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韦
-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基于多波束背向散射强度信号的海底表层沉积物粒度分类研究——以澳洲Joseph Bonaparte湾为例被引量:1
- 2019年
- 近海海底地形探测与沉积物精确分类对涉海工程建设、生物栖息地反演以及海底资源勘查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澳洲Joseph Bonaparte湾为例,利用多波束测深技术获取了该海湾约880 km^2水域的水深数据与背向散射强度信号,结合同步采集的54个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随机决策树模型对该海域海底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随机决策树模型分析该海域沉积物类型与背向散射强度的关系时,当模型内部参数设置:树的总数为200,最小分裂节点为2,每棵树的最大分裂级数为5时,可提高预测准确率;(2)该参数设置下,利用13°和37°入射角的背向散射强度预测该海域沉积物类型时,准确率最高,其值为83.3%,且在研究海域,砂质砾和砾质砂分布在背向散射强度较强的深槽或海沟等地区,而砾质泥质砂和含砾泥质砂主要分布在背向散射强度较弱的浅水海域。分析还发现,当水深数据作为预测海底表层沉积物类型的特征变量时,有可能降低最终预测结果的准确率。
- 徐韦程和琴黄知郑树伟陈钢
- 关键词:底质分类JOSEPH
- 长江河口主槽地貌形态观测与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流域至河口的泥沙输运与沉积。尽管一些近期的研究已经调查了长江河口的形态演变,然而,流域和河口工程如何影响河口河床的形态演变仍然是不清楚的。该文利用2010年至2015年多波束测深系统和浅地层剖面仪等先进现场测量仪器的长江口主槽走航测量资料,并结合主槽表层沉积物资料,分析了近年来人为强干扰下的长江河口主槽底床微地貌形态,以理解近期人类活动对河口的影响。结果显示:近年来长江河口主槽底床上除了存在平床、沙波、冲沟和冲刷痕等常见微地貌形态外,还存在着疏浚痕和凹坑等人为微地貌形态。在流域和河口大型工程的共同影响下,近年来南北港中上段、横沙通道和南槽上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刷,其主槽底床上呈现出不同程度冲沟和冲刷痕等侵蚀性微地貌。而由于疏浚工程的影响,南港下段、圆圆沙航槽和北槽航道底床上出现了大范围的疏浚痕和凹坑。近年来包括南槽上段、北槽主槽中段和下段的局部区域和北港拦门沙河段局部区域在内的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河床沉积物有粗化趋势。南北港中上段和横沙通道的大部分区域均发育了大量沙波微地貌;总体上,长江河口沙波的波高在0.12~3.12 m,波长在2.83~127.89 m,波高/波长在0.003~0.136,长江河口中上段的沙波尺度(波高的均值为0.91 m,波长的均值为20.08 m)大于密西西比河下游(波高的均值为0.87 m,波长的均值为17.62 m),且两区域沙波的几何形态差异性较小。
- 吴帅虎程和琴胥毅军李九发郑树伟徐韦陆雪骏
- 关键词:微地貌
- 近期长江张家洲南水道强冲刷机理与趋势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2016年9月利用多波束测深仪调查了张家洲河段河床微地貌的高分辨率形态与分布特征,结合1998年和2013年水下地形资料,分析了三峡截流以来该河段河槽的冲淤变化与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张家洲河段整体呈冲刷状态,净冲刷量17. 2×10~6m^3。其中,张家洲南水道是强冲刷区,最大冲刷深度约9 m;(2)河槽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为149. 1~226. 3μm,与历史资料相比呈粗化趋势;(3)张家洲河段约82. 9%的主航道发育了沙波,约14. 0%的主航道发育了冲刷坑与冲刷槽,平床地形仅占3. 1%。流域来沙量减少是张家洲河段整体冲刷的主要原因,而河流控制工程稳定了河势,迫使水流归槽,加剧了张家洲南水道的冲刷。随着流域来沙量持续减少,张家洲南水道主航道有可能进一步冲刷。
- 王淑平程和琴郑树伟徐韦陈钢赵军凯
- 关键词:冲刷机理多波束长江中下游
- 长江南京段近20年来河槽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被引量:4
- 2019年
- 利用1998年和2013年历史水下地形数据,结合2015年和2016年多波束测深、流速与河床沉积物数据,探讨了南京段河槽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①1998~2013年南京河段整体呈现冲刷状态,净冲刷量为0.56亿m^3。②南京段主河槽发育有平床和沙波等微地貌,两侧发育有水下陡坡。其中,平床和小尺度沙波区域平均流速为0.79 m/s,而巨型沙波区域平均流速为1.41 m/s。③人类活动对该河段的水下微地貌演变与河势演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三峡大坝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上游来沙量仍将持续低于多年平均值,南京段河槽会进一步冲刷并极可能给涉水工程安全带来威胁。
- 徐韦程和琴郑树伟王淑平陈钢袁小婷
- 关键词:水下地形多波束测深长江下游
- 长江口深水航道沿堤冲刷特征与趋势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沿堤冲刷是导堤失稳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ADCP流速剖面仪,结合历史水下地形数据,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水下地形与水动力条件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北导堤外侧发育有长约19 km、最大深度2.3 m的沿堤冲刷槽;堤头北侧发育有长约190 m,最大冲深7.2 m的局部冲刷坑。落潮时,北港与北槽存在位相差,其形成的南向水流受北导堤阻碍产生的沿堤流是冲刷槽形成的主要原因;堤头北侧的局部剧烈冲刷坑则是在沿堤流与堤头横向扩散水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分析表明堤头垂线含沙量远小于水流挟沙力,导堤堤头的局部冲刷很可能会继续发展。
- 滕立志程和琴徐韦徐韦
- 关键词:深水航道多波束测深系统长江口
- 长江潮区界上界河槽浅层沉积结构探测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研究地层沉积结构是认识河流变迁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潮区界作为河流物质和能量传输的关键界面之一,于2015年洪季,利用浅地层剖面仪对长江潮区界上界河段河槽浅地层结构进行了"覆盖式"探测。结果表明:长江潮区界上界河段河槽床面发育了大量沙波,尺度较大,陡坡明显朝向下游;崇文洲下游两侧水道中沙波发育较少,尺度也较小;浅层沉积结构显示该河段部分河槽床面以下存在4处不同形态的地质构造。
- 张家豪周丰年程和琴郑树伟吴帅虎石盛玉徐韦
- 关键词:浅地层剖面仪潮区界沙波长江
- 长江大通至徐六泾水下地形演变的人为驱动效应被引量:11
- 2018年
- 近浅海水下地形演变事关堤岸、航运及港口安全,一直是地理学和工程学界研究的热点.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对长江大通至徐六泾河段水下地形进行了统计,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该河段1998~2013年的冲淤格局.结果表明:(1)1998~2013年大通至徐六泾河段总体呈"冲-淤-冲"特征.其中,上段冲刷700×10~6m^3;中段淤积204×10~6m^3;下段冲刷602×106m3.(2)沙波是研究河段最常见的床面地形,约占整个河段的64.3%;其次为各类冲刷地形(约27.6%);平床地形约占6.6%.(3)人类活动可直接影响水下地形形态的自然发育,如于沙波表面形成直径20~35m,深3~5m的采砂坑.分析认为三峡大坝的修建导致了流域来沙量急剧下降,是研究河段整体上呈冲刷趋势(净冲刷约468×10~6m^3)的主要原因,而其他人类活动,如岸线利用、航道整治束窄了河道,制约了河流的横向摆动,加剧了受冲岸段的岸坡冲刷.
- 郑树伟程和琴石盛玉徐韦周权平姜月华周丰年曹民雄
- 关键词:水下地形多波束测深高分辨率长江