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毅

作品数:2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胆固醇
  • 1篇动脉
  • 1篇新型口服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心房颤动患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舒张
  • 1篇血管舒张功能
  • 1篇依赖性血管舒...
  • 1篇舒张
  • 1篇舒张功能
  • 1篇纤溶
  • 1篇纤溶活性
  • 1篇内皮
  • 1篇抗凝
  • 1篇抗凝药
  • 1篇抗凝治疗
  • 1篇口服

机构

  • 2篇福州总医院
  • 1篇福建省心血管...

作者

  • 2篇罗助荣
  • 2篇郑卫星
  • 2篇林毅
  • 1篇李慧忠
  • 1篇曹小织
  • 1篇盖晓波

传媒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刊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0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降胆固醇治疗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血小板及纤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5
2001年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降低胆固醇水平后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血小板表面活性颗粒膜蛋白 (CD63 )、溶酶体膜蛋白 (CD62P)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的影响。方法  7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普伐他汀治疗组 (普伐他汀组 ) 3 8例及常规治疗组 (常规组 ) 3 2例 ,比较观察治疗 6周前后应用超声检测肱动脉流量介导性扩张 (FMD)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血小板CD63、CD62P含量及血浆PAI 1、内皮素 1(ET 1)水平的变化。结果  ( 1)治疗前两组比较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差异无显著性 [( 4 .91± 0 .81) %与 ( 4 .93± 0 .86) %,P >0 .0 5 ];治疗 6周后 ,常规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 [( 5 .2 5± 0 .77) %与 ( 4 .93± 0 .86) %,P >0 .0 5 ],而普伐他汀组治疗后差异有十分显著性 [( 6.92± 0 .94 ) %与 ( 4 .91± 0 .81) %,P <0 .0 1]。( 2 )普伐他汀组治疗 6周后血小板CD63、CD62P及血浆PAI 1、ET 1各项指标较治疗前 [( 15 .4 8± 3 .94 ) %、( 14 .97± 3 .2 4 ) %、( 11.73± 3 .18)Au/ml、( 5 .97± 2 .84 )ng/L]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 10 .12± 2 .92 ) %、( 10 .4 6± 3 .4 5 ) %、( 8.12± 2 .72 )Au/ml、( 3 .2 8± 1.85 )ng/L ,P <0 .0 1]。结?
罗助荣盖晓波郑卫星林毅李慧忠郑德柱陈孟扬
关键词:血管内皮血管舒张功能
单中心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状况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口服抗凝药治疗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抗凝治疗。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在解放军福州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心房颤动的患者,收集临床基础资料和抗凝治疗情况,采用CHA_2DS_2-VASc评分进行卒中风险评估,评价患者的抗凝治疗方案。结果共529例患者入选本研究。395例CHA_2DS_2-VASc评分≥2的患者中,156例(39.5%)接受抗凝治疗(单药或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137例(34.7%)接受抗血小板治疗,102例(25.8%)未行抗栓治疗。81例CHA_2DS_2-VASc评分为1的患者中,21例(25.9%)接受抗凝治疗(单药或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35例(43.2%)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5例(30.9%)未行抗栓治疗。53例CHA_2DS_2-VASc评分为0的患者中,12例(28.3%)接受了抗凝治疗。入组的529例患者中,277例(52.4%)抗栓治疗方案合理,13例(2.5%)治疗过度,137例(25.9%)治疗不足,102例(19.3%)未治疗。189例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128例(67.7%)服用华法林治疗,61例(32.3%)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46例服用达比加群酯,15例服用利伐沙班)。结论本研究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74.7%为卒中高危患者,其中61.5%的患者治疗过度、治疗不足或未进行抗栓治疗,应规范抗凝治疗,减少卒中风险。
杨玉辉郑卫星黄明方林毅曹小织章文莉罗助荣
关键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