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春燕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绵阳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儿童
  • 2篇细胞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淋巴细胞白血...
  • 2篇免疫
  • 2篇患儿
  • 2篇急性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 2篇病例
  • 1篇地平
  • 1篇新生儿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计数
  • 1篇血小板减少
  • 1篇血小板减少症

机构

  • 5篇绵阳市中心医...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杜春燕
  • 3篇胡陶
  • 2篇刘福
  • 1篇李红霞
  • 1篇陈佳
  • 1篇余静
  • 1篇吴翼君
  • 1篇管利荣
  • 1篇尹凤
  • 1篇薛丹
  • 1篇羊钦裕

传媒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现代医学与健...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中国小儿血液...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剂量甲氨蝶呤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氨蝶呤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CD4^(+)、CD8^(+)百分比、CD4^(+)/CD8^(+)比值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过诱导缓解化疗和早期强化化疗,按照使用甲氨蝶呤剂量不同分为A组(3 g/m^(2))与B组(5 g/m2),各45例。比较用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甲氨蝶呤血药浓度与消除速率,不同级别患儿四氢叶酸钙解救次数和解救总剂量,化疗前、化疗后3个月两组患儿CD4^(+)、CD8^(+)百分比、CD4^(+)/CD8^(+)比值,以及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用药后30 min比,用药后12~72 h两组患儿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呈降低趋势,且用药后各时间点B组高于A组;与用药后12 h比,用药后24~72 h A组患儿甲氨蝶呤消除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B组患儿甲氨蝶呤消除速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用药后各时间点B组高于A组;B组C48 h 1~3级、C48 h 4~6级患儿四氢叶酸钙解救次数、解救总剂量高于A组;化疗后3个月两组患儿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高于化疗前,且B组高于A组,而CD8^(+)百分比均低于化疗前,且B组低于A组;治疗期间B组患儿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A组(均P<0.05)。结论大剂量甲氨蝶呤可增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药浓度,同时提高四氢叶酸钙用药时间和剂量,改善免疫功能,临床可对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以改善患儿预后。
胡陶李正斯杜春燕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甲氨蝶呤四氢叶酸钙免疫功能
1例儿童氨氯地平中毒致死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4年
1例14岁儿童分次自服560 mg氨氯地平,随后出现头晕、烦躁不安、恶心、呕吐、气促,考虑氨氯地平中毒。予以洗胃、扩容,静脉给予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血浆置换、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综合抢救治疗,但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本文对氨氯地平中毒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进一步分析氨氯地平中毒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以期为氨氯地平中毒的治疗提供参考。
杜春燕刘福
关键词:氨氯地平中毒儿童
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PICC拔管困难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22年
1病例资料2018年1月—2021年7月期间绵阳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血液肿瘤疾病患儿中,共置管32例。已拔管患者共26例,拔管困难者3例,拔管困难发生率11.5%。已拔管26例患儿中,ALL患儿18例,拔管困难的3例患儿均为ALL。3例患儿治疗方案均采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方案治疗。现将患儿初诊时相关资料(表1),置管前情况(表2),置管及置管后维护情况(表3),治疗及相关事件(表4)统计如下。
杜春燕胡陶曾茹雪尹凤吴玉梅
关键词:拔管困难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病例资料
两种出血评分量表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疗规范(2019年版)的出血评分量表(2019版儿童ITP评分量表)在儿童IT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及ITP特异性出血评价工具(2013 ITP-BAT)对422例ITP患儿进行出血评分并统计其临床资料,分析两种出血评分系统与疾病分期、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比较两种评分方法的评估时间、评价一致性,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分析治疗前与治疗后48 h、1周血小板计数及出血评分的变化,以检测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的反应度。结果: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评分以1分及2分为主,对应出血为皮肤及黏膜出血,404例(95.7%)患者有出血表现其中皮肤出血249例(59.0%),黏膜出血144例(34.1%),器官出血11例(2.6%)其中2例(0.5%)患儿严重出血。两种出血评分与ITP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_(s)=-0.5032,r_(s)=-0.6084),与疾病分期均无相关性(P> 0.05)。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与2013ITP-BA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_(s)=0.7638),但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评分所需平均时间[88.64(40-181)秒]低于2013 ITP-BAT [104.12(47-285)秒](Z=17.792,P<0.001)。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能很好反应儿童ITP的治疗情况。激素组、丙球组、激素联合丙球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8 h、1周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及反应度,与2013 ITP-BAT比较评分所需时间短,可作为病情评估、疗效判定的有效工具。
刘福刘福杜春燕胡陶
关键词: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
住院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调查住院新生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指导孕母及新生儿维生素D的合理补充。方法以该院2014年1-12月2 199例住院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在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集患儿静脉血2mL,采用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25(OH)D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最终共送检标本2 108例,送检率95.9%。参与调查的住院新生儿25(OH)D水平(14.6±6.6)ng/mL,异常2 036例,占96.6%,其中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1 689例,维生素D不足的新生儿347例。在不同胎龄、胎数、小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等方面,维生素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冬春季出生患儿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夏秋季出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6.6%的患儿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其中产前母体有异常情况的占61.0%。结论该院住院新生儿维生素D普遍低于正常,冬春季出生的住院新生儿较易表现出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与母体情况密切相关。
管利荣余静陈佳薛丹李红霞羊钦裕周余能杜春燕张剑坤吴翼君
关键词:住院新生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