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 作品数:5 被引量:34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切花菊苗期抗寒性评价及相关的分子标记挖掘被引量:9
- 2019年
- 为明确切花菊抗寒性的遗传变异,挖掘优异基因资源,本研究利用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评价83个切花菊品种苗期叶片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通过关联分析探究抗寒性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位点并筛选抗性品种资源。结果表明,83个切花菊品种的LT_(50)在-10.99~1.86℃之间,变异系数为79.81%,说明切花菊抗寒性差异较大;依据LT_(50)的聚类分析将83份供试品种分为抗寒、中抗寒、低抗寒和不抗寒4种类型,分别占21.67%、22.89%、32.53%和22.89%。基于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共检测到11个等位变异位点(P<0.01),表型效应值为-3.51~0.83,表型变异贡献率为11.54%~18.83%;其中8个变异位点表现为增效,特别是携带E7M12-13位点品种的耐寒性显著(P<0.01)高于未携带该位点的品种。此外,根据增效位点挖掘到南农金柠檬、Qx097、QD028、Qx049、Qx153和Qx008等6个抗寒性强的品种资源。本研究结果为今后菊花耐寒性的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重要基础。
- 徐婷婷马杰迟天华叶丹管志勇房伟民陈发棣张飞
- 关键词:抗寒性半致死温度分子标记
- 切花菊茎秆性状的生长动态与遗传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为明确切花菊茎秆性状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生长动态和遗传特性,本研究以亲本茎秆性状差异较大的寒小白×蒙娜丽莎白(MH)和亲本茎秆性状差异较小的QX097×蒙娜丽莎白(MQ)两个杂交F1群体为试验材料,调查了定植后15、30、45、60、70 d时的株高、茎粗和节间数,比较分析切花菊茎秆性状的生长动态、杂种优势和主基因效应。结果表明,两个组合的茎秆性状生长动态基本一致,与亲本性状的差异程度关系不大。其中,株高和茎粗总体符合S型生长曲线,而节间数的生长曲线不明显;各茎秆性状的相对生长速率在定植后45 d前均较快。MQ组合株高、茎粗和节间数等茎秆性状的平均值在大部分测定时期均高于MH组合;而MH组合株高和定植45 d后节间数的变异系数都高于MQ组合,但是在茎粗性状上没有明显规律性。各茎秆性状的中亲优势率在MH组合中多表现为正值,而在MQ组合中,除了定植后15 d时茎粗的中亲优势率为正值,其他各时期茎秆性状的中亲优势率均表现为负值。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在MH组合的株高和MQ组合的茎粗上检测到2对加性主基因效应,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97.12%和9.33%,而在其他组合或茎秆性状上未检测到主基因效应。本研究结果为菊花营养生长期栽培调控和茎秆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依据。
- 吴洋洋徐婷婷迟天华马杰管志勇房伟民陈发棣张飞
- 关键词:菊花茎秆杂种优势
- 菊花不完全双列杂交F1代遗传关系的SRAP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利用SRAP分子标记研究了6个切花菊品种及其2×4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的38个F1代单株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17对SRAP引物组合共获得22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7条,平均每个引物获得7.5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56.0%,说明切花菊亲本品种及其杂交后代的分子多样性适中。6个亲本品种之间的Nei’s遗传距离介于0.11~0.25之间,平均为0.19,说明亲本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亲本和杂交后代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介于0.42~0.72和0.40~0.85之间,杂交后代遗传相似系数的中位数(0.61)高于亲本品种(0.55),说明杂交产生了一些变异株系,但是总的遗传基础有变窄或同质化趋势。基于遗传相似系数,UPGMA聚类将亲本和杂交后代划分为两大类,聚类结果与母本和杂交组合类型相符,说明SRAP分子标记可有效用于鉴定菊花不同杂交组合后代。
- 吴洋洋仰小东杨信程徐婷婷管志勇薛建平蒋甲福陈素梅房伟民陈发棣张飞
- 关键词:菊花杂交后代不完全双列杂交SRAP标记
- 菊花F_1代舌状花耐寒性遗传变异与QTL定位被引量:13
- 2018年
- 以菊花‘南农雪峰’ב蒙白’的F1代为材料,利用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盛花期舌状花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析其耐寒性的遗传变异,在此基础上开展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该F1群体舌状花的LT50在﹣8.92~1.31℃之间,变异系数为43.60%,近似正态分布,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偏母性遗传和超亲分离现象。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表明,该F1群体舌状花耐寒性无主基因控制。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6个QTL与菊花舌状花的耐寒性显著相关,分布在‘南农雪峰’遗传图的X2、X4连锁群和‘蒙白’遗传图的M2、M11、M33连锁群上,LOD值介于2.61~3.29之间,加性效应为﹣1.67~1.78℃,单个QTL可以解释耐寒性变异的贡献率为6.01%~9.94%,均为微效QTL。
- 马杰徐婷婷苏江硕杨信程房伟民陈发棣张飞
- 关键词:菊花舌状花耐寒性QTL定位
- 异色菊×菊花脑种间杂交后代耐寒性的遗传变异被引量:7
- 2018年
- 为明确菊花野生近缘种耐寒性的遗传变异机制,本研究以二倍体近缘种异色菊(不耐寒)×菊花脑(耐寒)种间F_1为材料,研究脚芽期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脚芽数量和脚芽高度3个耐寒性状的杂种优势、主基因效应和相关性,并利用隶属函数法鉴定出高耐寒株系。结果表明,种间F_1群体的LT_(50)、脚芽数量和脚芽高度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21.75%、51.80%和41.95%;3个耐寒性状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其中脚芽高度的中亲优势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表明,LT_(50)、脚芽数量和脚芽高度分别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和1对加性主基因控制。相关性分析表明,LT_(50)与脚芽数量、脚芽高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为LT_(50)的间接选择提供了依据。基于耐寒性状隶属函数值的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高耐寒、耐寒、低耐寒和不耐寒4个等级,其中高耐寒株系将为今后菊花耐寒性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亲本材料。本研究明确了菊花二倍体近缘种异色菊×菊花脑种间杂交后代的遗传变异机制,为今后耐寒性QTL定位和菊花耐寒育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 迟天华徐婷婷刘颖鑫马杰管志勇房伟民陈发棣张飞
- 关键词:种间杂种耐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