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德
- 作品数:55 被引量:325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内镜超声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探讨被引量:8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 1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行超声内镜检查 ,分析肠壁、肠旁淋巴结等影像学特征及与病变活动程度的关系。结果 ①病变区域管壁增厚 ,平均管壁总厚度为 ( 6.62±0 .5 8)mm。管壁各层次增厚率分别为 :M 77.4% ( 2 4/ 3 1)、SM 93 .5 % ( 2 9/ 3 1)、MP 64 .5 % ( 2 0 / 3 1)、S 71.0 % ( 2 2 / 3 1) ,其中81.8%MP层增厚见于Baron’Ⅳ级 ,明显高于Ⅱ级 ( 0 % )及Ⅲ级 ( 3 3 .3 % )组 (P <0 .0 5 )。②管壁层次结构大多清晰可辨。77.4%出现M层异常变化 ,其中 2 2 .6%显示 3层、5 4.8%为 4层管壁声像图 ,前者均见于Baron’Ⅳ级 ,后者 72 .7%分布于Ⅳ级组 ,明显高于Ⅱ、Ⅲ级组 (P <0 .0 5 )。③ 6.5 %黏膜下层内可见直径大于 2mm的脉管样低回声结构 ,5 4.8%发现息肉。④于 5 8.1%肠壁旁发现炎性肿大的淋巴结 ,其分布与Baron’分级无关 ;未见脓肿或窦道等病灶。结论 EUS能够显示炎症侵袭肠壁的深度 ,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一致 ,有助于临床对病情及预后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 郭文姜泊刘思德张亚历智发朝潘德寿周丹万田谟
- 关键词:腔内超声检查结肠炎溃疡性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伴粘膜内癌2例报道
- 2001年
- 刘思德姜泊等
- 关键词: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检查
- 黏膜染色技术对回肠末端微小病变的诊断意义
- 1 背景内镜染色方法已越来越广泛应用于食管和结直肠病变的诊断,尤其是靛胭脂染色后观察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对内镜下分辨腺瘤性或非腺瘤性息肉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判断病灶性质、形态、范围、大小并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
- 白岚万田谟刘思德潘德寿姜泊
- 文献传递
- 大肠锯齿状腺瘤7例报告被引量:14
- 2002年
- 2000年12月~2001年4月,我院内镜中心作全结肠镜检查859例,发现腺瘤性息肉188例,其中7例经病理证实为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该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32~53岁,平均44.7岁;病变位于直肠3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2例,盲肠1例;均为单发,直径为8~27mm,平均15.4mm.
- 刘思德姜泊智发朝陈村龙潘德寿周丹万田谟
- 关键词:大肠锯齿状腺瘤结肠镜病理学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25例诊治报告被引量:43
- 2002年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被称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LST的病变形态和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并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目前大肠LST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对2000年12月-2001年10月作者所在医院常规肠镜检查中发现的25例大肠LST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总结分析。该25例病例共发现26处病变,内镜下大体分型为颗粒均一型11处,结节混合型15处,病理检查发现粘膜内癌3例,锯齿状肿瘤2例;病变大小11-20删除th ,21-30mm9处,31mm以上11处,其中最大者60mm×12mm,26处病变的腺管开口类型以Ⅳ型为主,占61.54%916/26);ⅤA型2处,与另1处Ⅳ型共3处病理诊断为粘膜内癌,ⅢL型8处,病理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25例病例全部在发现病变的同时或择期进行粘膜剥离或分片粘膜剥离治疗,全部病例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
- 姜泊刘思德智发朝潘德寿周丹万田谟周殿元
- 关键词: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肿瘤
- 肝癌病人树突状细胞诱导高效而特异的抗肝癌免疫被引量:5
- 2000年
- 目的 以肝癌病人树突状细胞 (DC)体外诱导抗肝癌免疫。方法 自肝癌病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 (PBMC) ;以人肝癌细胞系HepG2肿瘤细胞的肿瘤相关抗原 (TAA)激活DC ;以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及白介素 4(IL 4 )联合刺激PBMC中DC ;DC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CTL) ;检测CTL及其上清液对HepG2、BEL 740 2、LOVO及HOS 86 0 3等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肝癌病人DC能够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CTL ,该CTL对HepG2肿瘤细胞有强大的杀伤力 ,杀伤率为 (92± 1 0 5 ) % ,对BEL 740 2肿瘤细胞亦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杀伤率为 (6 3± 1 1 ) % ,对LOVO及HOS 86 0 3肿瘤细胞则无明显细胞毒作用 ,杀伤率分别为 (9±5 3) %、(8± 4 2 ) %。结论 肝癌病人外周血DC体外能够诱导高效而特异的抗肝癌免疫。提示DC可能在治疗肝癌及预防肝癌复发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 李明松袁爱力张万岱徐国良刘思德张振书张亚历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肝肿瘤
- 经皮经肝胆囊造瘘治疗急性胆囊炎1例报告
- 2003年
- 一、临床资料
患者陈香,女,68岁,因"右上腹痛4天,加重伴发热1天"入院.体查:全腹压痛,反跳痛,以右上腹明显,莫菲氏征阳性,肠鸣音减弱.急诊B超示:胆囊稍增大,壁厚1.2厘米,壁周见低回声模糊影,内可见3.2×2.8cm片状稍强高回声混合光团,声影不明显.白细胞升高.诊断: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石症、继发性腹膜炎.因患者不愿行急性胆囊切除术,而改行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患者取左侧卧位于右腋中线第八肋间,常规消毒、局麻,B超引导下用18GTPC针向胆囊内穿刺,拨出针芯,后见黑色胆汁流出,放入导丝,拨去穿刺针,再经导丝置入18G引流管,拨去导丝,固定引流管.抽出的胆汁送细菌培养.
- 兰小平刘思德崔生达
-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白细胞症状并发症
- 非剖腹式动脉内置管及皮下埋藏输注药盒治疗消化道肿瘤
- 1996年
- 为研究非剖腹式动脉内置管及皮下埋藏输注药盒治疗消化道肿瘤,从1994年3月起,首次采用该法治疗消化道肿瘤病人17例。按Seldinger方法穿刺动脉置管,药盒埋藏于皮下,通过皮下隧道与导管相连,从药盒注药可直达肿瘤靶动脉。结果:避免了重复插管的不便,无需剖腹手术而达到置管目的。总结认为,非手术途径动脉内置管及皮下埋藏输注药盒治疗消化道肿瘤,该项技术操作方便,使用效果良好,便于定期重复施行碘油栓塞化疗及生物反应调节剂等的局部应用,是施行肿瘤区域化疗的重要手段。
- 袁爱力刘思德林焕建智发朝李彦豪
- 关键词:插管法
- 嗜酸性小肠炎1例报告
- 本病依据典型胃肠道症状、蛋白丢失性肠病表现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作出初步诊断,如果病变位置较高并以粘膜层浸润为主,胃镜及小肠镜多可发现病变,可见病变处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及粘膜粗大、溃疡等,活检可发现粘膜及粘膜...
- 耿焱刘思德
- 文献传递
- 腹膜恶性间皮瘤2例报告
- 2000年
- 腹膜间皮瘤少见。临床诊断困难。我院在1997年11月至1999年11月间收治2例,均以病理证实,报告如下:
- 甘伟平刘思德
- 关键词:腹膜间皮瘤临床症状病理检查发病机制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