
  • 2篇春玉
  • 2篇春玉米
  • 1篇地区降水
  • 1篇多尺度分析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玉米产量
  • 1篇玉米生育
  • 1篇玉米生育期
  • 1篇玉米水分
  • 1篇蒸散

机构

  • 15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5篇李玲慧
  • 12篇曹永强
  • 2篇王菲
  • 1篇邵薇薇
  • 1篇刘晶
  • 1篇董昊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水利水运工程...
  • 1篇水利水电科技...
  • 1篇地理科学
  • 1篇水资源保护
  • 1篇灾害学
  • 1篇中国校外教育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南水北调与水...

年份

  • 1篇2022
  • 7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候变化对辽宁省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20年
为了揭示玉米生育期不同阶段主要气象因子对其产量的影响关系,基于1960-2017年辽宁省内23个站点逐日气象数据及1998-2017年玉米播种面积及总产量数据,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5年线性调和滑动平均法,对各气象因子及玉米产量的年际间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气候变化对辽宁省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近58年辽宁省平均气温以0.21℃/10 a的速率显著增长(p<0.05);日照时数显著下降(p<0.05),变化幅度为23.42 h/10 a;降水量减少速率为3.37 mm/10 a。②近20年来辽宁省玉米单产量变化趋势并不明显,整体表现为以59.12 kg/10 a速率减少;气象产量相对离散,总体呈上升趋势。③从气象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关系上看,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日照时数与气象产量均主要呈负相关关系,降水量对玉米产量产生的正效应多于负效应;喇叭口期是各气象因子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期。研究成果旨在为合理利用气候变化规律以实现当地粮食增产和安全保障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曹永强李玲慧路洁张若凝宁月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象因子玉米产量
辽宁省春玉米全育期的气候适宜度及年景评估被引量:10
2020年
为评价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以辽宁省为例选取1969—2018年1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实测气象数据,利用模糊数学法建立春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估模型,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托,探究春玉米气候适宜度的时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玉米气候年景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①辽宁省春玉米全生育期内日照、温度、降水适宜度波动幅度较大;然而春玉米种植气候适宜度的空间差异性较弱。②春玉米各生育期气候适宜度由高到低为: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播种期。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最高,日照适宜度次之,降水适宜度最低。③春玉米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气候适宜度最高值分别出现在辽阳、葫芦岛、营口和铁岭。④春玉米气候年景准确率达64%,表明该评估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气候年景。近50 a辽宁省春玉米偏好的年景有4个年份(1971、1979、1993、1998年),较差的有1969年(4.98%)及1973年(5.59%)。
曹永强齐静威王菲李玲慧路洁
关键词:气候适宜度春玉米
辽宁省潜在蒸散量演变规律及归因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根据辽宁省21个气象站点1965-2017年的逐日实测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法、小波分析法、敏感系数和因子分析法探究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主要气象要素多年变化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从变化趋势来看,在时间尺度上,辽宁省潜在蒸散量下降趋势显著,变化率为2.89 mm/a,多年平均值为955.82 mm,21个气象站点中有20个气象站点潜在蒸散量呈递减趋势,仅有1个气象站点呈递增趋势;在空间尺度上,辽宁省潜在蒸散量由西向东呈递减趋势。(2)潜在蒸散量对相对湿度最为敏感,对最低气温敏感性最小。(3)平均风速是对潜在蒸散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相对湿度与潜在蒸散量呈负相关。
曹永强齐静威王菲李玲慧路洁
关键词:潜在蒸散量
辽宁省玉米水分生产率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20年
基于2005-2017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玉米种植数据、灌溉用水量及气象数据等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及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不同地区、不同降水年型(枯、平、丰)角度出发,分析不同玉米水分生产率指标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全省玉米灌溉水分生产率多年平均值为1.63kg/m3,玉米水分生产率总体每10a以0.04kg/m3的速率波动上升;在空间尺度上,全省玉米灌溉水分生产率均值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异,玉米水分生产率在枯水年(2006)和平水年(2007)总体均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而丰水年(2012)则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玉米单产量是影响各水分生产率指标最显著的因素。该研究成果可为提高辽宁省农业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压力提供一定参考。
曹永强李玲慧路洁张若凝宁月
关键词:水分生产率农业用水玉米
基于SPEI指数的辽宁省多尺度旱涝特征分析被引量:19
2021年
近年来辽宁省深受旱涝灾害的影响,明确其时空演变特征对进一步制定防灾减灾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9-2018年辽宁省23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基于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指数),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线性倾向率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辽宁省近30年来旱涝演变及持续性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通径分析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30年来辽宁省经历涝-旱-涝的演化过程,辽西干旱化显著,变涝趋势最显著的是辽中和辽北,其次是降水量最丰富的辽东;(2)从中度及以上旱涝灾害频率看,1999—2008年为典型的干旱时段,而2009-2018年则为偏涝时段,旱涝事件发生频率春季>冬季>秋季>夏季;(3)持续性干旱事件强度变小,主要发生在春季。持续性洪涝事件呈增加趋势,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4)降水量是影响旱涝变化的主要因素,蒸散量次之,气温是通过影响降水量和蒸散量进而影响旱涝变化的。
曹永强路洁李玲慧
关键词:旱涝持续性
气候变化下辽宁省春玉米水热时空特征及干旱风险被引量:12
2021年
探究辽宁省春玉米各生育期内的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干旱风险,能够为宜农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增强玉米种植气候适应能力。基于辽宁省19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及玉米生育期数据,利用度日指标、显著性检验、干燥度指数及地理信息技术分析1970-2018年5个年代际玉米全育期生长度日(GDD)、高温度日(HDD)、降水量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显示:(1)春玉米GDD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年代际间GDD在苗期、成熟期及全育期存在显著差异;从2000年开始,高值区向朝阳、鞍山等地集中。(2)2000-2018年春玉米全育期HDD增长趋势明显,尤其在抽穗期;空间上以朝阳为中心的辽西北地区高值区变化范围明显。(3)春玉米降水量在拔节期、抽穗期及成熟期年际变化大,波动性强;以中部地区变化最为明显,且1990-1999年降水量分布变化较大。(4)辽宁省春玉米全育期干燥度指数在不同年代际存在差异,从干燥度指数与GDD、HDD及降水量的聚合分析看,HDD的升高和降水量的减少引发干旱的风险性较高。(5)虽辽宁省春玉米全育期的热量资源增加,但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未来极端高温和农业干旱的风险将有所提升,因此,下一步应针对农业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等开展分区研究。
曹永强冯兴兴李玲慧路洁
关键词:气候变化春玉米生育期
鲁棒加权核范数的图像去噪方法
随着科技与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到全新的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带给我们丰富的信息,同时人们对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外界不确定与随机因素的干扰与污染,信息中常夹杂着大量噪声,降低了信息的准确性。因此,...
李玲慧
关键词:图像去噪主成分分析
基于SPEI指数的河北省多尺度旱涝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为减少自然灾害对河北省发展的不利影响,基于1990—2018年间河北省2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Penman-Monteith模型,利用SPEI指数,并运用Mann-Kendal突变检验、线性倾向率等方法,分析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河北省1990—2018年旱涝时空分布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1990—2018年,河北省气候在不同时间尺度下都逐渐向干旱化演变;②河北省旱涝空间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区呈干旱化状态,中部和北部干旱化明显,小部分偏涝地区分布在河北省东部和南部;③1999—2007年是河北省典型的干旱时段,从中度及以上旱涝灾害发生频率来看,旱涝事件春、冬两季的发生概率大于夏、秋两季的;④持续性干旱事件强度变大,持续干旱事件主要发生在冬季,持续性洪涝事件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曹永强宁月李玲慧路洁张若凝
关键词:旱涝特征多尺度
近55年京津冀地区降水多尺度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以京津冀地区25个气象站点1964—2018年的逐日降水数据为基础资料,采用距平法、Mann-Kendall检验法、线性拟合及空间插值分析等方法,从多年平均降水、年内降水分配和极端降水3个尺度分析京津冀地区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年平均降水呈不显著减小的趋势,降水变差系数为0.14~0.41。年平均降水空间上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其中燕山山地和海河平原降水离散程度相对较高。(2)京津冀地区年内降水呈现出集中化趋势,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并呈不显著提前化趋势。降水集中度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减少;降水集中期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增强的趋势。(3)京津冀地区极端降水在129.57~252.68 mm之间波动,约占总降水的28.6%~47.9%。极端降水与年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大致相同,仅有其中7个气象站点的变化趋势稳定。
路洁刘晶刘明阳曹永强李玲慧宁月
关键词:降水多尺度
辽宁省泥石流与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因子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辽宁省地处中国北方降水性泥石流多发地带,收集了辽宁省1980—2019年由强降水引发的386起泥石流统计资料,采用GIS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该省泥石流与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因子的关系,同时研究短期内不同有效降水阈值对泥石流发生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时间尺度上,泥石流频次与雨季降水量、年暴雨雨量、年大暴雨日数的线性关系最强,与其他降水因子线性关系不明显。泥石流频次与短期有效降水量的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当日有效降水量、前3 d累计有效降水量、前7 d累计有效降水量。不同前期有效降水阈值下,泥石流发生概率不同,当日有效降水量达50 mm、前3 d累计有效降水量达到77mm或前7 d累计有效降水量达142 mm,有50%的概率会发生泥石流。泥石流风险预测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与下垫面物质等地理环境特征。
曹永强张若凝李玲慧路洁宁月
关键词:泥石流降水统计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