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
-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选址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以重庆市云阳县中湾村为例,构建了以自然条件、政策与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土地利用4方面16次评价指标为内容的选址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因素权重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地形地貌、土地整治潜力、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和项目实施规模相对重要性最高,产业规划及开发条件、土地规划影响、群众意愿、土地流转政策及实现程度、水源灌溉条件、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及土地权属状况相对重要性居中,群众受教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内)交通条件、干群基础和村域熟人网络重要性相对较小。
- 杨丽娜何星杨庆媛刘燕
-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评价指标AHP
- 重庆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
- 汪鹏莫燕刘燕杨丽娜王玲燕唐娟何星薛圆陈斌
- 立项背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重庆市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土房管“一张图”建设重要内容。为满足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土地利用规划精细化管理,实现海量规划数据及时快速更新的现实需求,促进重庆市国土资源...
- 关键词:
-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数据库
- 重庆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变化耦合关系研究被引量:17
- 2019年
- 该文以重庆市镇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数量变化的耦合关系模式,基于净变化率和结构变化率,采用组合特征分析、空间分析和趋势面分析等方法,从区域整体和局部样带层次,探讨了二者数量变化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尺度特征上,镇域单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村人口数量变化体现出更多异质性;二者数量变化格局存在部分空间重合;“人减地减”“人增地增”等同向变化是主要耦合类型,且主要分布在渝西地区、长江沿线地区;逆向变化类型中,“人增地减”型主要分布在渝西地区,“人减地增”型主要分布在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点数量和农村人口变化的耦合关系作用显著,居人弹性系数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呈现出地带性分布规律。着眼于乡镇单元分析农村居民点和农村人口变化的关系模式,有利于为制定更加切合乡村发展实际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 刘燕杨庆媛何星
- 关键词:土地利用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
- 重庆市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成效及展望
- 2016年
- 重庆市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研究成果充分结合了自身自然和区位特征,进行了多尺度、多视角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重庆市统筹城乡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与基础保障,但在理论、方法及实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收集、整理2008—2014年期间国家下达给重庆市的和重庆市自立的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的科研项目,总结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常态下国土资源管理的新要求,提出重庆市"十三五"期间土地利用规划领域建议重点研究方向。
- 刘燕王骞杨丽娜汪鹏何星
-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
- 基于意愿调查的村域尺度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
- 2014年
- 以重庆市崇龛镇古泥村9个社为例,采用“两步走”策略分别对9个社内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测算,即在运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出各个社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理论值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村域内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影响因素,对理论潜力值进行修正,最终得到符合村域实际情况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值,以期探索村级尺度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的方法,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理论上,古泥村9个社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均有较大的潜力,整理潜力面积为19.25 hm2,预计整理后能节地55.43%;通过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评价指标体系后,得出各个村的整理潜力修正系数在0.3866~0.7083之间,修正后的整理面积为10.38 hm2,预计整理后能节地29.89%,较理论潜力值少8.87 hm2;根据各个社农村居民点现实整理潜力,可把古泥村9个社划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整理区和后续整理区。
- 何春燕何星曹伟刘燕王彦美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调查
- 重庆市不同尺度土地城镇化格局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5
- 2018年
- 采用重庆市2009年、2014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功能区、区(县)、乡(镇)3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从土地城镇化水平及变异指数、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方差分解等方面分析了3级尺度土地城镇化水平的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城镇化格局特征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表现为大尺度空间格局稳定性强、变化幅度小、变化类型少,小尺度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变化幅度大、变化类型多的特点;尺度较小的行政单元土地城镇化格局受到上级行政单元土地城镇化总体格局的限制,并表现出局部的点状、带状分布特点;区(县)级尺度对土地城镇化水平的不均衡度贡献份额最大,功能区级尺度次之,乡(镇)级尺度最小;不同尺度,土地城镇化格局成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区(县)土地城镇化格局受经济发展、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等多因素综合影响,乡(镇)土地城镇化格局受地形条件、区位条件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大.
- 刘燕杨庆媛何建何星杨丽娜
- 关键词:土地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