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芳芳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刑法
  • 3篇实证
  • 3篇实证研究
  • 3篇犯罪
  • 2篇刑法修正
  • 2篇刑法修正案
  • 2篇修正案
  • 2篇著作权
  • 2篇网络著作权
  • 1篇盗窃
  • 1篇定罪
  • 1篇定罪机制
  • 1篇刑罚
  • 1篇刑罚威慑
  • 1篇刑法保护
  • 1篇行刑
  • 1篇行刑社会化
  • 1篇虚拟财产
  • 1篇社区矫正
  • 1篇社区矫正制度

机构

  • 7篇四川大学

作者

  • 7篇李芳芳
  • 1篇莫晓宇

传媒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犯罪研究
  • 1篇怀化学院学报
  • 1篇刑事法评论
  • 1篇成都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关于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若干思考被引量:3
2014年
我国的社会关系结构已经逐渐从单位制转化为社区制。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的一种,充分体现了刑法理念、刑罚文明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制度,但是,社区矫正制度在日趋完善的同时,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综合分析了学界关于改进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若干见解,通过分析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践现状,探讨如何走出这些困境的方法,并从立法层面、执行层面和监督层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
莫晓宇李芳芳
关键词:社区矫正监禁矫正非监禁刑行刑社会化
网络著作权犯罪定罪机制实证研究
2024年
网络著作权犯罪是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主要犯罪类型,其定性争议频发,立法规定和司法适用均颇受质疑。《刑法修正案(十一)》的颁布,在立法层面回应了网络著作权犯罪的定性问题,然而,修法是否契合司法实践,如何规范网络著作权犯罪的认定需要进一步回答。以《刑法修正案(十一)》颁布之前的2024个网络著作权犯罪样本为分析对象,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发现网络著作权犯罪的定罪机制。通过分析发现:控辩因素对定罪具有潜在影响、刑罚与定罪存在一定的逆向制约关系、主观目的是司法实务考量的首要因素。在立法积极修正的背景下,司法应当对既有的司法裁判规则进行完善,通过辩护因素与指控因素的衡平、裁判说理对定罪逻辑的阐释和司法解释对相关概念的明确,以准确适用罪名,实现司法裁判的统一。
李芳芳
关键词:定罪机制实证研究
网络著作权犯罪刑罚威慑效能实证研究--以《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侵犯著作权罪的修改为背景被引量:9
2021年
以刑罚威慑为理论模型,通过对《刑法修正案(十一)》适用前网络著作权犯罪的实证研究发现,刑罚威慑网络著作权犯罪的实际效能不明显,表明修正前的侵犯著作权罪对网络著作权犯罪的惩治效果不理想。反思实证结论可知,特殊威慑效能水平有限是刑罚运行中的缺陷与立法规范自身的短路所致,一般威慑效能水平不高是社会公众对刑法的认同感欠缺所致。《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侵犯著作权罪进行了较大幅度修改,通过增列犯罪对象、行为类型和提高法定刑等方式弥补了立法漏洞,对实践问题作出了针对性调整。未来要实现严惩网络著作权犯罪的立法目标,应当在司法层面进行调整以强化刑罚威慑。一方面,纠正轻判化的司法偏差,重罪重罚,实现“罪刑相适”;另一方面,加强对刑事判决书的说理,让公众充分参与司法裁判,获得对刑法的认同感。
李芳芳
关键词:刑罚威慑
“扒窃”入刑的思考与实际应用
2012年
刑法修正案(八)将"扒窃"列为独立罪名,由此引发了理论界的争议与司法实践的困惑。从刑法理论的角度看,"扒窃"属于盗窃的一种,在刑法中已有盗窃罪罪名的前提下,再单列"扒窃"罪,不仅带来对同一行为在罪名上的竞合,而且也会带来处罚上的竞合。司法实践中,由于刑法修正案(八)对"扒窃"罪未作数额上的规定,造成"出手即为犯罪",使得犯罪数量激增,实质上加重了刑罚,且有违"罪行阶梯论"原理。
李芳芳李雯
关键词:犯罪盗窃扒窃
论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问题被引量:3
2015年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络游戏的盛行,网络虚拟财产正成为一种新型的财产类型,网络财产与传统"财产"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又具其独立特性。虚拟财产并非只是一种"虚拟",它的本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表现为数据记录。在实务中,网络虚拟财产类型案件愈发多见,但是司法判决呈现出不同的走向且争议颇大。本文对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予以重新界定认为其属于刑法保护范畴,可入罪,并提出对虚拟财产类型案件定罪应当区分涉案虚拟物的财产属性是否明确来分别定罪。同时,针对我国实务中虚拟财产案件的司法认定的困境进行分析,在借鉴国外经验之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供司法实践参考。
李芳芳
关键词:虚拟财产刑法保护司法
干股受贿类型分析
2015年
现阶段,国家工作人员收受干股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成为新时期受贿犯罪的典型行为之一。干股受贿行为在实践中呈现出多种样态,完全未出资型、部分出资型、以"借款"入股型、低价受让型、股金与红利悬殊型、借"壳"转让型、扩股分红型等。针对此七种类型行为的定罪量刑进行思考分析,认为对行为认定是否构成受贿犯罪应以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权力入股、存在权钱交易为判断标准,对受贿数额的认定,应结合干股及分红的本质属性进行界定,区分受贿性干股与普通股份,若分红的本质即为行贿则应认定为受贿数额。
李芳芳
关键词:类型化
网络著作权犯罪量刑实证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虚拟的网络与无形的著作权天然契合,使得网络著作权犯罪的发展形势更加严峻,成为当下主要的网络犯罪类型。网络著作权犯罪与传统著作权犯罪不能等量齐观。通过对861个网络著作权犯罪样本和2270个传统著作权犯罪样本的对比分析发现:网络著作权犯罪的刑罚适用整体轻于传统著作权犯罪的刑罚适用。通过引入罪量理论模型、刑量理论模型以及罪刑均衡理论模型,经量化分析进一步验证发现:具体的罪刑关系不相适,体现为“罪量越重反而刑量越轻”;量刑失衡严重,主要表现为“偏轻”。通过分析量刑情节与主刑刑期、缓刑考验期、罚金数额之间的关系发现:轻刑化的量刑倾向是由于法官在量刑过程中对量刑情节识别不规范,即影响预防刑的情节的作用被任意夸大而影响责任刑的情节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评价。量刑实践表明:司法出现刑罚裁量趋轻的偏差,法官对罪轻罪重作出了人为的调整,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不规范。针对量刑实践的局限,应当在宏观层面上推行量刑深入说理;中观层面上收紧缓刑的适用;微观层面上设定常见量刑情节的权重标准,以期实现网络著作权犯罪量刑规范化的目标。
李芳芳
关键词:量刑实证研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