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瑞林

作品数:9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急性
  • 2篇动脉闭塞
  • 2篇中动脉
  • 2篇取栓
  • 2篇取栓术
  • 2篇卒中
  • 2篇脑出血
  • 2篇脑卒中
  • 2篇介入
  • 2篇基底
  • 2篇出血
  • 2篇大脑
  • 2篇大脑中动脉
  • 1篇大血管
  • 1篇代偿
  • 1篇调强
  • 1篇调强放疗
  • 1篇动功
  • 1篇动脉瘤

机构

  • 8篇湛江中心人民...

作者

  • 8篇苏瑞林
  • 6篇徐力
  • 4篇赖勇
  • 4篇李钟安
  • 3篇陈涛
  • 3篇余庆文
  • 1篇郑一科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效果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实施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的效果及对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8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胶质瘤手术患者按术后实际治疗方法分组:放疗组(n=50,调强放疗)、放化疗组(n=50,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分析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情况。结果放化疗组在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术后1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高于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组Ⅰ~Ⅱ度及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放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实施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可提升疗效,改善预后,且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戚进聪徐力苏瑞林
关键词:脑胶质瘤调强放疗替莫唑胺骨髓抑制
颅内支撑导管联合Solitaire FR取栓支架技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分析颅内支撑导管联合Solitaire FR取栓支架(solitaire FR with intracranial support catheter fo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SWIM)技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05—2020-05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收治的5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行SWIM技术取栓,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50例患者血管再通率92.0%,其中血管完全再通40例,部分再通6例,未通4例。50例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5.86±2.62)与治疗前(22.09±2.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患者术后90 d mRS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P<0.05),其中术后mRS≤2者达60%。结论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采用SWIM技术治疗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高。
吴海强李钟安余庆文苏瑞林戚进聪徐力方水桥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闭塞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大血管闭塞引起的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大血管闭塞引起的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55例急性大血管闭塞引起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分别为(59.68±6.76)、(65.76±6.64)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66±5.85)、(56.93±5.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应用于急性大血管闭塞后脑卒中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戚进聪苏瑞林李钟安吴海强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常规护理
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微小动脉瘤患者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微小动脉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微小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与观察组(n=32),对照组行开颅夹闭手术治疗,观察组行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致密栓塞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致密栓塞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Glasgow预后评分5级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微小动脉瘤患者可提高致密栓塞率和Glasgow预后评分5级占比,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开颅夹闭手术治疗效果。
李钟安苏瑞林余庆文徐力赖勇
关键词: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
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模型建立与验证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建立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模型,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152例,出院12个月改良Rankin评分≥3分或死亡者54例为预后不良组,改良Rankin评分<3分者98例为预后良好组。比较2组性别、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脑卒中病史及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同型半胱氨酸(hemocysteine, Hcy)等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列线图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预后指数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65.33±9.42)岁]大于预后良好组[(59.24±6.52)岁](P<0.05),发病至治疗时间[(5.28±1.11)h]长于预后良好组[(3.65±1.13)h](P<0.05),男性(62.96%)、脑卒中病史(40.74%)、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81.48%)比率及NIHSS[(12.19±5.28)分]、血清CRP水平[(13.51±5.21)mg/L]均高于预后良好组[56.12%、22.47%、20.41%、(10.52±3.45)分、(9.78±2.35)mg/L](P<0.05),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32±2.98)分]、血清Hcy水平[(13.42±3.98)μmol/L]均低于预后良好组[(9.42±3.15)分、(15.42±4.31)μmol/L](P<0.05),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及糖尿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比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1.138,95%CI:1.057~1.229,P=0.038)、脑卒中病史(OR=2.081,95%CI:1.265~3.657,P=0.012)、发病至治疗时间(OR=4.992,95%CI:3.415~7.239,P=0.015)、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OR=1.465,95%CI:1.079~2.109,P=
吴海强方水桥徐力戚进聪苏瑞林陈涛
关键词:预后
立体定向引导下的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22
2018年
目的:探讨采用立体定向引导下的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6例。依照入院先后顺序对其进行排号,并纳入电脑通过软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参照组给予传统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研究组给予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死亡率及术后6个月的预后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参照组,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术后再出血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预后良好率显著优于参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立体定向引导下的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时间与传统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相比显著延长,但前者能明显提高血肿清除率,同时术后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下降,对于患者预后改善显著,值得研究推广。
郑一科赖勇苏瑞林
关键词: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基底节区
脊髓前动脉代偿良好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介入治疗1例
2021年
1病例资料68岁男性,因右侧肢体无力2 d入院。既往无心脏病史。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直径2 mm,对光反射灵敏;鼻唇沟未变浅,伸舌居中;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肢体肌力4+级;NIHSS评分5分,GCS评分15分。入院头部CT未见出血及梗死灶。入院5 h出现右侧肢体肌力变差,肌力为2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急诊复查头部CT见左侧小脑局部低密度影(图1A)。急诊行椎动脉造影可见双侧大脑后动脉提前显影,由脊髓前动脉供血(图1A、14B);左侧颈内动脉造影见左侧大脑中动脉瘤M1段闭塞,皮层静脉返流(图1C、1D)。
吴海强李钟安赖勇余庆文苏瑞林戚进聪陈涛徐力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基底动脉闭塞脊髓前动脉
超早期气管切开术对原发性幕上大量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超早期气管切开术用于原发性幕上大量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幕上大量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开颅手术和气管切开术。根据气管切开术的时间将其进行分组:观察组患者的气管切开术时间为开颅手术前,为超早期气管切开术;对照组患者为开颅术后3 d内行气管切开术,为早期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气管套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为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68%(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71%(P<0.05)。观察组患者的气管套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原发性幕上大量出血患者在开颅手术前进行气管切开术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方水桥徐力赖勇苏瑞林陈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