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小航

作品数:9 被引量:122H指数:6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乡市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视网膜
  • 3篇视网膜病
  • 3篇视网膜病变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糖尿病视网膜
  • 3篇糖尿病视网膜...
  • 3篇糖尿病视网膜...
  • 3篇网膜
  • 3篇微创
  • 3篇疗效
  • 3篇病变
  • 2篇腰椎
  • 2篇椎间盘
  • 2篇临床疗效
  • 2篇节段
  • 2篇固定术
  • 2篇固定术治疗
  • 2篇发病
  • 2篇发病机制

机构

  • 4篇解放军第15...
  • 3篇牡丹江医学院
  • 3篇郑州市第15...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8篇孙小航
  • 3篇陈丹丹
  • 3篇吴一凡
  • 3篇梁磊
  • 3篇丁俊杰
  • 3篇刘文德
  • 1篇邓迎春
  • 1篇文艳华
  • 1篇范清宇
  • 1篇钱济先
  • 1篇马保安
  • 1篇吴一凡
  • 1篇刘文德
  • 1篇丁俊杰
  • 1篇梁磊
  • 1篇罗俊普
  • 1篇陈可夫

传媒

  • 2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0
2018年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ic melitus,DM)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国外,DR是工作人群(20~64岁)首位的致盲因素;在国内,DR的发病率和致盲率也在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往对DR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血管方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DR不再单纯是一种微血管病变,同时伴随着视网膜神经退行性改变,但国内外文献对DR的微血管病变与神经退行性改变发病机制的研究多是单一的。本文就DR微血管病变与神经退行性改变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陈丹丹帅天姣李娟孙小航王瑞英朴天华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退行性改变的发病机制被引量:3
2018年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ic melitus,DM)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西方,DR是工作年龄阶段(20~64岁)首位的致盲原因;在国内DR的发病率和致盲率也在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以往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血管方面,随着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DR不再是一种微血管病变,而是一种由于神经微血管单位损伤引起的神经微血管病变,本文将对DR早期视网膜神经退行变做一综述,以期发现和验证视网膜神经退行性变作为DR新的早期指标。
陈丹丹帅天姣李娟张召弟孙小航朴天华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谷氨酸神经营养因子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观察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自2012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2例,观察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椎管扩大、颈部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定义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前平均JOA评分(8.60±1.90)分,随访时平均JOA评分(13.12±1.88)分(P=0.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28.57%~77.78%,1例出现轴性症状,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2.4%,C5神经根麻痹0例,术后测量X线片或CT、MRI椎管矢状径扩大7.1~10.9 mm,平均(9.48±0.83)mm。[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效果肯定,操作简单,减压效果好。
梁磊刘文德陈可夫吴一凡丁俊杰孙小航
关键词:微型钛板椎管扩大成形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不同月龄兔椎间盘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观察不同月龄新西兰大白兔椎间盘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其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3、6、9、12、18、24、30月龄各5只,每只取椎间盘(L5/6、L6/7和L7/S1)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各月龄椎间盘组织结构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和bFGF的表达情况,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染色阳性细胞的累积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结果:HE染色显示,低月龄(1、3、6月龄)组椎间盘组织增生活跃,软骨终板均可见血管长入,尤其是1月龄组;中间月龄(9、12月龄)组椎间盘结构完整清晰,未见血管;18月龄组椎间盘出现退变,24月龄组椎间盘退变加重,30月龄组椎间盘结构破坏及老化严重,24、30月龄组椎间盘血管重新长入。免疫组化检查显示,bFGF和VEGF的IOD值在1月龄组表达最高(分别为38.22±14.13和57.67±15.36),随后逐渐下降,12月龄组表达最低(其IOD值分别为7.47±4.08和12.41±3.74),以后随月龄增加表达逐渐增多,30月龄组bFGF和VEGF的IOD值分别为27.93±11.64和37.54±7.32。低月龄组和高月龄组bFGF和VEGF的IOD值与中间月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兔椎间盘的结构及血管的发生都随月龄增加发生相应变化;bFGF和VEGF的表达也随月龄增加发生相应改变,两者变化具有相似性。
孙小航范清宇邓迎春文艳华马保安钱济先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椎间盘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血管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40只眼)轻、中度NPDR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20只眼)和对照组(20例20只眼),观察组给予颞浅动脉旁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ml;对照组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0. 5mg,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盘旁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视盘旁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期间、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颞浅动脉旁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可减少轻、中度NPDR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瘤,使视网膜出血、渗出明显吸收,增加视盘旁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改善神经节细胞活性,从而提高患者视功能,其疗效优于羟苯磺酸钙。
陈丹丹帅天姣李娟孙小航王瑞英朴天华
关键词: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血管损伤
微创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单纯前中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骨折:回顾性、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试验方案被引量:18
2016年
背景:后路切开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临床胸腰椎骨折的主要修复方式之一,但其存在术中创伤大、出血多、术中及固定后康复时间长,部分患者固定后长期存在顽固性腰背部僵硬与腰痛的缺陷。经皮椎弓根螺钉进行脊柱骨折外固定时,可减少置钉对椎旁肌的过度损伤,尤其对单纯前中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修复效果较好。为此,试验假设以微创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单纯前中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骨折有较好的疗效。目的:回顾性分析微创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单纯前中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试验,在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第153中心医院完成。纳入试验的单纯前中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共32例,平均34.7岁,男22例,女10例,均采用微创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随访3个月。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固定前、固定后即刻、固定后3个月患者的伤椎的Cobb角,以观察胸腰椎弯曲程度。试验的次要观察指标为固定前、固定后即刻、末次随访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X射线片形态以评价胸腰椎骨折的恢复情况;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其他观察指标为固定后3个月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经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第153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对治疗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于2016年11月10日在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作回顾性分析注册(NCT02963571)。讨论:试验旨在证实微创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纯前中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骨折具有确切疗效,并提供长期随访的客观数据。
梁磊刘文德吴一凡孙小航丁俊杰
关键词:骨科植入物微创椎弓根螺钉COBB角自身对照试验
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2017年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腰椎退变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关节突的关节软骨以及周同韧带发生退行性改变而引起的,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神经根性痛、间歇性跛行等,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针对需要手术的患者,传统的开放后路手术创伤大,对椎旁软组织和术区骨性结构损伤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患者的创伤更小,预后效果更好㈣。本研究即比较上述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效果。
梁磊刘文德吴一凡孙小航丁俊杰罗俊普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病变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9
2017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对8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8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手术时间60~150min,平均120min.术前腰腿痛VAS评分(6.35±1.30)分,术后腰腿痛VAS评分:术后1周(2.32±1.45)分、末次随访(1.46±0.82)分,术后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58例,良20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优选术式。
梁磊刘文德吴一凡孙小航丁俊杰
关键词:微创治疗腰椎间盘摘除腰椎间盘突出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