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思璇
-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三亚市中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T计算脑池血容量对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2022年
- 目的探讨脑池血容量对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老年aSAH患者85例进行临床随访,采集受试者临床资料并通过CT计算脑血池血容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患者预后不良的关联并构建风险评分表。结果截至随访日期失访6例,共18例(22.8%)预后不良。根据COX分析结果将动脉瘤>6.4 mm赋值6分、Hunt-Hess分级Ⅲ、Ⅳ级赋值3分、脑池血容量>54 ml赋值4分、再出血赋值8分,发病至治疗时间>6.2 h赋值6分构建预后风险预测评分表,总分27分,分数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回归模型区分预后不良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1(95%CI:0.834~0.987,P<0.001),最佳截断值为18分,据此将患者分为高危组(≥18分)及低危组(<18分),根据预测风险概率计算公式计算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β0为17.7,实际发生率(22.8%)与预测发生率(2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结论基于CT计算脑池血容量的风险评分模型对aSAH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较好。
- 张庭庭孟思吉思璇
-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MSCT联合DCE-MRI对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 2023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对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收治的疑似骨肉瘤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MSCT、DCE-MRI进行检查,以临床诊断及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并比较MSCT、DCE-MRI单独检查及联合检查对骨肉瘤检查结果、诊断价值及骨肉瘤病理特征的检查结果。结果MSCT扫描显示为骨皮质不规则破坏,边界较清,骨髓内浸润,周围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其内可有高密度瘤骨,关节软骨层面可见到肿瘤骨,并突出关节软骨面形成关节内肿块。DCE-MRI显示当骨质破坏、骨膜增生、骨皮质变薄、中断或缺失,破坏区由软组织肿块占据侵犯肌,表现为中高混合信号肿块。当侵犯骺板和关节,显示清楚。肿瘤在骨髓内浸润表现为与正常骨髓境界分明的低信号区,有跳跃播散倾向。Ktrans为0.967 min^(-1),Kep为3.548 min^(-1);MSCT联合DCE-MRI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55)明显高于MSCT(kappa=0.416)和DCE-MRI(kappa=0.439)(P<0.05);MSCT联合DCE-MRI检查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均高于单独检查(P<0.05);MSCT联合DCE-MRI骨肉瘤病理特征的检查结果准确率高于单独检查(P<0.05)。结论MSCT联合DCE-MRI检查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均高于单独检查,对骨肉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吉思璇吴迪
- 关键词:骨肉瘤磁共振成像
- 后Pilon骨折的CT影像形态学分析及CT指导不同分型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分析后Pilon骨折的CT影像形态学及CT指导不同分型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66例后Pilon骨折患者,测量横切面骨折线至双踝连线的夹角(α角)、骨折块面积与胫骨远端面积的比值(FAR1)和骨折块前后径与胫骨远端前后径的比值(FLR),以及矢状面骨折线同胫骨解剖轴的夹角(β角)、骨折块面积与骨折线顶点线下的胫骨远端面积的比值(FAR2)。根据横断面CT图像中显示的Die-punch骨块大小和位置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比较各型术前和终点随访(取出内固定时间)踝关节骨折功能量表(Olerud-Molander)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以及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在66例后pilon骨折患者中,CT观察后内侧骨折块28例(占42.42%),后外侧骨折块38例(占57.58%);且发生距骨半脱位或脱位51例(占77.27%),未脱位15例(占22.73%);后内侧骨折块的α角、FLR和β角与后外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5,t=5.603,t=2.634;P<0.05)。脱位患者α角明显高于未脱位患者,FLR明显低于未脱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9,t=2.835;P<0.05)。终点随访时不同CT分型的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Olerud-Molander评分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Olerud-Molander评分)=30.062,t=28.451,t=26.205,t=29.044,t=21.964;t_(VAS评分)=12.748,t=9.914,t=12.973,t=12.548,t=10.392;P<0.05)。CT图像分型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治疗优良率分别为79.17%、66.67%、78.26%、75.00%和75.00%。CT图像分型中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0%、33.33%、8.70%、16.77%和50.00%。结论:后Pilon骨折后内侧和后外侧骨折块在骨折线方向、角度以及前后径与胫骨远端前后径比值等CT影像学形态存在一定差异,依据CT图像对后Pilon骨折进行分型,能较好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
- 张庭庭白曼莫吉思璇谭子琨
- 关键词:并发症
- 椎管内脊膜瘤的影像回顾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椎管内脊膜瘤影像表现。结果资料完整的8例患者中,男3例,女5例;年龄30-76岁,平均(53±3)岁。8例患者全部行CT+MRI检查。肿块均为单发,胸段5例(62.5%),颈段2例(25.0%),腰段1例(12.5%)。肿瘤位置、形态与周边关系与术中描述基本一致。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脊膜瘤。结论脊膜瘤影像学表现典型,MRI为首选,二级医院术前要做影像充分平估。
- 韦勇张庭庭吉思璇徐峰
- 关键词:椎管脊膜瘤磁共振成像病理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瞬时受体电位通道M2水平与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瞬时受体电位通道M2(TRPM2)水平与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5月在三亚市中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48例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PM2水平。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介入治疗90 d后预后。用logistic回归分析TRPM2与aSAH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 根据随访后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107)和预后不良组(n=41)。预后良好组年龄、Hunt-Hess分级Ⅲ级占比、脑血管痉挛占比和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均P<0.05)。预后良好组治疗前后TRPM2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均P<0.05)。治疗后TRPM2>0.28和Hunt-Hess分级Ⅲ级是a 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SAH患者介入治疗后TRPM2水平高与预后不良有关。
- 吉思璇吴迪白曼莫
- 关键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预后
- CT三维重建及薄层扫描联合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定量诊断良性和恶性脊柱骨折的价值分析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及薄层扫描联合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定量诊断良性和恶性脊柱骨折的价值。方法 选取85例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经病理确诊为良性脊柱骨折共50例、恶性脊柱骨折共35例,且予以CT、磁共振检查,对比阳、阴性预测值,分析良恶性脊柱骨折的影像学特征,比较良恶性的ADC值,评估CT平扫、CT三维重建及薄层扫描、磁共振、两项联合诊断良恶性脊柱骨折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结果 85例脊柱骨折患者经CT平扫后,阳性预测值73.47%,阴性预测值61.11%;经CT三维重建及薄层扫描后阳性预测值为81.63%,阴性预测值为72.22%。经磁共振检测后,阳性预测值为90.00%,阴性预测值85.71%;经两项联合检测后,阳性预测值96.00%,阴性预测值94.23%。CT影像学特征显示,良性脊柱骨折出现T2WI高信号共43例,椎体形态以楔形占比更多,椎体后缘以成角多见,椎旁软组织呈环形增厚样;恶性脊柱骨折出现T2WI高信号34例,椎体形态以楔形或倒楔形为主,椎体后缘呈膨隆,椎旁软组织呈结节肿块。良性组的ADC值高于恶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T平扫、CT三维重建及薄层扫描、磁共振、两项联合诊断良恶性脊柱骨折的AUC值分别为(0.674/0.771/0.897/0.951,P<0.05);敏感度分别为72.00%、80.00%、90.00%、96.00%;特异度分别为62.90%、74.30%、85.70%、94.30%。结论 CT三维重建及薄层扫描联合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定量诊断,有利于提高良恶性脊柱骨折检出率及降低误诊率。
- 张庭庭白曼莫吉思璇陈明玮刘广保
- 关键词:三维重建薄层扫描磁共振恶性脊柱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