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生物力学因素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单核苷酸多态性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成骨作用的影响,为进一步发现OPLL多因素共同致病的具体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集颈椎OPLL病变组手术减压过程中骨化部位的后纵韧带和颈椎外伤等手术减压过程中的正常对照组后纵韧带。利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分析BMP2上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109T>G(rs2273073),570A>T(rs235768)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的分布。Masson三色染色观察组织学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BMP2的分布和表达。用C3H10T1/2细胞做转染构建细胞模型:正常组、空载体组、BMP2野生型组、BMP2(rs2273073)单突变组、BMP2(rs235768)单突变组、BMP2(rs2273073,rs235768)双突变组。采用机械应力装置对接种于Flexercell板的细胞施加10%、0.5Hz的机械应力,持续加载24h。以同样接种于Flexereell板未施加机械应力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机械应力加载前后各组BMP2表达情况。结果 Masson三色染色组织学观察显示病变组有成骨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显示病变组BMP2的表达增加。机械应力加载后,细胞转染模型BMP2(rs2273073)单突变组和BMP2(rs2273073,rs235768)双突变组的BMP2表达较未施加应力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2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109T>G(rs2273073)的突变不仅能提高人们对OPLL的易感性,同时能提高OPLL患者对机械应力的敏感度,从而加速OPLL的进展。
目的观察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随访2003年2月至2006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骨科经手术治疗的OPLL患者25例,其中经颈前入路手术者16例,颈后路手术者6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者3例。术前及术后1~2年分别应用JOA17评分法及影像学评估法进行评估,分析比较术前与术后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在前路手术治疗的OPLL患者中,有2例术后出现神经症状一过性加重,分别于术后4周和12周内恢复。25例患者术前评分平均为(8.00±1.50)分(最低5分,最高11分),术后2年评分平均为(14.24±1.42)分(最低9分,最高16分),平均提高6.24分。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69.80%±12.28%,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效果明显。术后复查MRI影像学资料显示,本组患者脊髓和神经根减压充分,前路植骨平均术后3个月骨性愈合。结论OPLL经颈前路手术可直接切除致压物,减压彻底,钛板固定可靠,手术效果良好,但手术风险及合并症高于后路手术。联合入路可降低手术风险。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及手术全程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