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强
-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塔河油田超深特稠油井筒举升新工艺技术
- 针对塔河油田埋深在5700~7200m、50℃时粘度大于1800000mPa·s的超深特稠油井筒举升难题,首创超深特稠油掺稀降粘开采技术,并形成了下深达到5000m抗稠油电潜泵、4200m与2400m的掺稀接力举升、尾管...
- 赵普春梁尚斌梁婷陈华强靳永红
- 关键词:稠油开采井筒举升
- 文献传递
- 83/44侧向进油大排量抽稠泵的研制与应用被引量:5
- 2014年
-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稠油油藏具有超深、超稠,以及高密度、高黏度、高含胶质沥青质、高含硫化氢、高矿化度的"两超五高"特点,50℃原油黏度在1500^(210×104)mPa·s之间,原油黏温拐点深度为2500~5000m,采用掺稀油降黏方式生产。常规抽稠泵受排量限制,难以满足稠油举升需求;电泵运行寿命短,成本高。为提高机采井运行寿命,降低采油成本,在常规液压反馈式抽稠泵基础上,研制CYB-83/44侧向进油大排量抽稠泵。该泵上泵筒长度10.2m,最大冲程8.7m,进油通道仅为0.2m,进油口直径达到51mm,配套8m冲程抽油机,最大理论排量可达179m3/d。根据柱塞外径尺寸,设计了两种管柱及杆柱组合方式,并分别在稠油井中进行了矿场试验。结果表明,油井地层产量增加,稀稠比下降,有效泵效提高,且与电泵相比,免修期增加,采油成本显著下降,可替代小排量电泵在超稠油区块推广应用。
- 刘玉国杜林辉梁志艳陈华强袁波
- 关键词:大排量
-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深井注气提高采收率配套工艺被引量:3
- 2014年
- 塔河油田储层深(5500~7000m)、地层压力高(50~60MPa)、非均质性强、流体性质差异大;溶洞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主要起连通通道作用,缝洞单元是基本开发单元。储集体类型复杂,导致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主要依靠弹性和水驱开发,采收率较低。对于单井缝洞单元而言,目前采取的主要手段是注水替油,前期取得良好效果。但随着注水替油轮次的增加,部分井组注采比逐步上升,替油效果逐渐变差,失效井数增加,导致大量剩余油无法采出。特别是钻遇缝洞储集体边部或相对低位置的油井,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缝洞体的高部位,注水替油效果不明显。考虑到气体注入地层后.在重力作用下向高部位上升,会形成“气顶”,排驱原油下移,可有效启动单纯注水无法驱动的“阁楼油”。所以。油田开发后期,采取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实施注气提高采收率过程中,完善了深井注气的配套工艺.形成了注气-采油一体化井口、注气-掺稀生产一体化管柱、掺稀气举阀、高压气密性封隔器、气水混注工艺设计方法、腐蚀结垢处理方法等一系列配套工艺。2013年1~8月,塔河油田累计实施注气69井次,累计产油5.49×10^4t。
- 陈华强张婷婷潘跃强
- 关键词:碳酸盐岩油藏深井注气提高采收率
- 塔河再获高产油井
- 2011年
- 1月30日,中国石化塔河油田采油二厂所辖塔河十区TH10114X井油管测试后常规投产,日均产液128.8吨,成为塔河油田“增储上产”的新动力。
- 张婷婷陈华强杨东辉
- 关键词:塔河油田产油井油田采油中国石化增储上产产液
- 超深特稠油开采技术
- 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油藏的特点,在对稠油物性和深井举升工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首创超深特稠油井筒掺稀降黏开采技术,并形成了中质油混配、油溶性化学降黏、深抽抗稠油电潜泵、稠油掺稀接力举升、尾管悬挂装置、井下混配技术等超深特...
- 王刚赵普春陈华强
- 关键词:塔河油田
- 液压反馈式抽稠泵防漏失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针对塔河油田液压反馈式抽稠泵由于泵漏失导致的检泵次数逐渐增多的问题,进行了防漏失研究。抽稠泵与当量泵径接近的常规泵的参数对比表明:常规抽稠泵存在进油阀阀球直径、进油阀阀座流道偏小的问题,从而造成泵阀关闭滞后或关闭不严,最终导致漏失。利用阀球运动速度与阀球阀罩径向、轴向间隙实验,分析了抽稠泵阀球阀罩径向、轴向间隙的合理性,对抽稠泵进油阀位置、阀球尺寸、阀球密度、阀球阀罩径向间隙进行了优化。经现场试验,优化后的抽稠泵明显降低了漏失,提高了泵效,延长了检泵周期,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 杨志刘稳刘玉国陈华强张盼盼
- 关键词:漏失泵效塔河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