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平
- 作品数:9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基金江苏省环境监测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新冠疫情严控期间南京市空气质量被引量:22
- 2021年
- 为研究2020年初新冠疫情严控措施对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选取1月25日~2月10日(疫情严控期)南京及周边省会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与5a同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疫情停工期间,降水量同比下降,大气扩散条件为近5a较差水平,但除O_(3)浓度不降反升外,其他主要污染物PM_(2.5)、PM10、SO_(2)、NO2和CO浓度均达近5a最低值,分别为36,44,5,22μg/m^(3)和1.1mg/m^(3).通过推算疫情停工期间本地减排措施的“净环境效益”,严控使得PM_(2.5)、PM10、SO_(2)、NO_(2)和CO分别下降了41.7%、45.3%、14.3%、43.5%、18.2%,O_(3)浓度上升了4.8%.从空间上分析,南京市SO_(2)浓度及其同比降幅在长三角省会城市内排名第1,其他污染物改善情况处于中等水平.从日变化可知,PM_(2.5)和PM10日变化由双峰型变为单峰型,夜间未出现次峰值.O_(3)夜间浓度明显升高,原因是交通源的大幅削减使NO对O_(3)的滴定反应降低,而白天O_(3)浓度峰值取决于VOCs和NO_(x)的减排比例.
- 王爱平朱彬秦玮秦艳红杨雪刘晓慧
- 关键词:空气质量减排
- 常州市基于网格监测的臭氧污染过程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为研究常州市2022年6月14-21日的臭氧连续超标过程,利用EKMA曲线分析此次污染过程中臭氧生成对其前体物VOCs和NO_(x)的敏感性,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算法对网格化数据进行插值对该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常州市臭氧及其前体物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6月臭氧超标天的臭氧与温度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常州市臭氧处于强VOCs控制区,削减VOCs会使当地臭氧生成潜势逐步降低;不当削减NO_(x)排放反而会使当地臭氧生成潜势上升。6月14-18日,江苏省呈区域型污染,常州市温度偏高有利于臭氧生成;19-20日臭氧污染气团不断向西移动,臭氧高值区处于常州市;21日主导风向转为东南风,常州本地臭氧生成叠加周边区域影响,致使常州市臭氧仍处于高值。
- 陆维青艾洁周安琪钱洪钟声王爱平
- 江苏省空气质量预报与实测结果比对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选取2015年1—8月江苏地区NAQPMS、CMAQ、CAMx、WRF-Chem 4个模式预报结果与实测值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化分数偏差(MFB)为-0.066 5~0.201 1,标准化分数误差(MFE)最大值为0.381 8,均在理想范围内,其中CAMx预报效果相对较好,WRF-Chem有一定误差。4个模式相比,NAQPMS对于PM_(10)的模拟性能较好,各模式对PM_(2.5)模拟性能相近,CMAQ和CAMx对O_3模拟较好,WRF-Chem对CO模拟较好,各模式对SO_2和NO_2的模拟都需进一步优化。
- 陆维青江峰琴刘丽霞王爱平
- 关键词:空气质量
- 2020—2021年江苏省秋、冬季NO_(2)污染特征
- 2024年
- 基于二氧化氮(NO_(2))地面监测数据,结合对流层观测仪(TROPOMI)卫星观测结果,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2020—2021年)江苏省NO_(2)污染特征,并使用气象-空气质量-源解析(WRF-CAMQ-ISAM)数值模式对NO_(2)进行溯源分析。结果表明:2020和2021年江苏省NO_(2)年均质量浓度均为29μg/m^(3),同比2019年下降了21.6%,但秋、冬季(11—12月)仍然是NO_(2)管控的艰难期。TROPOMI卫星和地面观测结果均表明,NO_(2)质量浓度高值区集中在沿江8市。2021年秋、冬季NO_(2)首要污染物天数超过2019年同期,秋、冬季NO_(2)首要污染物情况仍会出现反弹。气象-空气质量(WRF-CAMQ)数值模式给出的管控效果评估表明,2021年秋、冬季气象和人为因素是共同促进江苏省NO_(2)浓度升高的原因,与2020年相比,其气象和人为因素将2021年NO_(2)质量浓度分别抬升了3.1,0.9μg/m^(3)。沿江8市对NO_(2)浓度人为贡献多为正值,NO_(2)质量浓度变化值介于-0.6~6.7μg/m^(3);苏北5市人为贡献多为负值,NO_(2)质量浓度变化值介于-4.6~1.7μg/m^(3)。行业贡献结果表明,秋、冬季NO_(2)来源主要是道路移动源、工业源、非道路移动源,贡献占比分别为39.2%,33.0%,20.8%,船舶和居民源贡献均为3.5%。
- 王爱平陈诚陆维青茅晶晶杨雪
- 关键词:二氧化氮秋冬季污染特征源解析
- 一次强沙尘过程对江苏省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2021年3月15—17日,江苏省自北向南经历了一次严重沙尘污染过程,在此期间对连云港和苏州2市的PM_(10)和PM_( 2.5)质量浓度,以及退偏振比参数进行连续观测,结合后向轨迹(HYSPLIT)模型对沙尘气团来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沙尘过程起源于蒙古国南部,起沙之后自西北至东南传输,约24 h后开始影响江苏省。受其影响,江苏省3月16日4市达重度污染,沙尘对苏北和苏南城市影响差异较大,连云港市PM_(10)质量浓度短时高达978μg/m^( 3),近地面至高空2 km退偏振比值达0.3左右,沙尘特征较明显;苏州市受沙尘影响时间较连云港滞后约14 h,PM_(10)质量浓度峰值仅为155μg/m ^(3),以浮尘天气为主。
- 王爱平陈诚王剑曹军曹军徐政
- 关键词:沙尘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
- 南京某典型化工园区春季VOCs污染特征和臭氧生成潜势分析被引量:7
- 2021年
- 利用2020年3月28日—5月3日南京某典型化工园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离线监测数据,分析了园区内VOCs污染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春季园区φ(VOCs)范围为22.3×10^(-9)~892.6×10^(-9),82.1%频率的φ(VOCs)<100×10^(-9);VOCs组分占比表现为:烷烃>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烯烃>卤代烃>芳香烃>炔烃>有机硫。高体积分数VOCs中烷烃和烯烃占比高于低体积分数VOCs,受园区内部储罐存储、运输、转运等过程产生的油气挥发及石油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的生产影响显著。不同时刻φ(VOCs)表现为夜间最高、早晨其次、下午最低的变化特征,这与园区内部VOCs排放累积、大气边界层抬升和大气光化学反应等因素有关。OFP值范围为166.2~6920.9μg/m^(3),56.0%频率的OFP<500μg/m^(3),低、高值OFP中贡献前10位的物质均以烯烃和芳香烃为主。
- 秦艳红秦玮杜嵩山蒋自强陈诚曹军王爱平
- 关键词:化工园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 苏南城市一次典型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 2023年
- 2022年4月7—12日,江苏省苏南城市群经历了一次区域性,连续性的臭氧污染过程,利用该时段苏南城市群连续性污染过程中O_(3)、NO_(2)、VOCs及气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以东南向西北方向存在明显的传输通道;污染过程率先生成于无锡市,污染期间无锡市风速整体偏小,温度偏高,相对湿度低,气象条件有利于O_(3)生成;无锡市与苏州市污染过程以本地生成为主,无锡市主要贡献源为交通排放源,苏州市为交通排放源、工业及溶剂使用源为主。
- 钟声艾洁周安琪王爱平陆维青
- 关键词:臭氧污染
- 苏南城市一次PM_(2.5)污染过程水溶性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
- 2023年
- 针对2022年1月8—11日江苏省苏南城市群(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一次连续性污染过程,利用PM_(2.5)组分特征进行污染来源解析。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是典型持续静稳天气伴随冷高压南移的区域污染过程,主要是前期本地累积和区域输送所致。污染过程中苏南城市群出现60 h持续污染,短时峰值达重度污染,PM_(2.5)浓度增幅为2.3μg/(m^(3)·h)。PM_(2.5)化学组分中二次无机盐SNA(NO_(3)^(-),NH_(4)^(+)和SO_(4)^(2-))占比超过90%,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OC/EC的比值超过2.0,均表征本次污染过程中二次粒子污染较为突出。基于PMF模型分析本次污染过程中苏南城市的行业贡献,主要因子为二次源、工业、扬尘,其中,二次源贡献率为58.5%~79.9%,工业源贡献率为10.1%~33.7%,扬尘贡献率为8.5%~23.6%。
- 王爱平艾洁周安琪钟声陆维青
- 关键词:污染过程源解析
- 2015—2017年江苏省秋、冬季空气质量状况被引量:10
- 2020年
- 采用2015—2017年秋、冬季江苏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从空气质量优良(达标)率、首要污染物、主要污染物浓度分析空气质量现状及特点。结果表明,江苏省秋、冬季空气质量优良(达标)率在60%左右,其中沿海地区空气质量达标率最高(71.1%),西北地区达标率最差(52.2%)。污染日的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 2.5,占比高达91.5%。ρ(PM2.5)/ρ(PM 10)存在地区差异,江苏西北地区扬尘源贡献较大,江苏南部地区的二次颗粒物贡献更明显。ρ(NO2)/ρ(SO2)逐年持续升高,表明大气污染类型从燃煤性污染转变为复合型污染。
- 王爱平茅晶晶蒋自强
- 关键词: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