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静
- 作品数:11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中国因素对美国琉球政策的影响研究(1945—1969)被引量:1
- 2018年
- 美国的琉球军事基地从建立之初就与中国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遏制中国成为琉球基地在远东的主要任务之一。1945—1969年,美国对琉球政策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主要原因是远东形势特别是日本和中国形势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变化特别是美国对中国认知的变化为美国调整琉球政策提供了外在条件。本文运用大量美国外交档案探讨中国因素对在一时期美国对琉球政策的影响。
- 陈静静陈铭
- 美国应对常规外交问题的模式--以对冲绳问题的决策(1945~1969)为例被引量:2
- 2014年
- 本文以1945年~1969年美国对冲绳问题的决策过程为例,研究其官僚机构如何应对非危机情势下的非重大外交问题。本文认为,美国国务院和军方的中层官员在协调美日立场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推动两国的高层逐渐认同他们的观点,缩小分歧;随着事态的发展,冲绳问题逐渐由边缘问题变为白宫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白宫开始在这一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
- 陈静静
- 关键词:美国外交外交决策美日关系
- 美日移交琉球行政权谈判中关于核问题的交涉始末被引量:4
- 2017年
- 2009年12月22日,日本《读卖新闻》曝光了日美琉球"核问题",这在日本政界和日美关系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本文认为,美日在琉球核问题上的立场与琉球行政权移交问题紧密相关,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而且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后者实现的时间和条件。而琉球行政权移交问题又离不开当时的国际形势、美国对日战略,以及日本自身的变化。在美国统治琉球的27年中,美国对琉球的政策始终是变化的,但是其基本的宗旨一直是维护、巩固和发展美日同盟,将日本培养成在远东对抗共产主义的桥头堡。远东形势,特别是日本本身的变化,是美国对琉球政策包括对琉球核武器问题的立场发生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 陈静静姜磊
- 战后美国国际传播机制研究(1945-2010)
- 2018年
-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国际传播活动,并取得了突出成就,无论对目标国还是对美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国际传播机制是根据国内外形势逐渐确立起来的,国际传播活动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随着国际传播在美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逐渐确定下来,其目标也更加明确,这推动了国际传播决策协调机制不断健全、管理执行机制更加合理、法律体系不断完备、研究评估体系更加科学。我国进行对外传播,美国是不可绕开的因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美国作为我国进行国际传播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国际传播长效发展机制对我国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 陈静静冯国雄
- 关键词:公共外交
- 美日同盟的出现与冲绳问题的产生被引量:5
- 2011年
- 近数年来,围绕着驻冲绳美军基地,特别是普天间基地问题,美国、日本中央政府、冲绳地方政府两国三方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和争执。冲绳的民众为支持地方政府的政策再次掀起要求美军基地撤离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战后以来冲绳人一直在抗争试图减少基地甚至是实现无基地化,60多年过去了,冲绳仍然生活在基地当中。那么,冲绳问题在战后之初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从美日同盟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可以看出,美日同盟的出现导致了冲绳问题的产生。《旧金山对日和约》结束了日本被占领状态,同时《美日安全条约》的签订确定了美日安保体制的法律框架,对冲绳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也成为美国统治冲绳的法律依据。也就是说,《旧金山和约》和《美日安全条约》结束了美日之间的敌对关系,并开启了两国之间的同盟关系,与此同时,美日安保体制的确立也就意味着冲绳问题的出现。
- 陈静静张英姣
- 关键词:美日同盟冲绳问题杜勒斯吉田茂
- 战后美国对琉球政策的争论与其国际战略的转变(1945-1951年)
- 2017年
- 二战结束后至美日同盟形成之前,即1945-1951年,美国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琉球政策。当时美国的选择有这样几个:"交给"日本,交给联合国托管,美国占领,允许琉球建立独立国家。因为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国际形势还处于巨变当中,东亚的局势更不明朗,特别是中国内战走向不确定,所以此时美国对亚洲包括日本的政策不是十分清晰和连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决策层关于如何解决琉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表面上来看,这些争论是针对琉球问题的,但事实上,美国对琉球政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美国国际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美国对琉球政策与美国国际战略的转变紧密相关,实际上这些争论是战后美国际战略转变的缩影。
- 陈静静薛伟
- 对我国应对领土争端舆论战的思考——以西方主要媒体关于洞朗事件的报道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洞朗事件的舆论斗争,折射出我国媒体在领土争端舆论战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同时,我国媒体也应认真总结,为今后领土争端舆论战积累应对经验。本文认为,在密切关注西方舆论的同时,我国媒体需要更加重视如何引导争端当事国舆论、应对对外舆论斗争"第二战场";需要认真思考如何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国际舆论力量、构筑坚固的舆论阵地;需要深入研究如何保持舆论场的统一,特别是使网络媒体、自媒体与中央媒体保持一致;需要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总结发挥媒体融合优势的经验,使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
- 陈静静谭林茂
- 关键词:西方媒体领土争端国际话语权
- 战后美国公共外交研究和评估机制研究(1945—2015)被引量:3
- 2019年
- 研究和评估机制是美国公共外交长效发展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二战后其研究和评估机制主要有三条路径,第一条是根据《美国信息和教育交流法案》成立的四个咨询委员会,第二条是美国公共外交从业单位的研究评估功能,第三条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成立的临时委员会。本文旨在从历史的角度对美国战后公共外交战略中的研究评估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对提升我国公共外交实效的启示。
- 陈静静
- 关键词:美国公共外交美国新闻署
- 肯尼迪新政策: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冲绳政策的转折点被引量:1
- 2012年
- 二战后美国占领了冲绳群岛,1951年签订的《对日和约》第3条成为美国拥有该群岛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法律依据。1953年美国将冲绳群岛的一部分奄美群岛归还给日本,之后一直到50年代结束几乎没有对日本作出任何让步,僵硬地坚持维持现状的政策。当时冲绳问题更多集中在岛内美军与冲绳人的对立上。如果说50年代是军方要求和冲绳人对正义、民权和自治政府的诉求之间严重的对立冲突时期的话,60年代对冲绳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是美国不可避免的让步时期,也是冲绳行政权最终回归日本时代的开始。那么,为什么美国在60年代在对冲绳政策上开始所松动,这种政策松动如何表现出来,其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是要探讨的问题。
- 陈静静薛伟
- 冷战后美国之音和自由亚洲电台对东南亚传播策略研究
- 2017年
-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传播不仅没有式微,反而大力推进。美国之音和自由亚洲电台是美国面向东南亚国家传播的快媒介,对后者有较大影响。东南亚作为中国的周边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对东南亚进行传播,美国是不可绕开的因素。本文在分析美国广播理事会的预算报告、年度报告和评估报告等材料的基础上,对冷战后美国之音和自由亚洲电台对东南亚的传播策略进行了研究。
- 陈静静
- 关键词:美国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