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地佐辛
  • 1篇心肺
  • 1篇心肺复苏
  • 1篇心肺复苏后
  • 1篇预后
  • 1篇镇痛
  • 1篇瑞芬太尼
  • 1篇双频指数
  • 1篇重症
  • 1篇重症监护
  • 1篇重症监护室
  • 1篇脑电双频
  • 1篇脑电双频指数
  • 1篇监护
  • 1篇监护室
  • 1篇芬太尼
  • 1篇ICU应用

机构

  • 1篇四川省医学科...
  • 1篇四川省医学科...

作者

  • 2篇周平
  • 2篇董云
  • 2篇邓磊
  • 1篇王建东
  • 1篇章晓红
  • 1篇常莉
  • 1篇陈友岱
  • 1篇苏明华
  • 1篇李依
  • 1篇宋孟龙
  • 1篇李俊英

传媒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ICU应用瑞芬太尼与地佐辛效果比较
2019年
目的比较重症监护室(ICU)常用镇痛药物瑞芬太尼与地佐辛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在2017年1-12月住院患者1 478例,其中使用镇痛药物377例,按照镇痛用药方法的不同分为瑞芬太尼组129例和地佐辛组248例。比较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日平均费用、ICU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瑞芬太尼组日平均费用低于地佐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组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均低于瑞芬太尼组,ICU综合征、意外拔管的发生率均高于瑞芬太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胃肠道不适、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可降低日平均费用、降低ICU综合征及意外拔管的发生率,但对血流动力学及呼吸抑制方面影响较地佐辛大。
宋孟龙邓磊常莉董云周平
关键词:瑞芬太尼地佐辛重症监护室镇痛
脑电双频指数评估心肺复苏后患者的预后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评估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选择32例心肺复苏后72h仍然昏迷的患者,行BIS监测,并行格拉斯哥评分(GCS)及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将BIS值与GCS评分、APACHE Ⅱ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将患者分为2组:预后良好组(n=7);预后不良组(n=25),比较两组的BIS值、GCS评分、APACHE Ⅱ评分。计算BIS的曲线下面积及对预后判断的截点。结果本组患者30d存活率31.25%。BIS值与GC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07,P=0.000);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BIS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BIS曲线下面积为0.943,当BIS≤60时,其预测心肺复苏后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8%。结论BIS监测可作为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评估的一个指标。
周平董云王建东陈友岱章晓红李依邓磊冯旋璘苏明华李俊英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心肺复苏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