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磊
-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超细粉碎对煤颗粒润湿性及表面张力的影响被引量:9
- 2016年
- 采用EasyDrop DSA20型接触角测量仪,研究3种不同变质煤样经湿法超细粉碎后润湿性的变化,计算得到超细粉碎后煤颗粒表面张力、煤-水界面表面张力和煤-水体系粘附功的变化。结果表明:神木不粘煤与淮南气煤2种低阶煤经湿法超细粉碎后疏水性增强,太西无烟煤在长时间超细粉碎后疏水性减弱;超细粉碎后,煤颗粒表面张力、煤-水体系粘附功与接触角呈负相关。
- 王婕付晓恒赵静杨磊潘悦怡李文东李亚奎
- 关键词:超细粉碎润湿性
- 方形固定床反应器中料厚对热解特性的影响
- 2015年
- 通过模拟常规固定床反应器内热解气体走向,设计了单侧加热方形反应器,在1个反应器内实现了考察不同厚度的热解特性。反应器内煤层厚度越大,二次裂解作用越显著,从而明显影响物料的升温及热解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厚度增加会导致焦油产率和煤气热值降低,焦油中轻质组分(沸点低于360℃)质量分数增加。
- 胡二峰李贞伟冯致远王鹤杨磊付晓恒
- 关键词:煤热解
- 超细粉碎对煤表面性质及超净煤分选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6年
- 为探讨超细粉碎对煤表面性质及絮团和超净煤分选的影响,选取淮南气煤(HN)和太西无烟煤(TX)2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ζ电位仪、比表面分析仪、微量热仪分析了不同超细粉碎时间后煤颗粒表面官能团、电位以及润湿性的变化,分别研究了粒度、表面电位和润湿性对絮团形成的影响,结合超净煤的分选结果,综合探讨了超细粉碎、表面性质变化、絮团形成以及超净煤分选的关系。结果表明:超细粉碎改变了煤粒表面的亲水基和疏水基的比例;随着粒度的减小,太西煤的电动电位绝对值先减小后增大,在粒度8.30μm时电负性最弱,润湿热出现小的峰值,搅拌过程中形成的大尺度絮团较多,在乳化柴油用量67.62 kg/t时,分选出的超净煤灰分0.68%,产率高达97.26%;而淮南煤随着粒度的减小,电负性逐渐增强,润湿热单调递减,润湿性逐渐减弱,在相同搅拌强度下,细颗粒形成的大尺度絮团减少,分选出的超净煤产率降低;分散剂的加入有效地降低了淮南气煤分选出超净煤的灰分,粒度越小,灰分减小愈明显。
- 王婕付晓恒赵静杨磊
- 关键词:超细粉碎FTIRΖ电位絮团浮选
- 超净煤制备过程中絮团生长的多重分形行为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为了研究絮团形成过程中的多重分形行为,对机械能输入过程中絮团的生成和碎裂过程进行图像采集和分析。通过分析多重分形图谱及其特征参数的变化趋势,针对絮团的生长规律、絮团形态进行了定量化的描述。结果表明,随着絮团的生长和碎裂,多重分形图谱的形态发生规律性偏移,描述絮体分布均匀性的多重分形谱宽Δα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描述絮团最大和最小概率单元数目比例关系的Δf(α)显示体系中细粒颗粒占主导地位,绝对值先减小后增加,表明细颗粒先减少后增加。
- 赵静付晓恒王婕杨磊
- 关键词:分形维数
- 煤泥分选超净煤的药剂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选取动力煤选煤厂煤泥为研究对象,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仪和接触角测量仪对比了超细粉碎后的煤泥以及和乳化柴油作用后的煤泥的官能团和润湿性的变化,分析了在絮团浮选中乳化柴油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乳化柴油的种类和用量以及分散剂或起泡剂的添加对煤泥絮团分选超净煤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乳化柴油中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极性基与煤表面的合氧官能团发生氢键吸附,使煤表面含氧官能团含量减少,接触角增大,疏水性增强;1~#乳化柴油的浮选效果优于2~#乳化柴油;1~#乳化药剂的最佳药剂用量为57.96 kg/t;在分选过程中添加分散剂后得到的超净煤灰分减小,产率也减小;添加起泡剂后分选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乳化柴油的分选效果。
- 王婕付晓恒李珞铭杨磊潘悦怡舒元峰
- 关键词:煤泥絮团浮选乳化柴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