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芳
-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钦州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民委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侗歌表演场域的情境性行为与结构性法则
- 2011年
- 作为口耳相传的侗歌艺术,其表演、展演的既定性框架与情境性行为等口头程式的生成、形成,与族群社区的文化表演结构法则有着模式性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在程式片语、施事话语、元交流维度上产生意义。一者封装着那些"无法用主流文化来证实或表达的经验、意义或价值",即一个民族"值得关注的文化信息";二者表明了这些被称为民间古俗的传统残留物在"既是文化的也是社会的基础上存活着,并且被实践着",而且以新生性文化的姿态为自己正名:"新的意义与价值、新的实践、新的意味与经验正在被不断地创造出来"。我们正是在传统、实践与新生性这一联结点上发现了口头程式模式与族群社区的表演结构规则在惯常性、创造性的相互作用中共同酿就侗歌艺术的创生性特质。
- 张泽忠韦芳
- 关键词:口头程式
- 侗歌艺术传承场域的话语空间与信息域生成被引量:1
- 2011年
- 从比较的角度,讨论源自于传统的侗歌艺术传承场域话语方式与后现代情境下信息意义拓展及转化之间的关联。分析认为,现代语境下,侗歌艺术传承场域要素构成及其活动空间、话语方式,借助源自于传统的基础性条件和内在性根源,完全有可能让审美主体感知意义世界和审美世界的方式(一种有别于日常生存又植根于日常生存的方式)得以不断生成日臻丰富、完善,且让审美主体的审美自觉性和审美创造力,在现实人化和审美化过程中,转化为后现代情境下渴望意义系统整合和信息域得以拓展的动因。
- 张泽忠韦芳
- 艺术化生存的淡化与侗族歌师的精神皈依——侗歌艺术传承研究系列(七)被引量:2
- 2010年
- 在社会转型期,侗族社会以歌唱为重要乐生手段的艺术化生存方式发生了日趋淡化的变化,因而,侗歌艺术传承场域如何实现现代性转型,有侗歌"活态"仓库之称的歌师为此担当着重任。然而,当下传统型歌师、民间新型歌师、学者型歌师等类型歌师的概念内涵、外延已发生了变化,歌师日常生活状态由于文化市场化操作、利益最大化等诱因的影响亦悄然发生了改变,侗歌艺术传承场域模式也发生了颇具现代性特征的衍化。因此,呼吁传统型、民间新型、学者型等类型歌师重拾歌师精神,皈依侗歌"养心"论的经典性和神圣性,即提请"最受人尊重的歌师"①如何实现"专注于以歌‘养心’②"的歌师精神的崇高性、神圣性和价值归位,为转型期侗歌艺术传承场域的健康发展继续发挥主体性作用,这乃是一个关乎"祛魅"与"复魅"③的抉择性的问题及具有现代性启示意义的话题。
- 张泽忠韦芳
- 关键词:审美化生存
- 侗歌艺术历史分期“背离”模式说被引量:1
- 2011年
- 侗族歌谣艺术源远流长。在分期断代问题上,《侗族文学史》的划分方法顾及了文明进程的时间性则疏离或简略了空间性,即仅倚重历时性(时间性)意义上的"蒙昧→文明"认识套路与思维定势,在编写体例、书写模式、价值理性的把握上,强调民族艺术与主流艺术的对接与保持一致,留下了民族性诉求及"原生性"地缘体认特征得不到凸显甚或缺失的遗憾。这篇文章则以具有民间"诗史"和"诗论"品格特征的"养心"论的形成轨迹为依据,即依据"工具性功能→伦理性功能→审美性功能"的形成过程,把侗族歌谣艺术的历史源流与演进轨迹分为"原始文化时期、古代文化时期和泛历史文化时期"三个阶段,并作了相应的描述与梳理。依据的立足点在于认为一个民族的原生性文化存在,有如人类学家怀特所说的乃是一种"空间—时间实在过程","受着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制约。"由于持论的逻辑基点不同,结论自然"背离"了《侗族文学史》的分期断代说。
- 张泽忠韦芳
- 关键词:历史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