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动脉
  • 11篇主动脉
  • 5篇覆膜支架
  • 4篇腔内
  • 4篇主动脉夹层
  • 4篇夹层
  • 3篇修复术
  • 3篇腔内修复
  • 3篇腔内修复术
  • 3篇B型主动脉夹...
  • 3篇并发
  • 3篇并发症
  • 2篇动脉壁
  • 2篇心脏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影像
  • 2篇影像诊断
  • 2篇造影
  • 2篇支架置入

机构

  • 8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8篇禹纪红
  • 14篇蒋世良
  • 10篇金敬琳
  • 10篇黄连军
  • 7篇常宗平
  • 7篇吕滨
  • 3篇吴文辉
  • 3篇胡海波
  • 3篇俞飞成
  • 3篇徐仲英
  • 2篇郑加生
  • 2篇赵世华
  • 2篇金敬林
  • 2篇崔雄伟
  • 2篇宋会军
  • 2篇吕建华
  • 1篇李楠
  • 1篇张戈军
  • 1篇李世国
  • 1篇刘琼

传媒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2008全国...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uMED CP支架置入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目的:评价NuMED CP支架置入治疗青少年或成人主动脉缩窄(CoA)的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完成8例CoA CP支架置入术。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19.1±6.0 岁(13~32岁),上肢均...
俞飞成黄连军蒋世良徐仲英赵世华吴文辉吕建华金敬琳禹纪红
文献传递
CT导引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CT~PEI)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对17例骨转移瘤患者(25个病灶)采用CT—PEI治疗,使用无水乙醇和超化碘油10:1的混合剂,用CT精确定位、准确穿刺瘤灶并密切监控无水乙醇弥散情况及用量,以减少并发症。对接近椎管及椎间孔的病灶,采用利多卡因实验性治疗以避免严重并发症。术前及术后定期CT检查,3例病人行同位素骨扫描检查,与治疗前检查进行对照研究。对患者随访3~30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1次CT—PEI治疗后,疼痛即明显减轻,经2~3次CT-PEI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CR)16例(24处病灶),疼痛部分缓解(PR)1例。术后随访3个月时,23处病灶内肿瘤组织均发生坏死,被高密度碘油混合液均匀浸润。其中,9处病灶体积缩小。随访3~30个月,除1例因周边出现新的肿瘤浸润灶而再次出现疼痛,其余病例转移瘤处止痛效果无反复。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PEI是一种治疗骨转移瘤有效、微创、安全、简便的方法,使骨转移瘤内肿瘤组织坏死,最大限度的杀灭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明显改善恶性肿瘤溶骨性转移病人的生活质量。
崔雄伟郑加生禹纪红
关键词:溶骨性转移瘤注射乙醇
MDCT诊断冠状静脉窦闭锁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提高对冠状静脉窦闭锁(CSOA)的认知,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对CSO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于我院经MDCT检查诊断为CSOA的10名患者,年龄2月~74岁,平均年龄41.8±7.3岁,男女比例为6:4。结果经MDCT检查诊断为CSOA的10名患者中,6例冠状静脉异常回流至左心房,1例通过异常血管回流至右心房,3例异常回流至右心房及左心房。结论提高对CSOA的认知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非常重要,而MDCT在CSOA的诊断中具有着重要的价值。
常宗平蒋世良禹纪红吕滨胡海波金敬林吴文辉支爱华李世国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永存左上腔静脉
血管内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术后MDCT随访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通过MDCT定期随访,评估血管内覆膜支架植入术(ESGT)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ESGT治疗的17例B型IMH患者的资料。术后随访中,对所有患者行2次以上主动脉MDCT检查。结果 17例经ESGT治疗的B型IMH患者中,6例血肿完全吸收,9例明显吸收,2例血肿部分吸收。随访过程中无死亡病例,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ESGT治疗B型IMH安全有效;MDCT可以作为重要的影像学随访方法。
常宗平蒋世良吕滨胡海波禹纪红
关键词:壁内血肿X线计算机
覆膜Cheatham-Platinum支架置入治疗主动脉缩窄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评价新型覆膜Cheatham-Platinum(CP)支架置入治疗青少年或成人主动脉缩窄(CoA)的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共完成8例CoA覆膜CP支架置入术。根据CT和DSA检查选择支架的型号及球囊的大小;经股动脉穿刺送入装载有支架的球囊导管,准确定位后充盈内外球囊,扩张覆膜支架。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缝合局部穿刺点。结果覆膜CP支架均顺利置入。跨缩窄段平均收缩压差明显下降,术前为(63.8±17.6)mm Hg(1mm Hg=0.133kPa),除1例由术前77mm Hg降至35mm Hg外,余者均降至5mm Hg以下,主动脉最窄处直径由术前(4.8±1.4)mm增加至(18.0±2.6)mm。除1例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外,余者上下肢血压均恢复正常。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分流完全消失。随访1~8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超声多普勒或CT增强扫描示缩窄端管径明显改善。结论新型覆膜CP支架置入治疗CoA,近期效果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黄连军俞飞成蒋世良金敬琳禹纪红徐仲英吴文辉吕建华赵世华
关键词:主动脉缩窄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死亡病例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术死亡病例的特点,分析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为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术病死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近11年间,先心病行心导管或心血管造影检查术死亡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胸X线片、心导管及造影检查、尸体解剖结果,分析各种先心病行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的病死率。结果:先心病行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术总病死率1.4‰,58.3%的患者死于缺氧发作,33.3%的患者死于恶性心律失常,8.3%的患者死于心源性休克;在各种先心病中,威廉斯综合征(Williams syndrome,WS)行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术的病死率最高,达23.1%;83.3%的患者术前有严重的低氧血症,50%的患者临床NYHA心功能分级III-IV;33.3%的患者心血管造影术中经过顺利而死于术后并发症。结论:先心病行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检查时缺氧发作是引起死亡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低氧血症及心功能不全是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术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威廉斯综合征行造影检查存在较高的病死率,术后24小时是并发症高发时期,应加强心血管造影术后监护。
禹纪红金敬琳李世国徐仲英张戈军吕斌刘琼宋会军蒋世良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心导管
应用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肺动静脉畸形一例被引量:1
2013年
患儿女性。6岁,闪“发现有肺动静脉畸形2年”入院。2年前患“手足13病”,治愈后于当地医院行x线胸片检查发现肺部阴影(图1),治疗后未好转,后就诊于多家医院,行肺部CT增强扫描(图2),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有肺动静脉畸肜”,为行介入治疗在我院住院。
杨秀丽宋会军禹纪红金敬琳蒋世良
关键词:肺动静脉畸形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CT增强扫描
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急诊动脉栓塞治疗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评价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动脉导管栓塞(TAE)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2005年9月的16例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TAE治疗过程。16例患者中6例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结果16例患者急诊TAE治疗均止血成功,成功率100%。从肿瘤破裂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或发现血性腹水到TAE治疗结束时间为1.5~5h,平均3.6h,其中3例为1.5h。TAE止血治疗后每例患者进行了2~6次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平均3.7次,结合CT导引肿瘤内无水乙醇注射(CT-PEI)5~9次/例,平均6.8次/例;3例未再进行介入及外科治疗;1例TAE术后3d进行了肝移植手术。平均生存时间为14.3个月。结论急诊栓塞是治疗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安全有效的手段。在TAE止血后对肿瘤进行TACE联合CT-PEI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郑加生崔雄伟禹纪红
关键词:肝细胞出血栓塞治疗性
CT血管造影诊断B型主动脉夹层再破口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B型主动脉夹层(AD)再破口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10例典型B型AD患者的CTA增强扫描及其中70例主动脉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影像资料,分别统计夹层再破口的数量、位置、大小,对两种检查的结果采取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83.64%B型AD患者具有多个再破口,人均再破口(3.41±1.90)个,以腹主动脉中段再破口的数量最多,大破口最常位于夹层最远端。70例CTA与主动脉DSA结果比较,CTA发现再破口的灵敏度为93.78%,特异度为88.89%,两种检查方法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827(P<0.01)。结论CTA可清晰显示B型AD再破口的数量、位置及大小等特点,与DSA在显示B型AD再破口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作为再破口观察和随访的主要方法。
禹纪红黄连军蒋世良金敬琳吕滨常宗平
关键词:B型主动脉夹层
永存第五对主动脉弓的影像诊断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永存第五对主动脉弓(PFAA)的解剖学特征,评价几种常用影像学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9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的8例PFAA患者,收集其临床、影像及手术资料,总结其解剖及影像学特征、类型和伴发畸形情况,对比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结果:本组8例患者中,7例的PFAA与主动脉弓位于同侧、不形成血管环结构,4例的PFAA伴发狭窄及闭锁,8例PFAA均起自升主动脉远端无名动脉开口旁或对侧,6例止于降主动脉近端,2例止于一侧肺动脉干;8例患者均合并心血管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弓离断、法乐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共同动脉干、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闭锁,以室间隔缺损和主动脉弓离断最常见;CTA对8例PFAA及伴发的其他心血管畸形患者均做出准确诊断,其准确度优于超声心动图及造影结果。结论:PFAA的解剖特征为:起自升主动脉远端无名动脉开口旁或对侧、止于降主动脉近端或一侧肺动脉干,呈弓状血管结构,部分伴发狭窄及闭锁,常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CTA为PFAA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可部分替代或补充血管造影结果。
禹纪红支爱华李楠王恩宁祁晓鸥蒋世良戴汝平吕滨
关键词:主动脉畸形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