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中国特有种
  • 1篇特有种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猪毛
  • 1篇猪毛菜
  • 1篇最大熵
  • 1篇最大熵模型
  • 1篇藜科
  • 1篇物种
  • 1篇近缘
  • 1篇近缘种
  • 1篇环境变量
  • 1篇黄耆属
  • 1篇海拔
  • 1篇海拔梯度
  • 1篇繁殖策略
  • 1篇报春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张杰
  • 2篇张明理
  • 1篇闻志彬
  • 1篇李庆军
  • 1篇陈玲玲
  • 1篇蒋显锋

传媒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中国特有种天山猪毛菜的地理分布及潜在分布区预测被引量:7
2016年
基于野外调查的居群分布信息和20个环境变量(包括海拔及19个气候变量),采用最大熵模型(Max 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对中国特有种天山猪毛菜(Salsola junatovii Botsch.)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刀切法(jackknife test)分别检验Max Ent模型的精度和评估各环境变量在决定潜在分布区时的贡献量。结果显示:天山猪毛菜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南部的12个县(包括托克逊县、和硕县、和静县、焉耆县、拜城县、库车县、温宿县、乌什县、阿合奇县、阿图什县、乌恰县和阿克陶县),但在相关文献记载的曾有分布的阿克苏市、柯坪县和喀什市则本调查中没有发现。通过Max Ent模型预测,天山猪毛菜的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新疆南部(包括天山南坡和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以及甘肃的西部和东部等,新疆西部地区有零星分布;在调查的15个居群中,除居群14(位于乌恰县西部)外,其他14个居群均位于潜在适生区内,其中的7个居群位于非常适宜的潜在适生区内,表明利用Max Ent模型预测天山猪毛菜的潜在适生区效果较好。在20个环境变量中,对预测结果贡献量位居前3位的环境变量为最冷季度平均温度、最冷月最低温和最干季度平均温度,表明该种的分布与低温相关。此外,对天山猪毛菜潜在适生区与实际分布区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闻志彬张杰张明理
关键词:中国特有种藜科环境变量
基于ITS和trnL-F序列鉴定边陲黄耆为独立的物种
2017年
乌拉特黄耆(Astragalus hoantchy Franch.)、边陲黄耆(A.dshimensis Gontsh.)和A.coluteocarpus Bioss.为形态上相似的3个近缘物种。为了明确它们之间的分子亲缘关系,探讨分子证据是否支持边陲黄耆为一个独立的物种,测定了这3个物种共33个样本的ITS和trn L-F序列。基于ITS+trn L-F联合序列,运用Mega 6.06软件计算了种内和种间的遗传距离,并利用Mega 6.06和Mr Bayes 3.2软件分别构建了最大似然(ML)树和贝叶斯(BI)树。结果显示:乌拉特黄耆、边陲黄耆和A.coluteocarpus Bioss.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0.001和0.003;乌拉特黄耆和边陲黄耆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而这2个物种与A.coluteocarpus Bioss.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5和0.016;乌拉特黄耆和边陲黄耆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远大于其物种内的遗传距离;ML树和BI树具有相似的拓扑结构,均分成了3个分支,其中每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聚集在一个单独的分支上且不存在种间交叉现象。本研究揭示了这3个近缘物种的分子亲缘关系,分子证据说明边陲黄耆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种。
张杰张明理
关键词:黄耆属近缘种
巨伞钟报春繁殖策略随海拔梯度的变异被引量:8
2017年
巨伞钟报春(Primula florindae)是报春花属(Primula)的一种二型花柱植物,为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种。该研究于巨伞钟报春自然种群在色季拉山的分布下限(3 100m)至上限(林线4 350m)沿海拔梯度设立5个远离人为活动干扰的样点,并选取开花物候、花部结构性状、传粉昆虫、性分配、自然结实5个繁殖表征性状,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海拔梯度样点的繁殖表征性状之间的差异,明确巨伞钟报春繁殖性状对海拔变化的适应策略,并探讨未来气候变化对巨伞钟报春的分布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1)巨伞钟报春始花时间最早为中海拔种群,其次是低海拔种群,最晚为高海拔种群,而且随海拔高度上升,巨伞钟报春两种表型的花寿命均显著延长;花部结构面积显著增大;访花昆虫种类减少;性分配倾向于偏雌分配,各性状对于不同海拔之间异质环境的适应可能是巨伞钟报春在各海拔繁殖策略上表现出差异的主要原因。(2)随着海拔的上升,巨伞钟报春的开花数显著减少,但虫食数与虫食率也显著降低,最终不同海拔有效座果数和结籽数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巨伞钟报春通过应对不同环境形成相应的繁殖策略,在不同海拔均能保证恒定的繁殖成功率,并维持种群的稳定。(3)气候变化将会对巨伞钟报春的分布产生深远影响,其分布下限可能发生上移,但更高海拔地区现有的砂壤环境不适于巨伞钟报春的生长,且传粉昆虫在气候变化综合作用下的时空变异尚不明确,致使其分布上限上移空间有限。研究推测,未来100年内,巨伞钟报春的分布下限可能上移至其现今分布格局的中海拔地区,造成其分布区域缩小。
张杰蒋显锋陈玲玲李庆军
关键词:青藏高原海拔梯度繁殖策略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