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育新

作品数:5 被引量:113H指数:5
供职机构: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依达拉奉
  • 2篇缺血
  • 2篇急性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丁苯
  • 1篇丁苯酞
  • 1篇动脉
  • 1篇动脉超声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血管

机构

  • 5篇海南省第二人...
  • 2篇海南省中医院

作者

  • 5篇李育新
  • 2篇吴智
  • 2篇黎珍
  • 1篇牟晓莉
  • 1篇赵月娥
  • 1篇桂茂崇

传媒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血塞通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探讨血塞通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影响机制.方法选取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2例ACI患者,根据不同药物治疗分为3组,血塞通组(n=40)接受血塞通治疗,丁苯酞组(n=40)接受丁苯酞治疗,联合组(n=42)接受血塞通+丁苯酞治疗,治疗1周后,对比3组神经功能、临床疗效、肌张力功能、生活能力、血清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结果血塞通组与丁苯酞组临床疗效对比无差异(P>0.05);联合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血塞通组与丁苯酞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中国卒中量表(CS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明显降低,BI评分明显提升,联合组优于血塞通组和丁苯酞组,丁苯酞组优于血塞通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扣针蛋白5(FBLN-5)、血黏度(BV)、血浆黏度(PV)、血小板聚集率(PAR)、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降低,联合组优于血塞通组和丁苯酞组,血塞通组优于丁苯酞组(P<0.05).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塞通联合丁苯酞治疗ACI,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血液流变学,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MCP-1、vWF及FBLN-5水平有关.
王秋女蔡来新李育新刘德浪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塞通丁苯酞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海南省黎族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9
2020年
目的探讨海南省黎族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脂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经颈动脉超声发现的有颈动脉斑块的320例黎族患者,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158例)和不稳定斑块组(162例)。采用t检验、χ^2检验比较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血脂、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差异。运用logisic回归分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以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与不稳定斑块组比较,稳定斑块组年龄、是否吸烟、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poA1、Hc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对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素校正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HDLC(OR=0.186,95%CI:0.110~0.136,P<0.001)、ApoA1(OR=0.177,95%CI:0.107~0.292,P<0.001)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保护因素;LDLC(OR=2.014,95%CI:1.372~2.954,P<0.001)是危险因素。Logisitic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年龄、HDLC、ApoA1、Hcy是黎族患者不稳定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HDLC、ApoA1是黎族人群不稳定斑块发生的保护因素;而年龄、LDLC、Hcy是黎族人群不稳定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
赵月娥吴才标李育新郑柏桂茂崇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超声血脂黎族斑块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被引量:41
2017年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6年4月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水平、FIB、D-D和CR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00%vs.66.67%,x^2=4.812,P=0.028);观察组PT、AP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4.79±0.91)s vs.(12.49±1.31)s、(34.33±4.37)vs.(30.09-I-5.61)s,t=7.898、3.266,P=0.000、0.002],全血黏度低切、高切水平低于对照组[(5.18±1.03)mPa·s vs.(6.28±1.15)mPa·s、(2.73±0.81)mPa·s vs.(3.97±0.94)mPa·s,t=3.903、5.474,P=0.000、0.000],血浆黏度水平低于对照组[(0.96±0.22)mPa·s vs.(1.56±0.36)mPa·s,t=7.789,P=0.000],FIB水平低于对照组[(2.11±0.59)g/L vs.(2.72±0.48)g/L,t=4.393,P=0.000],D-D水平低于对照组[(0.32±0.10)mg/L vs.(0.45±0.12)mg/L,t=4.558,P:0.000],CRP水平低于对照组[(3.51±2.91)mg/ml vs.(5.88±1.51)mg/ml,t=3.960,P=0.000];2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3.33%vs.16.67%,x^2=0.131,P=0.718)。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疗效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黎珍蔡来新吴智李育新王秋女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纤维蛋白原
依达拉奉联合卡马西平治疗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卡马西平治疗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在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别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卡马西平片,0.2 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 L中,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和癫痫发作频率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85.7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和癫痫发作频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观察指标比对照组更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卡马西平治疗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及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蔡来新李育新牟晓莉
关键词:依达拉奉注射液卡马西平片继发性癫痫痫样放电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25
2017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的脑血管事件,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致残率高等特点,给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2]。依达拉奉属于脑保护制剂,它对受损神经细胞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现已广泛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3-4]。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报道十分少见[5]。本研究对5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了依达拉奉治疗,观察其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吴智李育新黎珍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液流变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