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广明
- 作品数:7 被引量:7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三亚市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治胃丸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治胃丸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择104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三联疗法组与中西结合组,各52例。三联疗法组给予西药抗HP三联疗法,中西结合组在三联疗法组基础上联合治胃丸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性因子、疾病相关因子水平、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及治疗4周、8周后Hp根除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2组胃脘疼痛、脘痞腹胀、口苦口臭、大便黏滞、胃灼热反酸评分及血清白介素-8(IL-8)、白介素-11(IL-1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降低,中西结合组低于三联疗法组(P<0.05);2组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生长激素(GH)水平升高,中西结合组高于三联疗法组(P<0.05)。治疗8周后,中西结合组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率高于三联疗法组(P<0.05)。结论西药三联基础上联合治胃丸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能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机体炎症反应,改善疾病相关因子水平,促进Hp转阴,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吕迎春赵炜蔡翠珠韩广明黎兴舅
- 关键词:慢性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中医证候细胞因子
- 窄带成像内镜技术观察下Barrett食管的病变特点以及病理类型与中医肝郁证的关系
- 2018年
-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BI)技术下的Barrett食管(BE)病变及病理类型与中医肝郁证的关系。方法:BE患者43例,均采用NBI观察患者病变情况。结果:NBI普通模式下,肝郁证型患者岛型比例为81.77%,明显高于非肝郁证型患者(P〈0.05);肝郁证型和非肝郁证型患者舌型、全周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I放大模式下,肝郁证型患者pit-1和pit-2比例分别为46.15%和50.00%,明显高于非肝郁证型患者(P〈0.05),而pit-3比例为3.85%,明显低于非肝郁证型患者(P〈0.05);肝郁证型患者和非肝郁证型患者病理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I普通模式下,肝郁证型BE患者以岛型为主,放大模式下,以pit-1和pit-2型腺管开口为主;病理分型与肝郁证型无明显关系。
- 韩广明赵炜吕迎春
- 关键词:窄带成像内镜BARRETT食管肝郁证病理类型
- Hp感染血清学抗体与胃镜下胃溃疡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血清学抗体水平与胃镜下胃溃疡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该院经胃镜活检确诊为胃溃疡的患者228例,其中良性胃溃疡180例,恶性胃溃疡48例,入组对象均行14 C-尿素呼气试验,应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血清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尿素酶A(UreA)、尿素酶B(UreB)、空泡毒素A(VacA)及鞭毛蛋白抗体水平,分析Hp感染相关血清学抗体水平与胃镜下胃溃疡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恶性胃溃疡组Hp阳性率及Ⅰ型Hp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胃溃疡组(P<0.05)。与良性胃溃疡组比较,恶性胃溃疡组血清CagA、UreA、UreB、VacA及鞭毛蛋白抗体阳性率均显著升高(P<0.05)。CagA在胃溃疡面积>2.0cm2、重度黏膜炎性反应、重度炎性反应活动性患者中的阳性率较高(P<0.05),UreA、UreB、VacA及鞭毛蛋白抗体在胃溃疡面积>2.0cm2患者中的阳性率高于胃溃疡面积≤2.0cm^2患者(P<0.05)。结论胃溃疡的发生及病情进展与Hp多种毒力因子共同作用有关,通过测定Hp血清学抗体有助于对Hp阳性胃溃疡患者分型及临床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
- 韩广明赵炜吕迎春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抗体胃溃疡胃镜病理特征
- 柴胡疏肝散对急性胃溃疡(肝胃不和型)炎症相关因子、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及受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7
- 2017年
-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对急性胃溃疡患者炎症相关因子、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及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肝胃不和型急性胃溃疡患者按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柴胡疏肝散治疗,治疗14 d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胃脘胀闷、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反酸中医症候积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CRP、TNF-α和IL-6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受体(EGFR)表达。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有效率91.18%高于对照组67.65%(χ2=5.757,P=0.016)。观察组患者的胃脘胀闷、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反酸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CRP、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EGF和EGF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治疗急性胃溃疡临床疗效明确,可降低中医症候积分,减轻炎症反应,提高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及受体表达。
- 韩广明周军怀赵炜吕迎春李哲
- 关键词:急性胃溃疡柴胡疏肝散炎症相关因子
- 芍药甘草汤合一贯煎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不足证的影响被引量:34
- 2021年
-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合一贯煎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阴不足证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风险的影响。方法:将11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6例。两组均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措施。对照组口服养胃舒胶囊,3粒/次,2次/d;观察组口服芍药甘草汤合一贯煎加减,1剂/d。两组疗程均为16周。进行治疗前后胃镜病理评估,进行萎缩程度(OLGA)及肠化程度(OLGIM)分级评价,对萎缩程度,肠化程度,Hp感染,慢性炎性反应,活动性进行评分,并进行胃镜黏膜征象评分;进行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和胃肠病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PRO)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促胃液素-17(G-17),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和空泡细胞毒素(VacA)。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Z=2.068,P<0.05);观察组萎缩程度、肠化程度、慢性炎性反应和活动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OLGA(Z=2.037,P<0.05)和OLGIM(Z=2.014,P<0.05)评估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PGⅠ,G-17水平和PGⅠ/PGⅡ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agA和VacA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镜黏膜征象、消化不良症状和PRO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根除Hp的基础上,给予芍药甘草汤合一贯煎加减内服治疗CAG胃阴不足证患者,可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黏膜修复,改善了病理组织学病变,缩小了胃黏膜萎缩程度和范围,有利于延缓病变进展和降低癌变风险,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褚雪菲刘道龙韩广明
-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芍药甘草汤一贯煎
- 温中和胃汤联合耳穴压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疗效及对血清VIP、MTL水平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 温中和胃汤联合耳穴压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CG)患者的治疗疗效及对血清VIP、MTL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该院接收的脾胃虚寒型CG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耳穴压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中和胃汤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疗效、中医证候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胃肠功能指标[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肽(VIP)]以及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在患者停药3个月后,对其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随访调查,记录其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62%、76.74%,不良反应总共发生率分别为17.02%、9.30%,6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0.00%、13.9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6个月复发率较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对比,观察组胃隐痛、喜温喜按、劳累/受凉后症状加重和泛吐清水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疲倦怠、舌淡胖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TL高于对照组(P<0.05),VIP、IL-1β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L-6浓度无差异(P>0.05)。结论 温中和胃汤联合耳穴压豆可有效提高脾胃虚寒型CG治疗疗效,降低VIP和IL-1β表达,同时提高MTL表达水平,降低短期内复发率。
- 韩广明赵炜吕迎春
- 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血管活性肽
- 益气健脾清肝和胃方对脾胃虚弱型胃食管反流患者的临床疗效
- 2024年
- 目的探讨益气健脾清肝和胃方对脾胃虚弱型胃食管反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观察组给予益气健脾清肝和胃方,疗程8周。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GERDQ评分、UES静息压、LES静息压、炎症因子(CRP、IL-6、TNF-α)、脑肠肽相关指标(GAS、MTL、VIP)、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GERDQ评分、炎症因子、VIP降低(P<0.05);UES静息压、LES静息压、GAS、MTL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健脾清肝和胃方可安全有效地改善脾胃虚弱型胃食管反流患者中医证候,减轻炎症及VIP水平,缓解症状。
- 吕迎春赵炜蔡翠珠韩广明陈云
-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脾胃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