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梅

作品数:28 被引量:88H指数:8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族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羊耳菊
  • 6篇组方
  • 5篇再灌注
  • 5篇缺血
  • 5篇脑缺血
  • 5篇灌注
  • 4篇代谢
  • 4篇阴性
  • 4篇再灌注损伤
  • 4篇缺血再灌注
  • 4篇绿原
  • 4篇绿原酸
  • 4篇脑缺血再灌注
  • 3篇代谢产物
  • 3篇代谢物
  • 3篇芍药
  • 3篇受检者
  • 3篇鼠脑
  • 3篇酰基
  • 3篇咖啡酰

机构

  • 28篇贵州医科大学
  • 4篇贵州省临床检...
  • 2篇贵州省人民医...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贵州省疾病预...

作者

  • 28篇李梅
  • 20篇巩仔鹏
  • 17篇王爱民
  • 17篇李月婷
  • 15篇李勇军
  • 14篇兰燕宇
  • 14篇王永林
  • 9篇陈思颖
  • 8篇侯靖宇
  • 7篇黄勇
  • 6篇郑林
  • 6篇刘亭
  • 6篇孙佳
  • 4篇杨敬源
  • 3篇陆苑
  • 3篇胡建春
  • 2篇侯佳
  • 2篇胡杰
  • 2篇伍萍
  • 2篇马雪

传媒

  • 5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 2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贵州医药
  • 1篇海峡预防医学...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中国癌症防治...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1篇2018
  • 8篇2017
  • 1篇2016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体内外炎症模型研究羊耳菊提取物的抗炎活性被引量:14
2017年
研究羊耳菊提取物的抗炎活性。通过D_(101)大孔树脂吸附法对羊耳菊粗提物进行富集分离,由此制备出不同极性的组分;采用体外抑菌实验对不同组分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同时建立LPS刺激RAW 264.7细胞模型和小鼠耳肿胀动物模型,对不同组分进行抗炎活性评价。通过D_(101)大孔吸附树脂对粗提物进行富集分离,制备的五个不同组分:Fr.A、Fr.B、Fr.C、Fr.D和Fr.E。其中Fr.E组(60%乙醇组分)的抗炎效果优于其余各组。抑制NO和TNF-α的释放作用分别为53.32±1.14、56.46±2.02,小鼠耳肿胀实验的肿胀抑制率为54.81%。羊耳菊Fr.E组分(60%乙醇组分)为羊耳菊抗炎的主要有效组分。
巩仔鹏李梅李梅吴林霖刘亭兰燕宇刘亭
关键词:羊耳菊抗炎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
外翻肠囊法研究羊耳菊提取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被引量:11
2018年
考察羊耳菊提取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特征,应用大鼠肠外翻模型,选择羊耳菊提取物中具有代表成分的东莨菪苷等9种成分为考察对象,建立其UPLC-MS/MS测定方法并测量其累计吸收量,阐明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等成分随活性部位提取物的给药剂量增加而增加,无明显高浓度饱和现象,提示其可能的吸收方式均为被动扩散,东莨菪苷同样在高浓度条件下存在饱和现象,提示可能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转运。绿原酸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木犀草苷、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隐绿原酸的最佳吸收部位是空肠,东莨菪苷,新绿原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最佳吸收部位在回肠。以此推测,羊耳菊提取物中9种成分在小肠均有吸收,但各成分的吸收速率、最佳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不尽相同,提示小肠对羊耳菊提取物中9种成分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巩仔鹏李梅李梅吴林霖侯靖宇李月婷陈思颖李勇军李月婷兰燕宇陈思颖
关键词:咖啡酰基奎宁酸
羊耳菊提取物中九种效应成分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羊耳菊提取物中九种效应成分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方法,首先制备羊耳菊提取物供试药液;用九种有效成分配制标准对照液,并配制缓冲液;然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分析方法,建立同时测定...
巩仔鹏张楠侯靖宇李月婷李梅兰燕宇王永林陈思颖李勇军王爱民马雪胡贺佳
文献传递
基于UHPLC/Q-TOF/MS分析羊耳菊有效组分的入血成分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应用UHPLC/Q-TOF/MS技术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手段,分析检测羊耳菊有效组分的入血成分。方法大鼠灌胃给予羊耳菊有效组分提取物后,腹主动脉抗凝采血,血浆经甲醇二次沉淀蛋白处理。采用Eclipse Plus C18RRHD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0.1%甲酸水(A)-0.1%甲酸乙腈(B)做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负离子检测模式,同时结合布鲁克道尔顿公司的Metabolite Tools软件,鉴定和表征其血中的移行成分。结果给药后,在大鼠血浆中共检测到16个代谢产物,包括9个原型成分和7个代谢物,代谢方式主要以咖啡酰基奎宁酸类化合物的异构化、甲基化及甲基葡萄糖醛酸化的复合反应为主。结论本研究较为全面地阐释了羊耳菊活性部位提取物在大鼠血中的入血成分,为进一步研究羊耳菊药材的体内过程和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巩仔鹏陈亭亭侯靖宇侯靖宇李梅李月婷李梅兰燕宇
关键词:羊耳菊入血成分血清药物化学代谢物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比较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Ⅳ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比较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状态未知的Ⅳ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贵州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47例Ⅳ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混杂因素后比较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方案(PP组)与多西他赛+顺铂化疗方案(DP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PP组与DP组的客观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0% vs 60.0%,χ~2<0.001,P>0.999),两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86.7% vs 82.5%,χ~2=0.284,P=0.594);PP组中位OS优于DP组(17.0个月 vs 9.0个月,χ~2=4.411,P=0.036),中位PFS亦优于DP组(8.0个月 vs 5.0个月,χ~2=4.299,P=0.038);PP组死亡风险较DP组降低52.4%(HR=0.476,95%CI:0.282~0.805,P=0.006);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低于DP组(28.9% vs 64.4%,χ~2=11.429,P=0.001)。结论在EGFR突变状态未知的Ⅳ期肺腺癌中,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方案较多西他赛+顺铂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更好。
刘凌枫耿一超欧阳伟炜欧阳伟炜李青松马筑王羽李青松杨文刚李梅何志旭王羽
关键词:肺肿瘤肺腺癌培美曲塞多西他赛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基于GC‑MS联用技术的辛芍组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GC‑MS联用技术的辛芍组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1)采用GC‑MS联用技术检测分析大鼠血清样品及尿液样品;(2)利用PCA和PLS‑DA对数据进行分析,结合SPSS...
巩仔鹏王爱民张楠侯佳李月婷李勇军王永林兰燕宇黄勇郑林刘亭陆苑孙佳陈思颖李梅吴林霖
文献传递
HP菌株感染及PG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变化以及对胃癌诊断价值
目的:  本文通过幽门螺旋杆菌菌株(CagA与VacA)及胃蛋白酶原(PGI与PGII)在胃癌、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等上消化系统疾病中的改变,探讨对胃癌的诊断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14年1...
李梅
关键词:消化道疾病胃癌幽门螺旋杆菌胃蛋白酶原
大鼠肠道菌群对羊耳菊提取物的代谢作用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考察大鼠肠道菌群对羊耳菊提取物中主要成分的代谢作用,将羊耳菊提取物与大鼠肠道菌液在厌氧条件下共同孵育24 h,通过正丁醇液液萃取处理后,采用色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MS)对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布鲁克公司研发的数据处理工具Metabolite Tools,Data Analysis等对代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比较空白样品图谱,肠菌样品图谱以及两者的差异图谱,各色谱峰的准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分析羊耳菊提取物在大鼠肠道菌群作用下可能产生的代谢产物。结果提示,羊耳菊提取物在肠道菌群作用下,检测到14个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单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异构,水解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咖啡酸的还原,甲基化和乙酰化等代谢产物,同时仅检测到1个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甲基化代谢产物。以此推测,咖啡酰基奎宁酸类成分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可能多数水解为分子量小,疏水性更强的代谢产物,使得其更容易被肠道吸收。
巩仔鹏侯靖宇侯靖宇吴林霖李梅李勇军王爱民兰燕宇李勇军
关键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一种杜仲提取物中7个入血成分的浓度测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杜仲提取物中7个入血成分的浓度测定方法,首先用京尼平苷酸、原儿茶酸、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和松脂醇单葡萄糖苷配制标准对照液;用葛根素配置内标溶液;然后采用HPLC‑ESI‑MS/MS分...
巩仔鹏张楠吴林霖李月婷王广成李梅胡贺佳肖红琴陈思颖郑林王爱民黄勇王永林刘丽娜
基于UHPLC-ESI-Q-TOF MS分析灯盏细辛提取物的血浆移行成分
2018年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UHPLC-ESI-Q-TOF MS)研究灯盏细辛提取物中的入血成分。[方法]首先采用传统中药煎煮方法,制备灯盏细辛提取物;然后收集健康SD大鼠的含药血浆,分别用甲酸水溶液和甲醇处理样品后,采用UHPLC-ESI-Q-TOF MS并结合对照品,质谱碎片信息和相关文献,初步推测灯盏细辛提取物的血浆移行成分。[结果]通过与对照品比对并分析相关检测数据,在含药血浆中检测到绿原酸、灯盏乙素、灯盏乙素苷元和灯盏甲素4种原型成分。[结论]该研究初步明确了灯盏细辛提取物可被吸收的物质基础,可为该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依据。
王爱民李梅李梅李莹孙佳胡杰黄勇李月婷胡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